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澳門風情

澳門風情

時間:2024-10-23 06:16:56

氹仔官也街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大概是因為讀了上一本《歐風歐雨》,我開始聽古典音樂。是因為有一章講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提到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心血來潮的我就帶上耳機,第一次聽着匈牙利的音樂,認識了關先生筆下的布達佩斯。布達佩斯是我一個朋友很想要去的地方,也是在那一班從布達佩斯開往維也納的火車上,Jess和Celine相遇了。大概因為那一首李斯特後,開始喜歡收藏各種大提琴,鋼琴曲的歌單。喜歡看書睡前,都聽聽,想象自己在在那樣古典唯美的夜裡,驚喜又慌張。

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外加連接兩個離島的路氹組成。從尖沙咀的中國客運碼頭坐船,就會到達氹仔。

從碼頭到氹仔市中心的計程車上,聽着司機A跟他的朋友B語音聊天,爆笑不止。他們會肆無忌憚地說點粗口,我耳朵沒有很抗拒。反倒覺得很舒服,這樣的粵語,很地道啊,不是嗎?

司機B:“小姐,我把你車到這裡,少走點路”

司機A:“你洗唔洗服務咁周到啊?”

司機B:“頂你啊,女仔行路行的多腳粗啊嘛!”

司機A:“咁你人翻屋企,你車到人地屋企門口啊!”

終于到我下車了,司機很好人地拿着我的地圖,說要告訴我現在的位置。亞婆井前地

主教山教堂司機B:“咦?睇來系靓女,喂,影張相來睇下啦”

司機A:“佢聽到你地講野嘎,不過唔應你地喳”

澳門,很真實,不是嗎?

氹仔官也街附近。石頭路,鐵皮房,老老舊舊的,滿滿都是年代感。長長窄窄的街巷,人們敞開家門,或悠閑,或忙碌。時間還是靜止在七八十年代的澳門。

這樣的店面,也是滿滿的懷舊情懷。

無論怎麼繞,總會遇見一兩座葡式建築。恰到好處的驚喜,完美演繹中西風情。

今天的澳門,陽光很好。Fabeltempo不會說葡語,但近期學的意語,總該派上用場。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Casas-MuseusdaTaipa)龍環是氹仔的舊稱,葡韻則指這裡五座葡萄牙式的建築,是以前土生葡人的官邸。覺得它的葡語念起來一定很好聽,而中文龍環葡韻,一聽就讓人心動。

很美的青藍色,在藍天下,格外清新淡雅。暖色調,是我對葡式風情的第一印象。

亞婆井前地(LargodoLilau)朋友說這是他小時候常去的地方,很舒服很美。陰陰涼涼的,枝葉把午後的陽光剪碎,斑駁地灑在地上,牆壁上,柔美至極。聽說,以前的老婆婆們都喜歡來亞婆井的小公園裡聊天打發時光,還喜歡拿塑料瓶打亞婆井的井水回去飲用。這大概就是亞婆井名字的來曆吧。不過,後來城市發展,下水道的防漏措施不足,導緻廢水下滲,污染了地下水,所以就把這小小的井都封了。難怪在亞婆井前地都看不到井。

走了好遠的路,才到的媽祖閣。進去求了人生的第一支簽。新的一年,又處在人生交叉口,努力吧。無論順心或逆意,都在這年好好成長。人生那麼短,再難過,我都不想快進。

主教山教堂(ErmidadaPenha),坐落在澳門西望洋山山頂,Penha的葡語原意為海邊之山岩。

幾乎每一座教堂都是天主教。但朋友說,信徒不多。圖為主教山頂的教堂全貌,是哥特式的尖頂風格。其實對宗教曆史了解不多,建築風格也隻是一知半解。我想,此行回去,我會很有興趣研究更多。喜歡這樣,每一趟出走,都挖掘一點小興趣。知道更多的東西,會讓旅行更有趣。

我喜歡用腳步丈量一座城市。比如說,今天一天在澳門就攢了23公裡。因為電話不能用,無法Googlemap,就全程靠著路牌和路人,在澳門來了個曆史建築群的暴走。

在西望洋馬路,是清一色的粉色建築。每一條路,都可以認識它的中文名字,以及隻看懂字母不懂發音的葡語名字。

民國大馬路前面是開闊的西灣河。綠色的合水,被三點的太陽,曬的金燦燦的。在這邊跑步,應該很舒服惬意。講真,澳門真沒有馬拉松嘛?

這一路走下來,很震撼澳門政府對文物建築群的保護。

我大概把經過的每一個路牌都拍了個遍。上次在香港随意拍的街景,發給朋友。他居然把每條街的名字以及背後的曆史都講了出來,我簡直都驚呆了。這次來澳門也是随口一問,他列了三大段的景點,還補了句“不夠還有”。為表感激,我決定把走過的每條路都拍給他看看。

檀香山咖啡,始于1950年,老牌咖啡廳。點了杯icedcappucino以及吃了又吃的豬仔包。跟隔壁桌的大叔聊了很多,包括澳門的生活,經濟,就業。80年代移民來澳門,公務員退休,兒女又進了政府部門,可謂是生活無憂啊。人很好地給我講了很多澳門的曆史,還搶着把我這頓飯埋單了。他說,交個朋友,下次來澳門要打電話給他。

東望洋燈塔(FaroldaGuia),用于懸挂風球訊号以及航海照明。階梯正前方是聖母雪地大殿。本以為是個小教堂,進去發現牆上的壁畫很美,回來查閱資料才發現壁畫畫的是聖經的故事。澳門文化局專門找專家一筆一畫修複,才得以将壁畫原貌重現。

哈,東望洋山上澳門一景。

入夜了,新馬路邊上的議事亭前地,盡是充滿年味的燈籠和花燈。才發現,要過年了呐。香港澳門的年味,真的會比大陸濃,廟會燈會啥的,都是傳統。在看了一天的葡式風情後,再置身于這樣一片中國紅之中,聽着廣播裡的粵劇,感受着人潮的湧動。

曆史路線最後一站,大三巴(RuinasdeS.Paulo),本來期待不高,因為是大衆景點,但也是經典。第一眼看到,着實哇了一聲。

很慶幸,我是在黑夜降臨後才趕到。它像一首小夜曲,彈着南歐風情的藍,奏着巴洛克式的白,像大提琴獨有的,古典而深情。

它是位于聖保祿山上天主之母大教堂的前壁。教堂始建于1583年,先後發生三次大火,1835年的那場大火後隻剩下眼前的前壁以及底下的68級台階。perishorsurvive,殘缺,是否更能體現曆史的重量?

這裡不适合喧鬧,越是靠近大三巴的地方,時間有種靜置的質感,我隻想靜靜地坐着,極緻地感受今日這最後的一抹南歐風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