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直去追求内心的價值

一直去追求内心的價值

時間:2024-10-22 06:45:51

一個人的心界跟眼界在他的腳下,不要停止自己的步伐

4月20日下午6點半,王仁榮一行人行色匆匆地趕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這裡有一場針對大學生公益志願團體項目的競賽。作為百威英博啤酒集團亞太區法律及企業事務副總裁,他會發表一場演講,并對競賽裡獲獎的學生團隊進行頒獎。

聽起來這場活動與我們印象裡“法務”的工作相距甚遠,但這卻是王仁榮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百威英博的13年裡,他不僅參與了公司所有的并購及法律相關業務,更是主導着百威英博在華所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工作。大大小小的活動,王仁榮都是重要參與者。

他的形象與大部分外企高管相差不大,侃侃而談裡夾雜着一些英文專業用詞,但你很難想象到的是,他是哲學專業出身,并在政府部門工作了相當長的時間。

聽從内心的聲音,嘗試各種可能

“80年代末大學畢業的時候,政府工作算是最好的工作,當時的大學生在地級市政府的待遇也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内心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說,我要離開。”回想當年,王仁榮依然流露出了那個時候才會有的迷茫卻又堅定的眼神。

這個聲音在腦子裡面激蕩了6年後,他做出了選擇—放棄仕途,放棄當時人們眼裡的金飯碗,進入到競争激烈的商業市場。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甚至在五六年前,王仁榮身邊的同學依然認為他做了錯誤的決定,但是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人都看到他選擇的正确性。

然而,“離開”隻是一道數學題開始寫下的那個“解”,在找到答案之前,還得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離開政府後,王仁榮嘗試過很多工作,在雅芳、高露潔棕榄、可口可樂等跨國公司相繼任職,工作領域也涵蓋了市場營銷、銷售、人事等,除了IT和财務這種要求特殊專業技能的工作沒有做過,其他的他都有涉及。

他口才頗好,講故事的時候表情生動,能讓人一直跟着他聽下去。在做銷售的3年間,他取得過當時公司最好的業績,似乎這條路也可以很好地走下去。然而,隻有他自己知道這些都隻是暫時的。“有的人很适合做銷售工作,因為他可以從中找到‘進出’的平衡,不斷吸收能量進來,然後再釋放出去。但我不是。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消耗大于吸收,當我在努力激發對方情緒的時候,消耗的都是自己的情緒”,王仁榮說。

在不斷的嘗試中,王仁榮一直都在思考自己的定位,比起銷售這種在幕前的工作,他覺得自己更适合幕後。或者說,他更願意扮演支持的角色:“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對問題考慮得比較全面,所以做這種專業支持性的工作,無論對我自己也好,對公司也好,我的貢獻會更大。”

終于,他在商業組織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法律與企業事務(簡稱法務)。比起研發、銷售和市場這些商業組織裡的核心部門,法務聽起來有點像是一個二線的部門,但是王仁榮卻看到這個部門的價值。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今天,他沒有再動搖過。“雖然這個決定做得有些晚,但晚的好處,就是不會再動搖。”王仁榮如此說道。與此同時,他迅速地補齊了法務的專業知識,甚至在工作的同時,取得了比利時魯汶大學法學碩士、複旦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

與做法務工作這個決定一樣沒有動搖過的,還有2003年加入百威英博這個選擇。當時的百威英博剛進入中國市場,連上海總部也剛剛成立,幾乎是從零開始。對于百威英博來說,同時擁有政府和外企工作經驗的王仁榮,毫無疑問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但是對于王仁榮來說,百威英博的吸引力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在13年後的今天,最好的例子就是創業的年輕人。”王仁榮回顧道。當時的百威英博就像是一個草創的公司,沒有基礎,沒有系統,也沒有很多資源。但是,它有夢想和野心,等待它的是一個極大的市場機會和成長空間。追随一個成長性的企業,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它沒有對中國籍和外國籍員工的區别對待。在當時的外企,中國籍高管的職業天花闆非常明顯,基本上就停留在總監級别上。百威英博給王仁榮的機會,讓他沒有理由拒絕。

在之後的13年裡,王仁榮沒有辜負自己的這個選擇,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最顯而易見的,是他說服公司總部,成立了百威英博在全球範圍内最大的法務部門,甚至影響了其他國際公司對于這個部門的設立。

為你所做的事情創造價值

這個看起來“二線”的部門的價值在哪裡呢?在王仁榮看來,在中國法務尤其重要。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政府監管,更是為公司的規劃把握準方向,創造更大的價值。與很多企業對政府監管處于被動應對的心态不同的是,王仁榮更加主動地看到了政府的訴求:“政府也是一個組織,市長就像是總經理,他也有KPI的需求。每個市長都有今年做什麼明年做什麼的目标與規劃。當我們去和政府交流的時候,要做的功課就是清楚地知道這個地方的KPI是什麼。如果我們要做的就是政府需要的,那麼政府當然會支持。”

從更高的層面來說,理解政策上的大方向更為重要。每年的政府文件白皮書對企業的戰略規劃十分重要。需要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學習,而是發自内心的關心和理解。比如,什麼時候開始由追求量、規模和速度,變為現在的追求質、有效供給和環保。如果沒有提前理解到這種轉變,一味不顧利潤地高速發展,到現在就不會有資源和精力去做産品升級,去提供更好的服務,企業就很難活下去。在百威英博飛速成長的期間,王仁榮幾乎參與了所有的并購和戰略性投資業務。

在公司進入穩定發展期以後,王仁榮開始思考“生意”之外的一個哲學問題—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公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存在的目的不隻是提供這個産品,因為産品永遠會被代替,産品有它的生命周期。但是你所追求的使命和你的意義卻應該是永遠持續下去的”,王仁榮說。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始主導百威英博在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當時公司全球總部提出的口号是“釀造更美好世界”。一個啤酒企業眼中的美好世界是什麼樣子?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雛形,它包括三個主要支柱:環境保護、社區關愛和理性飲酒。

企業社會責任中最容易切入的就是生産鍊相關的部分,與造紙企業對于樹木的保護的邏輯一樣,水資源保護是百威英博踐行環保很重要的一個支柱。從節約用水到中水回用,百威英博給每個酒廠都設立了競争性的指标,競争機制不斷刷新,無論是數據還是技術裝備。公司内部的污水處理設備甚至比當地污水處理廠的還要先進。

“每建一個新廠,就在當地捐建一個希望小學”則是百威英博對社區的一個承諾。百威英博希望小學項目從2011年開始,目前已經建成了16個。而且這些小學就建在工廠附近,任何時候員工都可以去做志願者,目前百威英博的志願者團隊已經達到了千人以上的規模。同時,王仁榮把希望小學項目融入到了公司的大小活動中。比如,在中國開的全球管理層大會上,希望小學孩子們的畫作被用于慈善拍賣,各位高管、經銷商拍賣的錢也都用回到了孩子們的身上。

而理性飲酒乍一看卻有些難理解的—一個賣啤酒的公司呼籲少喝酒,這件事情并不太符合邏輯。但事實上,“理性飲酒”項目卻為公司帶來了更大的價值。“任何産品使用不當都會有問題,告知是一個企業的基本責任。問題不是你不講,它就不存在的”,王仁榮很自然地解釋道,“正确的事情一定要做,先行一步沒問題,不要因為你身邊沒有跟随者就放棄,你要相信,你做的事情隻要是順應了這個時代,後面大家都會跟上來。”

8年前,在百威英博開始做理性飲酒的時候,很多公司都不理解,但現在整個行業都參與了進來,去年中國酒業協會還設立了中國理性飲酒日。

同樣,另一個在正确時間所做的正确事情是TSR(攜手創建更安全道路聯盟)項目。這個彙聚了全球領先企業的創新聯盟,專注于改善道路安全和減少由于道路交通事故而引起的傷亡。從拒絕酒駕開始,百威英博開始接觸道路安全領域。2014年底,百威英博與13家國際企業(包括IBM,Facebook等)一起啟動了這個TSR項目,目前已經在巴西等國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因為政策和信息監管等原因,這個項目在中國卻很難落地。

“我們覺得大家再商讨和互相等下去,這個項目就沒法做了。其實,我們做事情永遠都不應該去考慮平均數,而應該隻做最好的”,這是王仁榮做事的一貫态度,終于,百威英博先邁出了第一步。

針對中國道路交通安全的特殊性問題,比如交通事故更多是發生在運營車輛而非私家車輛上,百威英博給自己物流公司的11輛卡車都裝上了監測設備,全程記錄司機駕駛習慣、操作問題等。聯盟在中國的學術支持機構—同濟大學交通安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會對數據進行分析,進行基于行為的營運駕駛員安全教育,進而開發出一套更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教材,之後推廣給更多的機構進行駕駛員安全方面的培訓。

在百威英博的帶動下,中國酒業協會、上海交通工程學會、同濟大學等都參與了進來。為了增加它的影響力,百威英博還找姚明來做了TSR大使。這一切都發生在2015年。有關部門馬上看到了這些轟轟烈烈而來的影響力,今年已經開始和百威英博一起在上海一些特定道路開展了交通安全的試驗項目。

南甯希望小學—王仁榮給孩子上課不要辜負這個時代

對于王仁榮個人而言,CSR給了忙碌的“生意人”一個慢下來的機會。絕大多數時候,他和所在的部門接觸的内容是數字、報表,在數字化考核的壓力下,整個部門會階段性地出現浮躁和焦慮的情緒。CSR的人文關懷,讓他和同事們保持着一顆熱忱的心—更多地為别人着想,成為一個有正能量的人,能夠給别人帶來積極的東西。

就如同這次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活動,“生意人”王仁榮知道,大學生的公益組織能做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尤其是和公司的CSR比起來—企業可以通過品牌化的運作方法,讓單一項目有連貫性和拓展性。這些對于大學生們來說幾乎不可能做到,但是有着“CSR”精神的王仁榮卻選擇毫無保留地對大學生們進行支持。

“這個過程太重要了,年輕人需要嘗試,無論是公益,還是創業,還是任何年輕人流行的事情。在大學的時候,我也擺過攤,也做過家教。在任何一個年代,大家嘗試的事情,你不去嘗試,覺得是清高也罷,特立獨行也罷,你就辜負了這個時代”,出生在1960年代的王仁榮一直覺得這個時代厚待了他們一代人,“但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抓住了機會,有人抓住有人沒抓住,你還是要感恩這個時代。”

快到“知天命”的年紀,王仁榮覺得自己人生并沒有什麼遺憾。雖然小的錯誤到現在也是每天都有,但他覺得自己沒有辜負過去的人生,也更加不會辜負未來。

在過去兩年,他已經完成自己的一個小計劃”百城跑“,接下來10年,他還有一個夢想—要遊曆不低于100個國家。而在公司,他也将一起創造百威英博在中國的曆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