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民宗委近年來,湖.."/>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3+5”模式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探新路

“3+5”模式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探新路

時間:2024-10-23 04:36:18


    □文/湖南省民宗委

近年來,湖南省民宗委積極探索保護傳承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途徑,大力推行“3+5”模式,加強少數民族文化聯系點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示範基地建設管理,促進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得到較快發展。“3+5”模式的核心内容為:省、市、縣三級聯創共建,五年之内實現“五個一”目标,即建好一支文藝隊伍、一個展演場所、一批傳承項目、一項特色産業、一座标志性建築。

少數民族文化聯系點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示範基地是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近兩年來,湖南省民宗委重新确定了7個省級少數民族文化聯系點,包括鳳凰縣落潮井鄉勾良村、麻陽縣譚家鄉楠木橋村、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江永縣蘭溪瑤族鄉黃家村、永定區羅水鄉羅水村、保靖縣普戎鎮亨章村、新晃縣中寨鎮中寨村。同時,還設立了永順縣大壩鄉雙鳳村、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吉首市矮寨鎮德夯村、通道縣獨坡鄉、城步縣儒林鎮清溪村、江華縣沱江鎮第一小學、桑植縣芙蓉橋白族鄉、張家界魅力湘西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8個省級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示範基地。

推行“3+5”模式以來,各級強化措施,加大投入,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化聯系點和示範基地的建設步伐,較好地發揮了少數民族文化聯系點和示範基地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發展工作中的引領示範作用。通過推行“3+5”建設管理模式,取得了4個方面的成效:

一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創建省級少數民族文化聯系點和傳承示範基地以來,各相關部門加強配合協作,科學規劃,加大了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特别是民族文物、建築、古籍的保護力度,如鳳凰縣制訂了《鳳凰縣落潮井鄉勾良村2013-2017年民族文化工作規劃》,将苗族博物館、苗族“六月六”山歌節歌場的修繕以及苗族歌舞、服飾的挖掘整理納入了5年工作重點;江永縣蘭溪瑤族鄉立足于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蘊,先後組織規劃建設和水利部門對黃家勾藍瑤寨古建築群進行了測繪,聘請專家對黃家村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進行總體規劃,并多方籌措資金先後投入300多萬元,修繕古民居46座,維修重建風雨橋、古門樓、古涼亭、古戲台等代表性古建築16處,修繕古巷道300米;新晃中寨鄉啟動侗家亮麗工程,投資120萬元對侗族老街進行了改造;桑植縣投入資金50多萬元,對芙蓉橋鎮喜洲街及主街道原30戶民居按白族風格進行了改造。

二是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得到傳承發展。各地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逐步完善了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發展機制,如隆回縣制訂了《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傑出傳承人評定獎勵暫行辦法》,國家級、省級傳承人按1000元/月發放補貼,市、縣級傳承人按600元/月發放補貼;崇木凼村自發評選10名傳承人,按照政策标準發放補助津貼,鼓勵民間藝人帶徒傳藝;江永縣黃家村投資建設民俗文化傳習館,搶救保護傳承瀕臨滅絕的勾藍瑤文化;鳳凰縣勾良村組建“阿雅”苗族特色表演隊,以表演的形式保護傳承“上刀山”、“下火海”以及花鼓、木葉等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通道縣獨坡鄉組建“蔔寬文化藝術團”,吸引一批喜愛侗族文化的青年學生參與侗族文化學習研究和文藝展演;城步縣清溪村舉辦苗族歌舞、苗族服飾培訓班,培訓人員400多人次;江華縣沱江一小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探索民族文化傳承與基礎教育有機融合的新路徑。

三是少數民族文化設施不斷改善。推行“3+5”模式以來,各級不斷加大投入,支持聯系點和示範基地加強文化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活動日趨活躍,如江華縣籌資為沱江一小添置500個長鼓和500套瑤族服裝;隆回縣崇木凼村建立了花瑤挑花傳習所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七江炭花舞”傳習所;麻陽縣楠木橋村投入200餘萬元完成了苗族特色觀光亭、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民族文化廣場、生态觀光休閑長廊、農家書屋等民族文化公共設施建設;龍山縣投資50多萬元在撈車河村新建了土家族苗族民間民俗表演廣場和土家族民俗展覽館;保靖縣在亨章村建造了别具一格的大型土家打镏子塑像,新建了土家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表演場;永定區拟投資300多萬元在羅水鄉羅水村規劃建設土家族茅古斯表演廣場。目前,各傳承示範基地和聯系點基本上都擁有一個設備完善的民族文化展演場所,使優秀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示交流。

四是少數民族文化産業發展建設初見成效。全省按照“3+5”模式,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加快民族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推進民族文化産業得到較快發展。通道獨坡鄉在侗錦傳承培訓中突出對侗錦的創新意識、創意設計講解,邀請省高校專家及國家侗錦技藝傳承人進行實際操作演示,培訓婦女織錦能手100多人;新晃縣中寨鄉将侗錦、蘆笙文化與産業經濟相結合的創新展銷模式,有效提升了産品附加值;吉首市德夯村先後整理推出“苗家作客”、“苗家跳歌晚會”、“鋼火燒龍”等參與性和觀賞性強的民俗節目,帶動了德夯旅遊産業的大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永順縣雙鳳村興建了“土家第一村”寨門,修複了傳統碾坊,建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旅遊接待旅館;龍山縣撈車河村加強古寨村落的整體保護,建設了土家風雨橋等文化景觀和旅遊設施,發展土家織錦産業,家家有織機,戶戶有織女,戶均織錦收入達到了1.5萬元。慕名前來撈車河村旅遊探奇的遊客越來越多,2014年,接待遊客11.5萬人次;永定區羅水鄉着力發展鄉村旅遊,其傾力打造的“土家山莊”開門迎客以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環境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

(責編牛志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