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瑤族舞曲》之戀

《瑤族舞曲》之戀

時間:2024-10-22 11:49:25

牛頌,滿族,早年參軍從事新聞和理論研究工作。轉業後曾任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北京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館長,北京民族電影展創始人,并任曆屆組委會主席。從事民族題材電影、電視劇策劃、監制工作至今。現為中國民族影視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夏天,我曾約導演甯敬武去了趟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目的是到當地體驗生活,幫助他們拍一部瑤族題材故事片。

連南離廣州市不遠,山美人美、歌美舞美,長鼓舞蹈和音樂是當地瑤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以此為題材拍攝一部故事影片,是連南縣政府與當地群衆的心願。作為一位有思想有态度的導演,甯敬武在系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作品如《滾拉拉的槍》《鳥巢》《遷徙》以及紀錄片《合唱北川》等創作中,都表現出他堅持影像美學追求的三個維度:人類學紀錄的文化價值,作者電影的藝術價值和現代人思考的探索價值。果然,經我推薦,連南縣政府領導很快就決定由甯敬武擔綱導演。原有的一稿劇本《瑤族舞曲》,因缺少現代性而決定重立創意寫新故事。

以《瑤族舞曲》為片名來寫連南的故事,是有緣由的。作為歌舞之鄉,連南是享譽世界的《瑤族舞曲》的發源地。瑤族文化一體多元,支系繁多,分布在廣東、廣西、湖南、雲南、貴州、江西等多省區,在美國、法國、等國也有10多萬瑤族華僑定居。無論他們分布在哪裡,其音樂是有共通性的。如著名的《盤王歌》已有1500多年曆史,為各系瑤族人所共同傳唱。粵北瑤族以排瑤為主,其生活保存着很多古老的習俗,主要體現在盛大隆重的民族傳統節日和群衆性歌唱活動中,其歌唱語言基本保留了本民族原始風貌,具有特獨而古樸的吟誦藝術風格。在連南縣長等領導的陪同下,我與甯敬武導演登上山頂的古瑤寨,在觀景平台俯看群山壯麗,腦海中蓦然躍出毛澤東的詩句:“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現場又有瑤族鼓王跳起長鼓舞、歌師吟唱山野情歌,遂真正體悟到:原來山野中的民族音樂本就具備史詩與交響樂的潛質。

新創作的《旺都之戀》電影故事,描繪了身在美國大都市社區的“瑤族華僑”之子,在人生焦慮期帶着祖輩相傳的長鼓和做現代音樂人的夢想回到故鄉連南,巧遇籌備中的“國際鼓舞大賽”選拔賽,并闖入青年隊瑤族領舞莎一妹的情感生活。瑤山青年三貴到廣州學習現代舞,因無法割舍自小而習的長鼓舞而放棄專場商演,參加了老年隊擔任領舞。對古老文化的創新性繼承,使青年隊與老年隊終合成一隊,代表連南參加國際比賽……影片使人看到了瀕臨失傳的長鼓舞蹈顯露的生機,古老的音舞與現代社會交融的生命力。看這部影片使我想起電影《阿詩瑪》的創作:電影人深入彜族村寨采訪在老人們中間口傳的長篇叙事詩,由此創作了電影故事搬上銀幕,而後過了半個世紀,當你再去彜族村寨讓現在的老人講述阿詩瑪的故事時,他們講的已經不是當年口傳文學中那個阿詩瑪,而是電影故事裡的阿詩瑪了。也許這便是影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構功能。

作為《旺都之戀》的監制,我建議電影音樂以《瑤族舞曲》為基調并貫穿全片,作為一條表意線以增強視聽張力。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心存遺憾。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瑤族舞曲》的成就和影響都實在太大了。這說起來又是一段佳話:1951年中央成立民族訪問團,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任職的劉鐵山随團到連南深入生活采風,以當地瑤族民歌和傳統歌舞鼓樂為素材創作了《瑤族長鼓舞》,後經作曲家茅源改編發展成單樂章管弦樂《瑤族舞曲》。此曲旋律優美、舞蹈律動感強烈鮮明,在民族特色文化的内質上保留了排瑤長鼓舞蹈曲牌節奏明快、抒情而富于律動感的音樂風格。對瑤族音樂和品質作了一次創新性提升,是山野民族音樂成功“交響化”的一個範例。60多年來,《瑤族舞曲》被改編成多種音樂體裁和形式,也有填詞或改編成形式多樣的歌曲。其數量之多,在音樂會演出中之長盛不衰,位居我國管弦樂作品的前列。在許多國家如美國,此樂曲還被灌制成唱片成為流行音樂中有代表性的中國樂曲,最終成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方現代音樂語言成功嫁接的一個範本。其成就至今仍是民族管弦樂創作高原上的高峰,尚無新的作品能與之比肩。

《旺都之戀》拍攝完成後,其首映式在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該片啟用了600多名當地群衆作演員,青年演員與當地非職業演員出色的表演,成功塑造了當代瑤族人的群像。幾位瑤族老人還因擔綱主演而獲北京民族電影展的“最佳表演(集體)獎”,得到評委和觀衆的充分肯定。這是一部多年來稀缺的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和現代性的民族題材影片。對導演甯敬武,我想送給他一個哲學性評價:藝術創造需要積極的精神力量,現代有創造性的藝術家是否偉大,在于他是否有力量去克服當下火山爆發式的浮躁動蕩,而不被它所吞沒……

(責編梁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