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世間有此桃花源

世間有此桃花源

時間:2024-10-23 05:48:24

2013年11月3日,深秋時節,瓜果飄香,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地處武陵山區中心地帶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在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沿着狹窄山路輾轉走進村裡的特困戶和低保戶家看望,并與村幹部、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

從水、路、電到教育、醫療,習近平邊聽邊問,無不關切。他說,我這次來,就是要看少數民族鄉親們,要看真正少數民族的村子,不要臨時收拾,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緻富奔小康之策。參加座談的村幹部和村民說話不繞彎子,紛紛建議:這裡風景好,希望政府幫助改造房子、發展旅遊……習近平指出,這次看到一些群衆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緻富的好路子。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脫貧緻富貴在立志,隻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設法,把現實問題一件件解決,探索可複制的經驗。

也就是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明确提出“要精準扶貧”,強調扶貧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遠的目标。他叮囑當地幹部群衆:“好好幹,有奔頭”。

最是扶貧放不下,深情關切暖民心。從在福建著寫《擺脫貧困》提出“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到在湘西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構想,再到将扶貧上升到戰略高度,強調科學确定脫貧時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核心思想始終圍繞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鬥目标”的宗旨。而總書記的這次湘西之行,也标志着新時期武陵山區和全國的扶貧工作,吹響了立下愚公移山志、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的沖鋒号。

(一)

“止戈為武”;“高平為陵”。《左傳》和《詩經》裡的這兩句短語,成為“武陵”。

大緻位于北緯27°〜31°和東經106°〜111°之間、東西橫亘四五百公裡、南北縱貫七八百公裡的武陵山及其餘脈,呈東北—西南走向,以千山萬壑、層巒疊嶂、不可抵擋的氣勢覆蓋湖北湖南貴州重慶四個省市的邊界地區。山環水繞,山重水複,山奇水秀——驚世的喀斯特地質奇觀,大開大合,舉目皆現。這裡夏無酷暑、冬無極寒,雨量适中,乃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型氣候,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10多年前武陵腹地的湘西裡耶古城,一枚枚秦簡從層層泥土覆蓋的深井中被挖掘出來,舉世稱奇。拂去泥漿,在這些古老的竹木簡牍上,不時可以讀到穿越2000年時光的“武陵”。

而一般人知曉“武陵”,多從閱讀《桃花源記》開始:“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武陵!我們并不陌生。

屈原在此仰天吟《九歌》,孔尚任的好友與土司王爺在此共同演繹《桃花扇》;沈從文說此地“美得讓人心痛”;孫中山勾畫過此地的鐵路宏圖;趙世炎、周逸群、向警予、賀龍、粟裕、滕代遠從這裡走出大山,投身革命建功勳;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這裡走村入戶,與各族幹部群衆共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讓子孫後代過得更好……

這就是武陵。

相對西部,武陵是東部;相對東部,武陵是西部;相對全國,武陵是中部。這裡自古戰略地位舉足輕重,素有“中國之中”和“西南門戶”之稱。作為以武陵山脈為中心的跨鄂湘黔渝四省市毗鄰地區,武陵山區既是我國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協作區;既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富集區和生态功能區,更是承東啟西、策應南北的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地區。

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資源同類,經濟同型。從自然環境看,武陵山區乃不可分割的地理實體,有相似的生态條件和資源禀賦;從人文曆史看,這裡長久交彙着各種類型的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多元一體、水乳交融。古往今來,武陵山區地處土家苗瑤民族走廊,民族交融和文化開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語言文化障礙,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共同開發這片土地的過程中結下“誰也離不開誰”的深厚情感,形成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民族關系。歲月綿延不絕,武陵山區終究成為中華大地上難得的文化沉積帶、民族文化走廊,是一個民族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寶地。

與此同時,作為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武陵山片區幅員面積17萬多平方公裡,包括71個縣市區、3600多萬人口。因為文化多彩、山川秀美,這裡被曆代文人墨客譽為“桃花源”,但也曾是封閉、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屬于典型的老、少、山、窮地區。幾年前,當地的小康實現程度僅為百分之六七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尤其艱巨。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從西部大開發到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加快武陵山片區的脫貧緻富步伐,一直是從黨中央、國務院到片區所在省市黨委、政府的重大曆史使命,也是片區各族人民孜孜不懈的美好追求。

武陵山片區,成為我國扶貧攻堅史的一個縮影和樣本。“八五”期間,武陵山區被劃為全國18個大的連片貧困區之一。

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武陵山區被整體納入扶貧開發重點地區。

2009年1月,國務院關于重慶統籌發展的文件中,提出成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

2011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将武陵山片區作為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予以重點扶持。同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複《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同年11月,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率先啟動。

在武陵山片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先行先試,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十二五”時期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國家民委作為武陵山片區試點工作聯系單位,充分發揮溝通、協調、指導、推動的作用,加強對片區脫貧攻堅的統籌,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出台專項政策、落實扶持資金,并從2012年起向片區派出聯絡員,5年将派出380名,開展聯絡和協調工作,為推動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實施作出了積極努力。

今年初,國家民委在重慶召開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推進會,要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努力完成到2020年我國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總體目标和任務,堅決打赢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戰。會議期間,國家民委、國家旅遊局、全國工商聯、國家開發銀行與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政府簽署《推進武陵山片區旅遊減貧緻富與協同發展合作協議》,八方将緻力于探索連片特困地區旅遊扶貧、區域旅遊合作和跨省交界欠發達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與香港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中南民族大學與湖北省利川市政府、大連民族大學與貴州省銅仁市政府分别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片區試點開展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精準扶貧等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在各部門和四省市協同配合、共同推進中,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取得顯著成就,民族團結模範區建設深入推進,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二五”期間,中央各部門加大了對武陵山片區各項資金的投入,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就投入2400多億元。“十二五”前四年片區共減少貧困人口31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個百分點。片區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前四年都快于四省市平均水平,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但看到喜人成績的同時,對照總體規劃目标,武陵山片區困難還很多、擔子還很重。

進入決勝階段,決不能讓武陵山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落伍掉隊。打赢武陵山片區脫貧總攻戰,要重點打好“五大戰役”,即精準扶貧殲滅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發展特色産業關鍵戰、統籌城鄉發展攻堅戰和生态保護建設持久戰;要樹立必勝信心和決心,以“天降大任”的使命感、“隻争朝夕”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切實強化責任、加大支持、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團結一心、奮發有為、苦幹實幹,不斷開創武陵山片區工作新局面。

武陵猶勝桃花源。進入曆史新時期的武陵山片區,已然成為我國民族地區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寫照。

(二)

我的家鄉在武陵。2011年和2012年,我又花将近兩年的時間對武陵山區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統采訪。加上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多次探訪,我便有幸走遍了武陵山區所屬鄂西南(恩施)、大湘西、黔東、渝東南的所有縣份。

無以計數、綿延起伏的大山小山之間,溪澗潺潺,碧流密布,最終彙成萬古奔騰的烏江、沅江(酉水)、澧水、資水和清江等幾條主幹河流。它們在喀斯特地貌褶皺的岩溶山系中時隐時現,長久而深刻地塑造了大地的模樣,成為武陵人生生不息的母親河。沿河兩岸,山谷之中,大大小小的壩子,或緩或急的坡地,便是生養武陵人的家園。

溯流江河的源頭,穿行東西向的318、319、320國道和南北向的207、209國道,還有滬渝、渝湘、滬昆、杭瑞、包茂、銀北高速公路以及蛛網般的省道縣道鄉道和村級公路;從上個世紀的枝柳鐵路、湘黔鐵路,到近些年才通車的渝懷(重慶至懷化)鐵路、宜萬(宜昌至萬州)鐵路、渝利(重慶至利川)鐵路,再到有望修建的鄭萬(鄭州至萬州)鐵路、安張(西安至張家界)鐵路;走進高樓一天天增多、堵車越來越常見的州府縣城,流連于在舊貌新顔之間轉換的村寨……

對于如我般的行者而言,這樣的穿越,當然并非隻是飽覽那些大自然和時光造就的地理奇觀與神秘風物,也不止于探究這些景觀背後的秘密;最重要的,在于貼近當地的人,傾聽其心聲:土家族、苗族、漢族、侗族、仡佬族、瑤族、回族、蒙古族、白族、羌族……隻有他們,才能告訴我這塊土地到底意味着什麼,深藏着怎樣的奧妙。

武陵問桃源。

行走武陵的一趟又一趟旅程,無疑也是尋覓桃花源的經曆。

山清水秀,和平恬靜,沒有貧富貴賤差别,人人自得其樂……随着曆代文人的傳頌與诠釋,《桃花源記》裡的桃花源成了中國乃至東方世界烏托邦的象征符号,影響深廣。

其實,講曆史之厚重,談名氣之大小,似乎武陵不僅難以比肩周邊的秦嶺和南嶺,更無法與遠方的陰山、天山、昆侖、喜馬拉雅相提并論。盡管如此,中國人長久憧憬的桃花源境界,亘古不變的桃花源情結,卻與武陵息息相關。現實中,走進過武陵山區的人,大抵也都會留下如下的印象:萬山叢中,密林深處,有無數地方類似典型的“桃花源”——如《桃花源記》刻畫的那般美好景緻。

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曾經說過,“桃花源”使中國大地滿是關于天—地—人—神和諧共生的神話故事,并為此充盈靈秀和精氣神。他建議,盡快開展國土生态安全格局與鄉土遺産景觀網絡保護規劃,以保證農村發展過程中達到鄉村山水格局、生态景觀、鄉土文化遺産和草根信仰體系的和諧。

對武陵多年持續的探訪過後,我越發明白俞孔堅的心思:要回到土地自身,把可持續發展落實到“全球化的思考,地方化的實踐”;要從土地倫理的角度,關照國土生态安全以從物質上保障民衆的栖息和安甯,維護鄉土遺産景觀以從精神上保障百姓的歸屬和認同感。

如許的探訪,還使我堅信:比照文獻典籍記載和真實場景,武陵山區的“桃花源”分布地域極廣。全國各地好些個地方都号稱是“桃花源”,而唯有武陵關于桃花源的意境和實景最為真切,形神兼備。在我眼中,武陵山區到處皆有“桃花源”。就像300多年前《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抒情:“楚地之容美,在萬山中,阻絕入境,即古桃源也。”遠在武陵山外的東南沿海的文人大家,把土司統轄的容美視為“桃花源”,無限神往。“甯知一曲桃花扇,正在桃花洞裡逢”。

“行腳國中春複秋,更無佳處勝施州(恩施)。少年曾飲清江水,長憶深恩到白頭。”多次考察武陵山區的《武陵土家》作者張良臯老先生,更是逢人便說“世間有此桃花源”。身為建築學家、文史學家,年屆九旬的老人家始終牽挂着武陵: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蘊,這裡的閉塞貧窮必當改觀!

2012年,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開播“北緯30度——中國行”,其中數期關于武陵山區的節目吸引了許多觀衆。備受矚目的北緯30度乃動植物南北方向的黃金分割線,屬于最适于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武陵山區的恩施、湘西、銅仁和渝東南,則正好位于北緯30度兩側。這些地方處處再現“桃花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虛拟與現實之間,歲月按照自在的邏輯向前。不管“桃花源”到底在哪個具體的地方,自古至今,從桃花源情結到中國夢,武陵的前世今生注定與之有着不解之緣。

這是天意!更是了不起的創舉——把中國人千百年的夢中家園和美好向往“桃花源”,建設成為武陵山片區現實中的城鎮鄉村。

(三)

“養兒不用教,酉(陽)秀(山)黔(江)彭(水)走一遭。”這是曆史上流傳于渝東南的一句口頭禅。意思是體驗過這些地方的艱難困苦,自然能讓人懂事明理、發奮圖強。這個話還有一句潛台詞:千百年來,面對武陵山區閉塞偏僻、貧窮落後的現實境況,“桃花源”這一美好願景,某種程度不過是陶淵明們的想象和向往,一種詩意的志趣表達和抒懷罷了。

“大癡山水人間少,真本原來落此中。”

進入新時期,一座山脈及其所覆蓋區域的自然地理、資源禀賦、曆史文化和發展态勢,還有其間各族民衆之生存現狀、追求向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高度完整地進入了宏觀層面的國家視野。武陵山區,這個曾經不太為國人熟悉的人文地理單元,如今頻頻閃亮登場。精準扶貧,民心所向;全面小康,宏圖偉業。

天時地利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描繪,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掀開了武陵山片區跨越式發展、讓“桃花源”美夢成真的新篇章。

時過境遷,天壤之别。

從溪州銅柱“永無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業”的誓約,到率領族人赴湖廣總督衙門“激切呈請”改土歸流的鄂西土司;

皇都侗文化村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垣鄉從千百年“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武陵蠻”,到土家族的确認以及多個少數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建立;

從土裡扒食不得溫飽、“等靠要”坐吃山空,到建檔立卡精準識别、“五個一批”精準脫貧;

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到“搬出來換個活法”的異地搬遷扶貧;

從苞谷洋芋紅苕“老三樣”,到成功引種曾經聞所未聞的名優水果和花卉林木;

從“單打獨鬥”闖市場的個體戶,到層出不窮的專業合作社;

從幾近衰敗的偏僻山村,到舊貌新顔相得益彰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國重點傳統村落;

從背井離鄉、别老離幼的打工仔打工妹,到帶着資金、技術和新理念返鄉創業的老闆;

從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南方苗疆邊牆,到海内外遊客紛至沓來的旅遊熱點(比如張家界、鳳凰古城、武隆天坑、恩施大峽谷、建始石門河、銅仁梵淨山、松桃苗王城、通道坦坪河侗寨、黔江小南海等);

從山川阻隔、天高地遠的巴鹽古道,到“世界之最”的吉首矮寨、巴東四渡河高速公路特大橋;

從孫中山關于宜萬鐵路的世紀夢想,到高鐵進山以及鐵路、航空、公路、水運等交通網絡的形成;

從走村串戶、小買小賣的貨郎擔,到遍及山村的“淘實惠”電商便民服務中心、數不清的“淘寶店”和快遞;

從翻山越嶺的趕圩趕集,到規模巨大的“建材城”“服裝城”“家具城”“電器城”“茶葉城”等區域性大市場;

從“土得掉渣”的窮人口食,到廣受“吃貨”和城裡人歡迎的“舌尖上的美味”(比如網上熱銷的望坪農家小菜、關口葡萄、恩施富硒茶、來鳳鳳頭姜、吉首椪柑、黔江地牯牛泡菜、石柱黃連、秀山土雞蛋、麻陽冰糖橙、德江天麻等綠色有機的土特産);

從山高路陡的窮鄉僻壤,到數以萬計武漢、重慶、廣州等地市民紛至沓來的納涼度夏、休閑養生好去處(比如利川的蘇馬蕩、建始的望坪和花坪、石柱的黃水等);

從“通訊基本靠吼”,到“雲上恩施”“寬帶鄉村”和尋常不過的微信朋友圈;

從侗族大歌、苗族刺繡、西蘭卡普、土家擺手舞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和國家級、省市級、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到出口至歐美、非洲、中東的建始生産的光伏電子用品、秀山生産的手機等高科技産品;

從紛紛前來采風找靈感的莫言、張藝謀、龍應台、譚盾和美國好萊塢導演克裡斯蒂·裡比等中外藝術名家,到不斷來進行戰略投資的中國五百強乃至世界五百強;

從距今200萬年左右的“建始直立人”遺址,到銅仁錦江河岸并列供奉着的儒宗、道宗、佛宗三尊“銅人”;

從沅陵縣城宗教街上和諧共處的清真寺、基督堂、天主堂,到天天在各大媒體廣而告之的“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

……

“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許奇”。武陵山片區的人文和自然,從來沒有像眼前這樣神采奕奕、生機勃發——“美麗武陵”的山山水水,人們祖祖輩輩的生存方式和信仰習俗,經由精準扶貧、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生态文化旅遊業、互聯網+等諸多路徑,煥發出巨大活力,展現出無窮魅力和無限前景。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追夢圓夢的新的偉大征程。武陵人千百年來念念不忘的“桃花源夢”,終将在對中國夢的追尋中得以實現。隻有在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注和關懷特别是在精準扶貧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的支持下,在各族幹部群衆的努力奮鬥下,“桃花源”才會真正成為武陵人的日常生活景象。

今年春夏時節,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武陵山片區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效和經驗,真實生動地呈現廣大幹部群衆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奮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風貌,本刊六位記者來到鄂湘黔渝四省市10個縣的10個村,進行住村采訪、實地感受。他們不虛此行,收獲良多。本期這組專題報道《武陵問桃源·武陵山片區十村記》,既是記者們對當下武陵的記錄文本,也承載着本刊對武陵人的敬意和祝福。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2012年初冬,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繼2008年5月深入武陵山區的恩施之後,第二次前來調研,并提出在當地開展移民建鎮、扶貧搬遷、退耕還林、産業結構調整綜合試點。雨雪之中,高寒的山寨裡,他拉着鄉親們的手說:“過5年我再來,看你們過上新生活,跨個大步子!”

是啊!“過上新生活,跨個大步子!”這不就是武陵人的“桃花源”嗎?這不就是武陵山片區3600多萬各族人民的中國夢嗎?

企盼好夢成真久矣,好夢亦必将成真。

玉汝于成中國夢,世間有此桃花源!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