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麗民族文化宮是中國56個兄.."/>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宮藏文物文獻背後的兩個故事

宮藏文物文獻背後的兩個故事

時間:2024-10-23 04:51:19


    □文/何麗

民族文化宮是中國56個兄弟民族平等、團結、進步、繁榮的象征,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宮建成40多年來,收藏珍貴少數民族文物5萬餘件,藏有24種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及漢文書籍60餘萬冊;舉辦了民族工作成就、少數民族服飾、樂器、工藝美術、面具等專題文化展覽及基本陳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系列展”,近50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建設成就在這裡展示;上演民族歌舞及中外著名音樂、戲曲等劇目;出版民族音像制品;展示各民族風格的飲食文化……接待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港澳台同胞和僑胞,每年接待國内外觀衆、來賓和讀者達幾十萬人次。

10多年前,我在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圖書館當館長的時候,曾有兩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件事是,一位研究彜族文獻的專家到我們圖書館參觀和查閱資料時,向我提出能不能看一眼新中國成立初期彜族人民送給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禮物《西南彜志》,我沒有絲毫猶豫地說:“可以啊!”他說:“真的?我真的可以看一眼嗎?”眼裡似乎有點不相信,但更多的是激動。我有點不解地說:“這不是什麼難事,但不能拍照和借走。”他連說:“太好了、太好了!”于是,我們來到書庫,書庫的同志把櫃子打開,取出《西南彜志》放在桌子上讓他看。但是,此刻的他并沒有很着急地直接去摸書,而是淨手,做了一個敬拜的動作後,才去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翻書。那一瞬間,我很驚訝,也很快地明白了他剛才為什麼那樣激動。顯然,這本《西南彜志》在他心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後來,我在做少數民族文獻課題時,了解了彜族人對圖書文獻的敬仰,比如他們把圖書文獻包裝好放在高處供奉,每月隻在固定的時間取下來看。可見,在彜族人心裡書籍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化和記憶,還承載着一個民族的信仰和圖騰,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
    另一件事是,有一次國家宗教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來我們圖書館了解我們館藏《古蘭經》的情況,問我們圖書館是否已經将《古蘭經》歸還給青海。而對這部《古蘭經》,我比較了解,便向他詳細地解釋了這部《古蘭經》在我們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的收藏情況和歸還時間。

這部《古蘭經》非常珍貴,被公認為“今世少有的珍本”,是世界上罕見的、保存最完整的《古蘭經》手抄本之一。全書為30卷,6開本,成書年代約在公元8~13世紀,是中國境内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它外用紅綢裹纏,裝在一個約一米長的長方形抽屜式木箱裡。青海省的撒拉族人把這部《古蘭經》視為本民族來源的象征。1959年,有些人企圖銷毀這部《古蘭經》。當時國家民委和青海省統戰部、省民委等部門組成的200多人的撒拉族曆史調查組正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采取了緊急保護措施。當時适逢中央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十年來民族工作展覽》,青海省便借此機會派人把這部《古蘭經》當作展品送到了民族文化宮。

關于這部《古蘭經》的來曆,在撒拉族人中有這樣的傳說:從前中亞撒馬爾罕(今烏茲别克斯坦)地區,有尕勒莽、阿合莽兄弟兩人,在伊斯蘭教門中很有威望,因受到國王的忌恨和誣害,就率領18個族人,牽了一批白駱駝,馱着故鄉的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去尋找新的樂土。後來又有四五十個追随者經天山南路和北路而出,曆盡千辛萬苦,兩路人終于在現在的青海循化境内巧遇。衆人喜出望外,試量了這裡的水土,其重量與他們所帶的水土完全相同,大家便決定住下來。這天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5月13日。他們帶來的《古蘭經》,後由世襲的宗教長“尕最”世代相傳保存至今。

這部《古蘭經》解放前曾被統治青海的軍閥馬步芳搶走,放在回族教育促進會裡。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把它歸還給了撒拉族。

據專家研究,這部《古蘭經》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三部《古蘭經》之一,另外兩部分别在蘇聯和土耳其。70多年前,當這部手抄本《古蘭經》在叙利亞國際展覽會上展出時,在伊斯蘭世界引起巨大的轟動。

這部《古蘭經》已在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保存了20多年。期間我們嚴格按照保護古籍的要求,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細心管理,精心呵護,避免自然的風幹、潮濕和蟲蛀,并将其拍成膠片,換一種方式保存。1982年5月,應青海循化縣委統戰部的要求,經中央統戰部批準,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圖書館将這部《古蘭經》原件完璧歸趙。

後來,據我們所知,為更好地保護這部《古蘭經》,當地政府和群衆在國家支持與幫助下修建了專門的手抄本古蘭經珍藏館,并于2009年将這部稀世古籍存入珍藏館内保存,并設立專門的管委會管理。随着這部《古蘭經》聲名遠播,前來拜谒和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部傳奇的《古蘭經》非常受關注,每隔幾年,就會回到人們的視線。國家宗教局的工作人員找我們詢問是否已經歸還這部《古蘭經》時,實際上《古蘭經》已經完璧歸趙20多年了。當年,曾有媒體報道這部《古蘭經》的收藏點“在民族文化宮的一個地下室角落裡”,其潛台詞是我們不重視保護這本書。其實他們既不知道我們的書庫就在地下室,也不知道地下室是保存圖書的最好環境,更不知道我們民族文化宮是怎樣珍藏這些民族古籍的。

這兩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那時我雖然已經在圖書館工作多年,對我們書庫裡的珍貴文獻也有所了解,知道它所具有的曆史價值、研究價值、版本價值和文物價值,但是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在這些書的背後還有一種精神寄托。

我們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有20萬冊的古籍文獻,博物館有5萬件文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少數民族同胞敬獻給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禮物。既然少數民族同胞把這份禮物作為對黨中央和毛主席深情厚誼、赤誠之心的代表,那每份禮物一定都是他們最為珍視的,背後也一定有着不同尋常的故事和傳奇。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而傳承和發展需要讓人們了解認知、口耳相傳、了然于心、内化于心。在互聯網+時代,怎樣才能讓珍貴古籍文物走出深閣,廣為人識呢?這是我們民族文化工作者必須要研究的新課題。

目前,民族文化宮在網站上開辟了“每周一寶”欄目,已經推出近70個“寶”。同時,還在我們的微博微信和國家民委官方微信上進行推廣宣傳。我們希望,通過挖掘每一件古籍文物背後的曆史價值、文化蘊含和精神景仰,來講述民族文化好故事,傳遞民族團結的正能量,進而讓民族文化代代相傳,連綿不斷。

(責編梁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