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好日子正在到來

好日子正在到來

時間:2024-10-23 12:51:00

□文/本刊記者江淩

2016年3月20日,央阿克勒克村村民歡慶諾魯孜節本次我和同事韓東峻采訪的四個村,隸屬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鄉。

我們的第一站是九村庫木艾日克,接着是四村央阿克勒克,之後是五村阿木特勒克和六村拉依喀。我具體負責後面三個村的采訪報道。回到北京,我最先完成了六村的稿子,四村的則放在了最後。雖然與采訪的順序不一緻,但也讓我有機會将幾個村的情況進行比較,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來看這裡的人和事。

走過這四個村,我感受最深的是工作組和村民之間那種親如家人一般的感情。每天随工作組走家串戶,我看到的都是熱情的笑容和真誠的眼神。路上遇到的許多村民,不論老人還是青年,都會主動過來和你親熱地握手。有的手粗糙有力,緊握着還要搖兩下;有的手很柔軟,隻是輕輕一觸。但你面對的,都是一雙真誠的眼睛。有時在路邊聽到一聲稚嫩的問好,扭過頭來,會看到孩童友好純真的笑臉。

偶遇維吾爾族婚禮

4月19日上午,我們來到央阿克勒克村。這天中午,曾在九村采訪過的一家村民為兒子辦婚禮,主人邀請我們參加,九村和四村工作組的組員們也一起去了。

并沒有想像中唱歌跳舞的熱鬧場面,或許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已經在别的時間裡唱過跳過了,也沒有見到新郎新娘。在一間裝飾漂亮的屋子裡,我們吃了一頓正宗的維吾爾族婚宴大餐。烤肉、拌面、馕、奶茶、酸奶、水果應有盡有,還有各種飲料。我們又見到九村工作組的老朋友,感到格外親切。昨天晚上,才分别一天,我的搭檔韓東峻就陷入一種莫名的情緒當中,經常楞神,似乎對九村頗為留戀。今天又見面了,心情大好之下,烤肉吃得格外多。

作為主人的托合提麥麥提·烏吉外力一直微笑着招待大家。他的兩個弟弟也裡外忙個不停。客人們席地而坐,圍成一圈。九村工作組的副組長艾白都拉·賽都拉口才極佳,總能将主客兩方的話用更藝術更華麗的方式表達出來。他有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主人說了,女人們都在竈台上等着呢!大家有什麼想吃的快提出來吧!”我向主人表達感謝之情,并祝福結婚的新人百年好合、健康如意。艾白都拉翻譯了長長的一段,主人高興之餘提出疑問:“尊貴的客人才說了幾句,你怎麼講了這麼一大堆?”艾白都拉說:“他的意思我明白了,我替他把他心裡想的但沒有說出來的話也說了!”

蔬菜大棚

下午5點,我們參觀了兩座蔬菜大棚。2012年,自治區民委對口幫扶50萬元,村裡蓋起了三座設施完備的大棚。截至去年,村裡共有45座大棚,全部是自治區民委幫扶的項目,但有些大棚還需要村民自己投入部分資金購買相應設備。大棚屬集體所有,由村民承包。土木結構大棚每年上交600元,設備齊全的磚木結構大棚每年上交3000元。

今年32歲的茹克娅·熱希丁,在村裡已經種了5年大棚。她和丈夫一起承包了一個8分地的磚木結構大棚,種油菜、小白菜、蘿蔔、西紅柿等。種菜的時候丈夫和她一起幹活,平時男人外出打工,她自己管理大棚。附近有12座大棚,管理者之中隻有她一個女人。用她自己的話說,這讓她“有一點點自豪”。

每天上午10點,茹克娅帶孩子一起來,在大棚裡幹兩小時,灑農藥、澆水、除草,去掉多餘的枝葉。天熱時,她會提前兩小時來。種西紅柿時忙一些,常常要幹到晚上才能回家。以前承包的土坯結構大棚蜘蛛很多,現在的大棚蜘蛛少多了。茹克娅說,自己家的大棚一年種兩次:6月至9月一次,之後休整三個月,讓地曬曬太陽;9月至來年6月再種一次。扣除各種成本,每年純收入有12000元。工作組副組長陳其軍說,按照自治區的标準,12000元可以使四個貧困人口脫貧了。

茹克娅勤勞而且有生意頭腦。去年,她在縣城裡開了一個小店,賣自己種的蔬菜。今年事情多,她把菜批發給了菜農。陳其軍告訴我們,最近準備請她給工作組送菜,這樣兩邊都方便了。

平時,茹克娅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工作組的阿裡木江·米吉提說:“每天見到她都像變了一個人,眉毛畫的都不一樣。”參觀她家大棚時,她正外出做事,沒有見到。晚上采訪她時,她剛從九村學跳舞回來。因為九村村委會場地大,鄉裡統一組織的活動經常在那裡排練。為慶祝“五四”青年節,鄉裡組織青年跳薩瑪舞、唱團歌。每個村出10個人,茹克娅是四村選出的成員之一。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跳舞,鄉裡組織的活動她都積極參加。前段時間鄉裡組織大家學跳“小蘋果”,她也參加了。茹克娅還喜歡刺繡,村裡慶祝“三八”婦女節舉行刺繡比賽,她得了第二名。

我們看的第二個大棚,是52歲的村民阿布力克木·阿布力茲打理的。他承包了兩座大棚,分别為40平方米、80平方米,每年至少有25000元純收入。阿布力克木已經種了13年大棚。2003年,專業技術人員用整整一年時間培訓了12人,他就是接受培訓的村民之一。

“種10畝地的收入也比不上一座大棚!”阿布力克木對種大棚充滿了信心。上周西紅柿批發價每公斤8-8.5元,這一周每公斤6元。冬天每公斤能賣到十幾元。阿布力克木說,他種的這個40平方米大棚能出兩噸西紅柿。冬天,其他村民在家裡休息,他仍然在大棚裡幹活。種大棚讓他增加了收入,嘗到了甜頭。

打工帶頭人

4月20日上午,我們在村裡采訪國家民委幫扶項目——精品核桃林和機井的實施進展情況。與其他幾個村已經種上核桃樹不同,四村的560畝精品核桃林項目基地目前還是一片剛平整好的荒地,田地周邊種上了防風林樹苗。陳其軍介紹說,目前工作組正和縣民宗局、水利局等單位對接協調,争取6月底建好防滲渠,借洪水期把地澆了,然後種小麥或苜蓿改良土壤,明年種核桃。央阿克勒克村人均隻有6分地,全村345戶村民計劃每戶分1畝核桃林。這樣,人均耕地面積可增加兩分。2014年國家民委、财政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修建的機井每小時保持180-200立方米的出水量,一小時可澆兩畝地,是最受村民歡迎的項目。

中午,我們在村委會醫務室看到了由父母帶着前來吃預防脊髓灰質炎糖丸的孩子們。醫務室的醫生介紹說,上午已經陸續來了50多個孩子。直到晚上10多點結束采訪,我們看到醫務室的燈仍然亮着,村裡還有孩子來吃糖丸。陳其軍說,有些村民沒帶孩子來,醫生們會到村民家裡去,完成預防普及任務。

下午,陳其軍帶着一袋面、一桶食用油和兩打雞蛋,去看望摔傷腿的村小組長托乎提·麥麥提。維吾爾族工作組員阿裡木江·米吉提給我們當翻譯。與九村的副組長艾白都拉·賽都拉一樣,阿裡木江也天生具有語言天才。他說話不多,但卻句句有溫度、有味道,用流行的話說叫“接地氣”。

今年52歲、15年黨齡的托乎提·麥麥提是村裡外出打工的帶頭人,任過10年治保主任,今年1月才當上小組長。我們到他家時,他正趴在被窩裡養傷,隻露出一個腦袋看着我們。

“是不是不想上班了,有意的?”阿裡木江上來就是一句調侃。

“疼!老婆為我哭了一夜!”托乎提拉起褲腿露出膝蓋上的傷口作痛苦狀。

2001年,37歲的托乎提第一次來到阿克蘇打工,老闆馬建新比托乎提小兩歲,是當地兵團職工。當時,工人中隻有托乎提一個維吾爾族。以至于後來他在工人中見到另一個維吾爾族時,激動得哭了。2004年,他從科克鐵熱克鄉帶去180人打工。有位留着大胡子的維吾爾族同鄉問他:老闆會給我們工資嗎?托乎提肯定地回答:”放心!老闆從來不拖欠工資!”他還指着牛圈裡100多頭奶牛,對大家開玩笑說:“那些都是老闆家的牛。如果他不給你們工資,我就帶你們把牛牽走!”說起與漢族老闆馬建新的故事,托乎提打開了話匣子,姿勢由趴着轉為伸直腿坐着,手也激動地比劃起來。

4月14日,央阿克勒克村迎“五四”青年節簽名活動(住村工作組供圖)2014年,托乎提一家四口去阿克蘇揀紅棗,一公斤6角錢,三個月掙了65000元。去年,托乎提向馬建新借款3萬元買了5頭牛。今天招待我們的酸奶,就是用母牛産的奶做的。托乎提說,老闆對他很信任,借給他的錢并沒有催他還。

馬建新夫婦對這些維吾爾族工人十分尊重。馬建新自己不吃大肉。他的夫人拿花生給托乎提吃時,都會先把手洗幹淨,再捧着給他。馬建新還騰出專門的房子,供維吾爾族工人作禮拜之用。

最讓托乎提感動的是馬建新幫助自己的老婆治病,甚至可以說救了她一命。2010年,妻子患了嚴重的肺病,肺上破了個洞,咳血不止。三歲的孩子也被感染了。托乎提以為妻子得了癌症,慌了手腳。妻子咳出的血灑到沙地上,托乎提急忙用沙土掩蓋。偶然路過的馬建新發現了血迹。問明情況,他狠狠踢了托乎提一腳:“老婆病成這樣了還不快送醫院!”講到這裡,托乎提兩眼放光,似乎在回味當年自己挨的那充滿感情的一腳。

在馬建新的催促下,托乎提帶妻子去了醫院。妻子得救了,但三歲的孩子卻因為感染過重、搶救不及時去世了。聽說托乎提的孩子在醫院沒了,馬建新當即要從阿克蘇趕過來。“如果是醫療事故,我幫你打官司!”托乎提謝絕了馬建新的好意:“不用了。孩子已經走了。”

托乎提和馬建新還互相學習語言。剛開始聽不懂漢話,馬建新的兒子叫馬建新母親奶奶,托乎提以為是名字,也跟着叫,結果鬧了笑話。交往十幾年,現在兩人已經可以簡單對話了。節假日,兩家會互相串門。

托乎提說,今年秋天自己還想帶二三十個村民去阿克蘇打工。但作為小組長,村裡不讓他出去。工作組表示工作組會和村裡做工作,支持更多的村民出去打工。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3月8日,工作組入戶走訪(住村工作組供圖)

村民家的牛羊鴿一體化棚圈

給主麻清真寺大毛拉發的手機

4月20日晚上9點多,我們在工作組住地采訪了兩位教職人員。他們展示了4月9日剛由鄉統戰辦發放的安裝了維吾爾文客戶端的手機,不僅可以即時閱讀國内外新聞,還有語音播放模式。鄉裡為他們每人交了100元話費,之後每月自己交48元即可使用。

今年50歲的艾合麥提·馬木提是央阿克勒克村主麻清真寺的大毛拉,他對近年來家鄉的變化感受很深:“上個世紀末,我們還要走很遠的路挑水吃,現在自來水通到了家裡。以前電線要從500米以外拉過來,現在電杆架到了家門口。”

47歲的麥麥提·阿布力克木是三小組清真寺的大毛拉。雖然身上因為白天勞動而沾滿沙塵,但他彬彬有禮,沉穩自信,目光堅定友善,讓人心生敬意。麥麥提說,他的爺爺也是伊瑪目,自己從爺爺處學到了宗教知識。如今,卧爾茲講經的題目由自治區伊協統一定好了,内容注重與重要時間節點的結合。比如開春時講植樹造林的重要性,“三八”婦女節講尊重婦女等等。本周五講的内容是提高法律意識,做一名懂法守法的穆斯林。

工作組向我們介紹說,教職人員是黨和政府聯系穆斯林信衆的紐帶,給教職人員發放配備維吾爾文客戶端的手機,是自治區從2014年開始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旨在幫助教職人員了解國家政策和形勢。自治區每年撥專款,給200座清真寺、20000多名宗教人士每人配備一部價值2000元的手機。有了這個手機,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用維吾爾文了解國内外信息。央阿克勒克村的婦女讀書活動(住村工作組供圖)

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扶持的機井項目

國家民委幫扶的養鴿項目

4月21日,我們到村裡幾家養鴿戶看了已經建好的鴿舍和鴿子。國家民委幫扶的2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扶持養鴿項目。和田地區老百姓有養鴿子傳統,也有交易和銷售渠道。除本地外,青海、廣東也有吃鴿子的習慣。四村的養鴿項目去年實施了一半,今年接着實施。鴿子養殖項目計劃覆蓋325戶,每戶5000元。其中3000元用于蓋鴿舍,2000元用于買鴿子。目前,養鴿項目已發放資金75萬元,後續資金即将到位。

陳其軍介紹說,養鴿是短平快的緻富項目,成熟的鴿子每個月都下蛋抱窩,幼鴿3個月就可以成熟。按50元一對計算,2000元可買40對。一年可繁殖1000多隻,帶來20000元收入。

4月17日,在采訪九村的間隙,我們參觀了皮山縣的大巴紮,并特别關注了鴿子交易市場。這個大巴紮,絕對是此次南疆之行我們所見到的最為震撼的場面之一。縣城數公裡長的公路兩邊擺滿各種商品,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公路下面,還劃分了多塊分類的市場。鴿子市場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市場上不僅有普通的肉鴿,還有每對數千元的觀賞鴿和信鴿。鴿子市場的繁榮,也驗證了養鴿項目所具有的前途和基礎。

回到北京,腦海中皮山縣四個村的印象已連成了一片。走訪這四個村,我有過喜悅和感動,也有過較深入的思考。偶然在網上看到李克強總理最近說的一段話,讓我瞬間有了一種感悟:“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說得太好了!南疆鄉村的基層工作千頭萬緒,任何事都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隻要心中有“敬民”二字,就有了靈魂和方向。

包括央阿克勒村在内的所有南疆鄉村,好日子正在到來。對此,我們都信心滿滿!(責編曉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