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馨文羊年歲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貢茶味醇 鄉愁常新

貢茶味醇 鄉愁常新

時間:2024-10-23 04:46:49


    □文/胡馨文

羊年歲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寒潮。皚皚白雪中,終于迎來高中階段的最後一個寒假。暫時遠離書山題海的我,從縣城回到寨子裡的家中,獨坐吊腳樓,捧上一杯熱氣騰騰的本地茶,靜品香茗,享受片刻難得的閑暇。

白色的暖杯中,碧綠的茶葉緩緩舒展,薄薄的茶霧袅袅升騰。恍惚間,家鄉伍家台貢茶的今昔,如影像一般展現在我的眼前:

相傳,200多年前,在我的家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有個因伍氏人居住此地而得名的山寨伍家台。伍氏祖籍湖南長沙府,遷來宣恩已有兩百多個春夏秋冬。其家族之中的伍昌臣,即是伍家台貢茶的創始人。

起初,伍昌臣家境貧寒,在屋邊開了六丘田,靠種植藍靛出售度日。他種藍靛的地方,原是一片茶栎樹山,墾荒時發現有幾十棵野生茶苗,伍昌臣如獲至寶,便将這些野生茶苗培育起來。再以後,便成就了伍家台茶園。

有故事的是,這片茶園産出的茶,可非同一般喔。按照如今茶人們的說法,真正是味甘,湯色清綠明亮,像極了炒熟的闆栗香。我在縣裡大大小小茶葉企業開辦的微信平台上,總會看到對伍家台所産茶葉這樣的推介:泡頭杯水,湯清色綠,甘醇初露;二杯水,湯色渾綠中透淡黃,熟栗香郁;三杯水,湯碧泛青,芳香橫溢。據說此茶若密封在陶壇裡,第二年飲用,不僅色、香、味、形不變,并有新茶之醇香,故留下了“甲子翠綠留乙醜,貢茶一杯香滿堂”之說。一時間,伍家台的茶名聲遠揚,引得各方人士争相求購。

很快,伍家台茶葉便有了一次“高大上”的機遇。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山東昌樂舉人劉澍不遠千裡來到武陵山中的宣恩任知縣。素來好茶的劉澍,初嘗伍家台茶後就喜不自禁,并将其作為禮物送給施南知府遷毓。這個遷毓,也是“茶葉黨”,覺得此茶水色清冽,芳香四溢,就貢奉給了同樣喜茶的乾隆帝。沒想到,乾隆皇帝喝後感覺甚好,甚至乘興潑墨揮毫寫下“皇恩寵錫”。于是,禦筆被制成金匾,地方官員敲鑼打鼓地把它送到伍昌臣家中。接下來,每逢清明前後新茶上市,必選伍家台茶之精品獻于朝廷。這番金口玉言和金匾,無異于“風行天下”的金字招牌。聖蔭之下,栽茶、采茶、制茶代代相傳,尤其伍家台茶以“碧翠争毫,獻宮廷禦案而得寵”更顯貴重,成為名副其實的“貢茶”。

俗話說“一葉知秋”,而在我們宣恩,因為伍家台貢茶,古有“一葉動天下”,今有“一葉成産業”,不少父老鄉親靠着它脫貧緻富奔小康。宣恩人,享受到了這“一葉”的多少恩惠啊!從小學到高中,我有一些同學就是地道的“茶葉世家”出身。

家人告訴我,宣恩茶自古至今的最大變遷,在于從原始栽種到茶園有機。縣裡将茶葉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來抓,把茶葉基地建設作為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變冬季開發為常年開發,下大力氣創建伍家台貢茶專業村,加快打造産業帶和産業片,基本形成以萬寨伍家台、馬鞍山,椒園水田壩、老寨溪等40個村為核心的8個伍家台貢茶闆塊基地。在政府引導下,老鄉們積極培育和引進适宜本地生長的優質種苗,大力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優良茶葉品種面積達到種植總面積的70%以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