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尋找“駱駝精神”

尋找“駱駝精神”

時間:2024-10-22 10:23:45

駱駝被譽為“大漠中的生靈”。2014年,時任北方民族大學(以下簡稱北方民大)黨委書記任維桢首次提出“駱駝精神”。在他看來,地域文化對大學精神内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北方民大位于幹旱少雨的西北地區,其堅韌執着、艱苦奮鬥的辦校治學作風與駱駝吃苦耐勞、踏實勤奮的性格十分契合。駱駝也是絲綢之路文化的象征,這一點又與北方民大自然與文化、曆史與現實交融的秉性有着很多共鳴。2016年,“駱駝精神”正式作為北方民大精神寫入學校章程。

如今,經曆十年籌建、黃牌危機、“命懸一線”的答辯等,又經曆了栉風沐雨的校園建設,北方民大終于玉汝于成、琢璞成珠,以“花園式校園”“全國部門綠化400佳”“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單位”的形象華麗轉身。踏實堅持、一路向前的作風,成就了北方民大今天“雙百工程”的師資隊伍、“雙創教育”的品牌和綜合性民族大學的輝煌。

“負重遠馱勤跋涉,鈴聲不斷自悠揚。”可以說,“駱駝精神”貫穿了北方民大34年的曆史,使之成為西北大地、黃河之濱民族高等教育獨一無二的存在,為西北地區尤其甯夏的社會經濟發展、骨幹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前夕,記者來到甯夏,在校園、城鄉和社區,在北方民大人的身上,尋找屬于他們的“駱駝精神”。

堅守“約定”從不缺席

記者對“駱駝精神”的尋找,先從校園開始。

34年前,在為建立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北方民族大學前身)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到會者達成了“堅持立足甯夏、面向西北、服務全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為辦學宗旨,以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民族大學為目标,在學科專業設置上積極适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上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向民族地區經濟建設開展科學研究,服務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識。會上,西北大學前校長鞏重起教授曾風趣地說:“我們都見識過‘甯夏五寶’。國家民委建設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的決策,是為甯夏再添一寶。”

此後,北方民大就與甯夏回族自治區有了一個鄭重的約定:立足甯夏,服務甯夏。

“征程千裡困難多,清泉召喚勇奔波。”34年來,北方民大從一所隻有區區幾間教室、兩個專業、百十來個學生的學校,發展成為擁有來自全國56個民族,31個省、市、自治區的15000多名大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美麗大家園。今天的北方民大學科門類各具特色,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若幹學科與研究領域接近國内先進水平,承擔國家或地區重大項目、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成為立足甯夏和西北,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忠實踐行者和名副其實的“甯夏第六寶”。

履行承諾,不忘初心。日益發展的北方民大從未忘記與甯夏的“約定”:瞄準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結合甯夏區域特點,開展科技攻關,提出了“科研追求原創,科研服務地方”的工作理念;強化為甯夏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把地域劣勢變成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優勢,建立了4個自治區級實踐教育基地、32個校級實踐教學基地、近300個院級實踐教學基地。2015年,學校專門編印了《北方民族大學科研服務地方宣傳手冊》,宣傳推介學校科研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項目和成果資源,包括專家庫、科研項目、可轉讓成果、可承擔的潛在項目和預期轉讓、轉化成果;開展各種對外合作交流,尤其是近5年主辦或承辦的76次國内外學術會議,有效地促進了甯夏的對外開放,提升了甯夏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2014年,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北方民大又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将招生重點瞄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為助力甯夏的扶貧攻堅,北方民大專門組織專家教授圍繞甯夏最大的生态移民區紅寺堡區實施了一批農業試驗示範項目、軟科學專項研究項目,持續多年就紅寺堡區區域形象設計、生态移民、民族關系、社會管理、可再生能源産業定位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調研。

其中,在甯夏生态移民建設、脫貧攻堅和民族關系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束錫紅就是北方民大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

矢志不移隻為初心

在北方民大社會學民族學研究所見到所長束錫紅時,她正在就“甯夏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項目”的相關調研數據回複自治區發改委西部開發處。書桌上,放着束錫紅主編的《生存與發展——甯夏紅寺堡大河村生态移民經濟社會變遷考察》和剛剛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叢書《生态移民與發展轉型——甯夏移民與扶貧研究》,其中有她和學生在甯夏南部貧困地區的調研報告,這些報告都曾為甯夏制定脫貧戰略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束錫紅此前的研究領域是西夏學、敦煌學、藏學,近年來的生态移民建設、扶貧研究使她成了一名“跨界”學者。她主持完成了多個國家級民族關系研究項目(如《西北回族社區變遷與回族社會現代化模式研究》,該項目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此外,她帶領團隊先後與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自治區發改委、自治區科技廳等單位達成10餘項合作協議,她參與撰寫的有關生态移民的調研報告得到中央領導批示并被中辦、國辦采用,為移民開發和精準扶貧領域提供了數據支持。

“自2000年甯夏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共完成退耕還林還草約1350萬畝,超過150萬人受益,生态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恢複。這其中就有我們的貢獻。”束錫紅自豪地對記者說。為獲得第一手的調研數據,下鄉入戶、風餐露宿,對她和團隊成員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您平時要上課、帶研究生,這麼多的成果您是怎麼完成的呢?”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摞專著和論文,記者問。

“我和學生的大部分假期時間都用在做扶貧調研上。這些年,我們幾乎走遍了甯夏南部山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研選題要關注國家經濟發展,國家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束錫紅鄭重地回答記者。

開拓進取做到最好

為提升服務社會能力,培訓組織幹部人才,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北方民大2014年9月成立了繼續教育學院。短短4年的時間,在面向民族地區培訓基層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人員、專業技術業務骨幹、軍隊幹部等各類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2015年12月,北方民大被确定為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幹部人才培訓基地;2016年5月,學校被确定為甯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首批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重點建設單位;2017年7月,學校獲批為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記者來到北方民大繼續教育學院時,院長馬小華正在聚精會神地伏案忙碌,敲門聲響起好幾下她才回過神來。這個化學專業的教授,如今最重要的工作卻是為基層民族幹部培訓設置“精品課程”。

繼續教育學院剛成立時,是一個無老師無場地無經費的‘三無’單位。當第一份“訂單”——内蒙古自治區包頭邊防支隊的320名民警要來培訓時,馬小華他們卻一籌莫展。培訓費用不多,也沒有相關經驗,尤其對邊防民警該培訓什麼内容?在校領導的鼓勵下,馬小華帶領同事邊學邊做,第一個培訓班辦得十分成功。随後,接二連三的“訂單”連接不斷。

開拓、進取、探索,不斷力求做到最好,沒有老師就去找,不懂相關培訓内容就學習請教專家。憑着這股精氣神,馬小華和同事迄今為止一共舉辦了48期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幹部培訓班,培訓人員達9720人。在緻力于服務甯夏本地的同時,還為來自西藏、内蒙古、甘肅、青海、湖南的幹部進行了培訓。3年的時間,他們打造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其中一塊是今年3月被授予的“中國智能産業聯盟培訓基地”。

在繼續教育學院的課程設置中,既有“新時期民族地區民族部門領導幹部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法和途徑”“如何有效發揮民族地區幹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能力”等非常實用的課程,又有專業性很強的如“語義網與知識圖譜關鍵技術”“民族地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等課程。

除了幹部培訓,繼續教育學院還先後舉辦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課程培訓10餘期,學員達1500人次。

精益求精做到極緻

團委書記王哲身材瘦長,神情溫和淡定,隻有在他說話時,你才會感覺到他内心深處湧動的激情。

團委加上他一共就3個人,卻在8年的時間裡組織和參與了各類活動并頻頻獲獎。團委辦公室外20米長的走廊櫥窗裡擺滿了獎牌,這些獎牌中有全國的、自治區的、銀川市的……内容包括志願服務、支教、扶貧、創建。200多塊獎牌,每塊獎牌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甯夏的大事,一件也少不了我們。”王哲的語氣中透着自豪。的确,近年來,校團委在思想引領、組織建設、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志願服務、創業就業、社團建設等方面不斷創下佳績。

“我們團委最有特色的工作就是志願者服務”,據王哲介紹,團委的志願工作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承辦全區包括銀川市重大的活動。“比如中阿經貿論壇、銀川全球智慧城市峰會亞洲都市景觀頒獎典禮、國際博覽會、銀川市國際馬拉松等。”王哲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着。這時,團委副書記白玲遞給記者一本冊子,上面記錄着幾年來北方民大志願服務多達50多項(次):大學生“西部計劃”項目、“醫院陽光行”、中美旅遊領導峰會、中阿博覽會志願者服務……這些服務已成為甯夏志願者服務的品牌。

“自治區大慶活動的接機、禮儀等服務一向是由我們北方民大學生參與承擔的。服務地方上,我們也做出了品牌,比如‘學雷鋒’志願服務月、‘綠苗’計劃、‘醫院陽光行’等。其中,‘醫院陽光行’和‘綠苗’計劃獲得了自治區志願者大賽銀獎。”

北方民大的“西部計劃”宣講活動,已經連續兩年被團中央評為“西部計劃優秀項目”。“能獲得這個獎項非常不容易。”王哲說。

“西部計劃”項目裡,北方民大志願者是全區服務民族地區人數最多的。志願者在甯夏和其他民族地區開展婦女生存現狀、孤寡老人幫扶和留守兒童生活狀況調研;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圍繞環境污染、水資源保護、垃圾處理等,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等活動。2014年,北方民大志願者與台灣高校40餘名師生共同深入紅寺堡區開展支教活動。除了服務甯夏本地,志願者還深入祖國邊疆,比如在新疆和田地區洛普縣開展的志願者服務項目就有13個,每年都有100多名志願者加入。

學生社團是團委工作中的另一個亮點。王哲拿出一本花名冊讓記者看,上面是标了星級的社團名稱:法學社、外文戲劇社、計算機服務社……其中有校級學生社團42個、院級社團115個,涵括文化、藝術、體育、思政、公益、民俗、環保、民族團結等多方面。社團中不斷湧現出新品牌,比如“星火民族情”社團已經蜚聲銀川和甯夏,成為校園文化的亮麗載體。

61歲的銀川市共享社區居民王菊茹對“星火民族情”社團最有感情:“我有5個孩子,來自4個民族。”3年前,她和丈夫與北方民大的蒙古族兒子巴特爾、柯爾克孜族女兒古麗巴努爾、維吾爾族女兒夏伊達和熱娜結了親。這個特殊的家庭正是緣于“星火民族情”社團開展的“結親互助”活動。臨近自治區大慶,最近王菊茹一家就像過節一樣開心,剛剛畢業的巴特爾被評為銀川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王菊茹被評為“甯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甯夏媽媽”,她家更被提名為甯夏“最美家庭”。在共享社區,這樣的“多民族結對家庭”還有9個。

“拔劍千山過,歸來仍少年”。學校2018屆全體畢業生寫給母校的“請假條”在網絡上出了名——“我們因畢業需請假,時間永遠,無法按時返校,望批準!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依舊青春。”字裡行間,充滿豪情。

“放眼縱橫誰與渡?蒼天降任于斯駝。”30多年來,北方民大畢業生總計57000餘人。以近5年留甯平均值18.98%計算,留甯的畢業生約為10000餘人;以近5年留甯外地生源平均值60.72%計算,去外地的學生約有6000餘人。“政治堅定、公民表率、業務過硬、社會棟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對北方民大畢業生的真實寫照。

記者對“駱駝精神”的尋找,又落腳到3位紮根甯夏的北方民大校友。

堅韌自信出類拔萃

兩個标準化足球場,一個校内公園,幾條綠意蔥茏的林蔭道,漂亮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間花紅柳綠、鳥鳴聲聲……如果不是門口吳忠回民中學(以下簡稱回中)幾個大字,這裡的環境看上去更像一個公園。校門口通向教學主樓的過道上,寫着高考錄取學生名單的展闆滿滿當當占據了道路一側。展闆上方“學規矩到回中,上大學到回中”一行字,盡顯回中“有教無類,出類拔萃”校訓的精髓。這所回民中學的校長就是榮獲“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模範個人”、1988年畢業于北方民大漢語言文學系的蘇曉隽。

在甯夏教育系統,蘇曉隽将對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創新成了一門藝術。

回中頗有名氣的“民間博物館”,便是蘇曉隽的創意。館裡陳列着的各類“文物”,都是蘇曉隽和學校的師生員工以及家長們自發捐贈和收集來的,每一件都具有年代感:明末的大水缸,民國時期的鏡子,回族的口弦、駝鈴,農耕文化的各類物件,還有老報紙,小人書……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年代最久遠、價值最高的,當屬一隻被精心修補過的元代陶瓷碗。“這隻碗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到曆史,感受到工匠精神,了解到我們民族的文化。”蘇曉隽拿起碗,為我們細細講解。為學生開辟另一個學習曆史、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的課堂——這才是他的目的。

蘇曉隽說,如何提高民族中學的競争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他一直在摸索的事。2012年擔任校長後,他獨辟蹊徑,帶領回中找到了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和品位的抓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23456策略”。用這一方法,他構建起了學校教育的框架,抓住“民族”這一品牌,從政策、體育、藝術、文化、人才、團結、進步各方面開展特色教育。每年學校都會在“孔孟課堂”舉辦6次講座,專門宣傳普及民族團結進步政策和知識。結合學校教育實踐活動,不斷豐富教育活動的形式和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6年的努力,他讓民族團結教育成為回中的一大特色,其經驗和模式不僅在甯夏,甚至在全國都産生了強烈反響,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一個典範。劉飛

秦文博

蘇曉隽2015年回中成為甯夏高考的一匹“黑馬”:一次上線突破400人,1名學生以663分榮獲吳忠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4名同學進入吳忠市高考文科學生考試成績前10名……

蘇曉隽還注意吸納優秀教師人才。在回中的教師隊伍中,研究生學曆占三分之一,其“一師一課”教學達到了部優水平,在甯夏排名第三。但在教師的光榮榜上,蘇曉隽和他的領導班子從不露“臉”,“榮譽和上鏡機會都留給第一線的教師”。

“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學,是有影響力、有高度,有讓其他同類中學無法超越的地方。”為了這個目标,蘇曉隽還在繼續探索。

紮根基層放飛青春

在賀蘭縣立崗鎮人民政府見到副鎮長秦文博時,他因頭一天牙龈發炎,疼得張不開口說不了話,捂住半邊臉,還在處理工作。秦文博告訴記者,前一天牙疼得沒辦法,隻好去醫院打了一天點滴,就這一天不在,工作就堆積了起來。大到鎮上和區裡簽訂的發展協議,小到村裡孤寡老人生活的安排,辦事的人都在門口等着他。

秦文博是80後,甘肅平涼人,畢業于北方民大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數學專業。2012年,通過公推直選,他成為賀蘭縣立崗鎮蘭光村黨支部書記。當時,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讓一個畢業沒幾年的毛頭大學生當書記,行嗎?”對此秦文

博沒有氣餒,他覺得多說不如實幹。上任後,他先做了兩件事,一是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他聯系母校老師和甯夏農科院在技術上成功引種新品種,帶動了村裡的産業發展;二是成功調解了幾十起矛盾糾紛案件。兩件事下來,村裡的群衆都服氣了。

畢業這些年來,秦文博的故事很多:帶領回漢村民大力發展經濟,創新形式發展特色農業,為群衆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建立起一個集宣傳、培訓、交流為一體的網絡平台;關心弱勢群體,經常從自己不多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來幫扶殘障群衆;改善全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村裡農田灌溉難的問題;硬化村級公路,為老百姓解決了路難行問題……

秦文博也因此先後被評為“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農業科教興村傑出帶頭人”,獲得“自治區五四青年獎章”,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周年之際,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沙畫的夢甯夏的家

記者見到劉飛的那天,恰好是他的沙畫獲得“西夏沙”商标注冊成功的日子。

書生氣質濃厚的劉飛,2010年畢業于北方民大國際貿易專業。他寫過一首詩《遠方》:“天很白,曠野/沒有樹,遠方/隻有一隻駱駝/轉過頭看我。”幾年後的劉飛也成為一頭“駱駝”,把自己詩中的駱駝做成了沙畫精品,做成了甯夏旅遊文化産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甯夏有沙子的旅遊景點,幾乎都有我的作品。”劉飛說這話時還有些腼腆。其實,在他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顆百折不撓的心。

“他是那種很聰慧靈秀的南方人,幹淨得讓人心疼。”曾兩次幫他貸款創業做擔保的老師這樣評價他。在朋友眼裡,性情溫和的劉飛看似與世無争,其實内心充滿激情。朋友評論他“學錯了專業,但來對了地方”。

劉飛的工作室在母校對面的北方民大創業孵化園。園區裡,處處可見創業學子的“招牌”。2011年,北方民大面向甯夏創新驅動戰略,成立創新創業教育中心,2016年更名為創新創業學院,将這裡變成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并提出“立德樹人、文化引領、興趣驅動、多元發展”的育人理念,構建了“1314”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學生搭建了創新創業“育種”園區、“育苗”園區、“育樹”園區、“育果”園區一站式的實踐平台。先後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首批百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評為第三批“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稱号。

劉飛創作的西夏沙畫大約有50個品種,除甯夏本土文化元素外,他還會根據遊客的喜好來創作。“有沙子的地方都應該有沙畫這樣的旅遊紀念品。”劉飛說。這是他的又一個夢。如同自己鐘愛的駱駝一樣,劉飛正一步一個腳印,在甯夏的大漠中,為追尋這個夢想而前行。

5天的尋找,隻是簡單在北方民大長長的傑出校友名單上劃了幾個勾,但“駱駝精神”已經在記者腦海中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其實,何止傑出校友,踏實、堅韌、執著、自信早已融進了每一個北方民大人的事業、生活審核血液、生命中,成為他們精神和品德中重要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貢獻青春和生命的動力源泉。

(本文得到北方民族大學宣傳部的大力支持責編:劉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