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黃家十兄妹,從一個原點奔往世界各地

黃家十兄妹,從一個原點奔往世界各地

時間:2024-10-23 07:05:00

(來源/現代快報)

1961年五兄妹合影左起黃馥坤、黃伯枬、黃式坤、黃震廷、黃璧坤黃嵩齡一生養育了十三個子女,其中長大成人的有十個,黃璧坤在家中排行十二。黃嵩齡堅持讓十個孩子都接受大學教育,黃家十兄妹中,有五人先後留學美國、德國、法國。在黃璧坤的記憶裡,兄弟姐妹們聚得最齊的日子,是父親七十大壽那天。那短暫的幾天時光,是黃家難得的溫馨時光,“侄子借來一部留聲機,在家裡放了三天《藍色的多瑙河》。一向嚴肅的父親,也流露出難得的笑意。”

如今,黃家的子孫分散在世界各地,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不俗的表現。黃璧坤說,黃家的兒女,不管當初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祖國和民族繁榮富強。

長子黃謙益海珠橋的設計者,杜魯門自由勳章的獲得者

黃謙益是黃璧坤的大哥。上世紀20年代,黃謙益赴美留學,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專業是“城市與海港設計”。

他在美國學習期間,有規定要求華人隻能在唐人街居住。當時舊金山的唐人街缺乏醫療設施,華人就醫很困難。黃謙益向當地的中華會館呼籲,要建立華人自己的醫院。經他倡議、設計、監工,後來真的在舊金山建成了中國人的第一座醫院,叫做東華醫院。如今,在這家醫院還有一塊石碑,記載着他的事迹。

1929年,黃謙益回國,擔任廣東省珠江水利局的總工程師。珠江有三條支流:北江、東江、西江,每年雨季,洪水泛濫成災。黃謙益重新設計、引導河道,挽救了許多人的财産和生命。

珠江橫穿廣州而過,阻隔了廣州市中心到河南區的交通,上世紀三十年代,黃謙益監工修建了一座跨越珠江的海珠橋。這座橋的設計非常巧妙,每逢大船通過時,橋面可以翹起來。遺憾的是,後來廣州解放,國民黨敗退時,将這座橋炸毀了。

抗戰期間,黃謙益擔任盟軍陸軍的聯絡顧問,制定戰略方案。抗戰勝利後,他作為盟軍代表之一,在廣州參加了受降儀式。1946年,身在廣州的黃謙益收到從美國郵寄來的一個包裹,裡面是杜魯門總統頒發的自由勳章。獲得這個獎的中國人大約有50個,他是其中之一。

黃謙益1988年在美國去世。

次子黃建勳孫中山英文秘書,為孫中山起草訃告

黃璧坤的二哥叫黃建勳,畢業于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黃建勳回國後追随孫中山,曾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和大元帥府金庫庫長、大本營鹽務署署長。1925年,他陪同孫中山北上,孫中山彌留之際,他與夫人伍智梅一直陪伴左右。孫中山逝世後,他負責起草了訃告。1926年,黃建勳因積勞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黃建勳的妻子伍智梅,是辛亥烈士伍漢持的女兒。伍漢持是孫中山的摯友,後被袁世凱殺害,被譽為“民國國會議員流血第一人”。父親去世時,伍智梅隻有十來歲。她很崇拜父親,個性也與父親相似—獨立、果敢,勇于仗義執言。

1919年秋廣州成立“廣東女界聯合會”,旨在“聯絡女界開啟其自覺,灌輸新的知識,提倡經濟獨立,注重婦女教育、注重道德”。伍智梅是聯合會的負責人之一,同時,她也身體力行,是現代婦女的榜樣。

在與黃建勳結婚後,伍智梅雖然有自己的事業,但她以丈夫的事業為主。丈夫去世後,她将四個孩子寄養在娘家,全心全意為事業努力。她籌建了中山圖書館,并擔任第一任館長。1924年,她與何香凝等人籌建了廣東貧民生産醫院,這家醫院在一年之内就為近萬人治病。她還與何香凝、宋慶齡等人一起創辦了婦女兒童福利會。

1950年,伍智梅經香港去了台灣,曾擔任國民黨立法委員等要職。伍智梅1956年病逝後,蔣介石特地頒發诔詞“盡瘁流芳”。

三女黃式坤她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留學,影響了一批青年女性

黃式坤是黃嵩齡的三女兒,黃璧坤稱她為大姐(家中女孩排行老大)。黃式坤出生于1897年,那時候女孩子很少有人出去讀書,即便讀書,一旦物色到合适的夫婿,馬上嫁人成為家庭婦女。思想開明的黃嵩齡,反對女兒纏足,更反對女兒成為舊禮教的犧牲品。黃式坤15歲那年,父親讓她獨自在廣州學習西醫,希望她能有一技之長,經濟獨立,不靠男人養活。受父親影響,黃式坤從小很獨立,而且比父親的期望走得更遠。

1921年,她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前往法國裡昂中法大學學醫。在法國,黃式坤遇到了她的終身伴侶、中國共産黨的創建人之一袁振英。

1924年,黃式坤從法國回來,她的經曆不僅讓妹妹們羨慕不已,還成為一批女青年求上進的榜樣,雷潔瓊晚年在談到黃式坤時就說:“看到她從法國留學回來,我志願到美國留學也是受她影響的。”

黃式坤的命運一直與袁振英緊緊捆綁在一起。1927年,袁振英被軍閥陳濟棠投入監獄,判處死刑。押赴刑場之際,一位親戚陪同黃式坤前往。後來,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袁振英被改判軟禁,最終解除公職釋放。丈夫蒙難期間,黃式坤以一己之力擔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但精神備受煎熬的黃式坤,此後日漸失去勇氣和銳氣。

晚年的黃式坤,因為受到丈夫牽連,從一個獨立的職業女性淪為衣食無着落的老人,一度陷入抑郁,經常提心吊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黃式坤随大兒子定居美國,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歲月。在美國期間,黃式坤給親人的家信中曾提到:“我每天看《人民日報》,知道中國在改革,這些成就讓我為祖國的進步感到歡欣。”

六子黃震廷柏林大學高材生,沉默寡言的家庭守護者

黃璧坤的六哥黃震廷,早年就讀于柏林大學,回國後任教中山大學。抗戰期間投筆從戎,先後任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秘書。1946年,升任少将軍銜。

抗戰勝利後不久,内戰風雲席卷而來。黃震廷認為自己當初參軍是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而今打内戰,殺害同胞,違背了初衷,便遞交辭呈。辭呈獲準後,黃震廷回到廣州。黃璧坤說,父親去世時,她和弟弟都還年幼,父親去世沒兩年,母親也去世了。父親生前表示,希望六子或者十子能照顧尚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所以,黃震廷回到廣州,正好擔負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任務。

黃震廷在廣州從事中學校長職務多年後,調入中山大學德語系任教。他讀書看報,努力跟上新形勢,幫助家中弟妹順利渡過人生的重要關卡。十年動亂中,他以平靜的心态對待各種複雜的境遇。黃璧坤記憶裡,六哥從來沒有發過牢騷:“六哥年輕時英俊潇灑,才華橫溢。但他一生幾次錯位,沒能施展抱負。他早年在柏林大學讀的政治經濟學。這門學問在貧窮的中國用不上,隻好改教德語。改革開放後,學習外語的人多了,六哥編寫《中德因素對照表》,文稿寄到出版社,卻被退回。二哥年輕時,一表人才,很多人給他提親,可是因為怕自己的經曆連累别人,他都拒絕了。”

改革開放後,黃璧坤的七姐和十哥回國探親,邀請黃震廷去美國定居,被黃震廷拒絕,他在給黃璧坤的家信中說:“我并沒有這種企圖,如想,那早在1946-1949就去了。德國也有人叫我去。當時的想法,一覺得中國共産黨已将統一中國,國家有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中國富強起來,這是一生的願望。二看到三姐和你們都需要有人照顧,因此留下。現在國家又在蓬勃發展,出去幹什麼?”

十子黃伯飛耶魯大學老師,一生緻力于譯介中國古詩詞

黃璧坤的十哥黃伯飛,1937年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西語系,曾任香港《國民日報》總編輯。1947年黃伯飛赴美深造,獲得斯坦福大學大衆傳播學碩士學位,後執教于耶魯大學。

黃伯飛幼年時,正值父親在廣州任粵漢鐵路粵公司協理與省議會議長。那時候,政局混亂,父親志向不得施展,睡前常在苦悶的情緒裡吟唱古詩詞。在父親的吟詠中,黃伯飛潛移默化,小小年紀便能吟詩。執教耶魯期間,黃伯飛常創作漢語古詩詞,并嘗試用英文寫出漢語古詩詞中意象,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中美建交初期,美國教育部派代表赴北京高等院校交流漢語教學經驗,黃伯飛任副團長,這是他去美國後第一次回到祖國。在工作之餘,他與親人短暫會面。此後,黃璧坤與這位年齡相差十八歲的兄長展開書信往來。

1985年,黃伯飛在耶魯退休,校方為他舉行隆重的酒會,不少學生也從各地趕來參加。那期的校刊以黃伯飛為封面人物,内有學生撰寫的文章《淩越時空限制的詩境》。接着有人匿名捐贈二十萬美元在學校設立兩份“黃伯飛獎學金”,以表彰他多年來為傳播中華文化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

後記:黃家兄妹中有作為的還有很多,如七女黃毓坤,畢業于北京協和醫院。九子黃謙儀,畢業于廣州勷勤大學機械系……因篇幅原因無法一一贅述,但他們都記住了父親的遺言,做到了“自立自創”。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