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豆之夏

大豆之夏

時間:2024-10-22 02:42:27

“人們不應該拿每天填飽肚子的東西來打仗。在這場戰争中,沒有人會真的赢得勝利。”

出發

美國西雅圖港是離中國最近的大港口,幾乎每天都有貨船奔向中國,大豆是西雅圖港的常客,擁有一個專用的糧食碼頭—86号碼頭。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國,每年美國生産的大豆有一半以上需要出口,其中超過60%都會抵達中國。2017年,美國出口中國的大豆達3300萬噸。

在西雅圖港,大豆享受貴賓級的待遇。86号碼頭由世界四大糧商之一路易·達孚公司經營,建造了世界先進的全自動谷物設備。在這裡,大豆有專用的谷物電梯、輸送系統和裝載噴口,确保糧食從軌道車輛上一粒不剩地運送上船,啟程穿越太平洋,駛向中國。

不過從2018年春天開始,以大豆為主角的航行越來越少。因為擔心中美貿易摩擦,來自中國的訂單紛紛提前取消。可是6月18日,還是有一艘名為飛馬峰号(ThePeakPegasus)的貨船,裝載了7萬噸美國大豆,啟程出發。剛剛出海歸來的水手們說,今年上半年海上風大浪大,這注定會是一場颠簸的航行。

等待飛馬峰号的,還有另一種風波。就在出發前兩天,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美國政府宣布将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預定生效日期在2018年7月6日。中國政府随即發布公告,一旦美方關稅生效,中國也會對原産美國、價值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征25%關稅,大豆赫然在列。

這已不是這艘船第一次遭遇風波了。2018年4月,它載着5萬噸美國高粱開往廣州,半路上,美國對進口中國洗衣機和太陽能電池闆加征關稅,中國則宣布對美國高粱出口發起反傾銷調查。滿載着麻煩糧食的飛馬峰号和11艘同病相憐的貨船,轉道韓國,才最終卸了貨。

這一次,它的終點是中國的大連港,預估抵達時間是7月5日下午4點。路上稍有耽擱,就可能繳納大約4000萬元人民币的額外關稅。它一出港,就成了業内人的談資—它能抵過各種各樣的風波,準時到達,避開棘手的新關稅單嗎?

在岸上的美國農民有點急了。加征關稅會連帶着壓低大豆價格,影響他們的實際收益。一些美國農場主參與的組織開始在電視台投放直接針對特朗普政府的廣告,“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客戶,我們将是貿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特朗普在公開演講中宣稱,雖然農民受損,但“我們受得了”,馬上有農民通過《紐約時報》對總統喊話:“我受不了!再這麼下去,我就快要破産了!”

瑞克·金伯利在艾奧瓦州經營農場,當地人将他視為與中國有聯系的關鍵人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連線他時,形容他是“家裡相冊裡有和中國國家領導人合影的人”。他24000畝的農場上,超過一半的田地種植大豆,中國是他的最大買家,他努力向美國人解釋,農業是中美關系的穩定力量。

每個月都有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商人、智庫、學校組成的代表團,到瑞克的農場進行農業考察。他認識了很多中國人,幾乎每一個來農場參觀的中國官員都告訴他,美國農民是中國人的朋友。他們每一次到來,帶給瑞克的都是好消息,聊天中最常提及的單詞是“友誼”。吉林的梨樹縣政府跑來跟他簽約,要共同創建“中美現代化示範農場”,河北承德市政府也來簽協議,要在承德市灤平縣下屬的虎什哈鎮重建一個金伯利農場。

2017年秋天,河北的金伯利農場項目舉辦了盛大的啟動儀式,農業部副部長和河北省委書記都上台緻了辭,山溝裡鋪着紅地毯,穿着西裝紮着領帶的官員站成一排,在村子門口的土路上,立起一塊刻着“中美友誼示範農場”的奠基石。來觀禮的中國嘉賓告訴去參加儀式的瑞克,中美之間的關系是友誼,是數不盡的“共同發展”。

正是基于這樣的信心,在今年春天決定農場播種比例時,他并沒有降低大豆的種植面積,依然用一半的土地種大豆。他跟兒子格蘭特說,摩擦是一種可能,但友誼是一個事實。

可是,壞消息最終還是成真了。7月6日,美國政府對華關稅生效,中國各級海關随即收到通知,對美國大豆正式加征關稅。

抛錨

新關稅宣布生效那天中午,海上的飛馬峰号開始加速,以超過每小時14海裡的速度奔向大連。這已經是散貨船全速航行的極限了。它在奔向一種可能:隻要趕在海關下班前進港,關稅在電腦系統裡還沒生效,7萬噸大豆也許能逃過昂貴的稅款。

7月6号傍晚5點30分,飛馬峰号抵達大連,比海關下班時間晚了半個小時,25%的加征關稅已經生效。它在大連北良港外抛錨停泊,沒有進港。

新狀況幾乎讓身陷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慌了神。擁有這艘船所有權的摩根大通資産管理有限公司拒絕了采訪,不再回複《人物》的問詢郵件。這艘船在海關報關單上填寫的管理公司和船主,都在電話接通後立刻宣布,“這船跟我們沒有關系”。擁有船上大豆的路易·達孚公司直到貨物交付給買家中儲糧後,才公布了一份兩句話的聲明,大意是,“這批貨已經交付給買家,我們不方便發表評論”,“這件事跟‘那個關稅’沒關系,是大連港的中轉能力有問題,一直排隊”。中儲糧在8月10日晚發布情況說明,稱因前期到港船隻集中,飛馬峰号一直在大連港口外錨地排隊等待卸貨通關。

貿易戰讓瑞克出乎意料。當電視上播出新關稅生效的新聞時,他正在準備去中國的行李。2018年是中美友誼示範田建成的第一年,大豆友誼一切順利,春天他剛去河北幫忙播種了第一批種子,他原本打算7月再去河北農場呆上幾個星期,照顧第一批示範大豆。

市場很快有了反應,瑞克自家農場的大豆價格下跌10%,雖然半數大豆已經簽了期貨合同,但另一半還未上市的豆子恐怕隻能低于成本價銷售了。這對他來說是不小的損失。

擺在瑞克面前的,是令人困惑的現實—一面是自家大豆實打實地掉價,一面是仍在不斷到來的中國人,跟他說着關于友誼的好消息。迄今為止,已經有數千名中國人專程拜訪這座農場。

貿易戰沒有妨礙中國地方政府官員來農場參觀的熱情,大豆關稅生效後,瑞克依然會按照慣例,給來訪的中國新朋友準備三明治,邀請他們一起曬太陽、野餐、聊天,“建立友誼”。瑞克說,他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他的繼父曾在二戰期間作為空軍幫助中國抗戰,證明了合作才能取得勝利。

和笃信友誼的父親不一樣,格蘭特更相信市場。作為這座農場的第六代繼承人,格蘭特在大學先後攻讀過農業和商業管理。除了幫父親經營農場,他還在艾奧瓦大豆協會擔任市場總監,習慣用數據分析市場。

眼前的情況讓他擔心—短期賠錢已經不可避免。如果貿易摩擦持續下去,失去中國市場,對他們将是更大的危機。整個美國大豆産業産能過剩,有一半需出口。出口中國的3300萬噸大豆因關稅受阻,就意味着這部分産能需要别的市場消化。

作為當地大豆協會的市場總監,格蘭特前不久去歐洲考察了歐盟市場。情況喜憂參半,今年歐洲天氣條件不利大豆收成,市場需求量大,但歐盟28個國家大豆進口量加在一起也隻有1369萬噸,而且大豆進口按季節均衡供應,4月份買南美大豆,9月份才買北美大豆。

另一條出路是改種玉米。農場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生産,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植計劃,但種出來的糧食,總得有個市場。全球玉米市場體量穩定、供需平衡,如果突然改變種植比例,大幅增加玉米生産,同樣沒地方賣,賺不到錢。除非拿玉米去做燃料乙醇,又意味着要新建工廠,技術标準也不一樣,遠非一日之功。

“我們花了35年,和中國建立起貿易往來,互相了解,逐漸熟悉,形成持續、穩定的市場需求,是彼此不可缺少的生意夥伴,更是難得的友誼。如果真的失去這個市場,将會是最壞的結果。”格蘭特說,他現在最希望的是,總統特朗普能夠頭腦冷靜下來,認清現實。“人們不應該拿每天填飽肚子的東西來打仗。在這場戰争中,沒有人會真的赢得勝利。”

漂泊

滿載美國大豆的飛馬峰号在距離大連港7海裡的地方,抛錨停泊。進港卸貨意味着高昂關稅,但如果另尋買家,會帶來更大損失。在衛星觀測的航行圖上,這艘大豆船隻是等在港口外,圍着下錨的中心點,畫着毫無規律的圈。

等待是昂貴的。據估計,停泊的每一天都意味着12500美元的費用。在錨地停泊的日子裡,載着美國大豆的飛馬峰号成了網絡上熱議的對象—可憐的大豆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生活在艾奧瓦州的電台記者羅伯特·雷納德撰文記錄下了貿易戰給這個農業大州帶來的改變。艾奧瓦州公路兩旁是大片的田地,種着玉米或大豆。農民在田地旁邊蓋起自己的家,日複一日地耕作,收獲每個秋天的糧食。土地寄托了他們的事業,也生長着生活的樂趣,出于對美的追求,他們還在田地旁種上百合花。

美國鄉村正在快速萎縮,這雖不能全部歸責于特朗普,但他發動的貿易戰,卻加劇了這場鄉村巨變。艾奧瓦超過60%的農場由65歲以上的人經營,35%的農場主年齡超過75歲。年輕一代并非不願務農,隻是他們若白手起家,很難跟大型農業企業抗衡。再加上迎頭遭遇的貿易戰,中小規模的農場主無力熬過這場危機。

雷納德每天路過的街區,已經在經曆别離。養豬場關了門,曾經圍着豬的栅欄被拆掉了,能賣得掉的東西都挂上了轉賣網站。這家人臨走前告訴他,價格這幾年一跌再跌,現在趕上貿易戰,“已經不值得繼續下去了”。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少了,相應的,服務他們的社區銀行也少了。

美國政府7月24日宣布,提供總額最高達12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計劃,以援助在美國挑起的貿易争端中受損的農場主。雷納德認為,相對于農民遭受的損失,這頂多算個“創可貼”,“農民真正需要的,是市場的回歸。”

貿易戰究竟會對整個大豆産業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同樣是學者關注的焦點。謝敏怡(MindiSchneider)是荷蘭海牙國際社會研究所農業、食物和環境研究助理教授,長期關注中國農業。貿易戰發生時,她正在大西洋上的小島休假,島上網絡時斷時續,即便如此,她還在堅持追蹤大豆新聞。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包攬了全球90%的大豆出口量,“美國和巴西同是中國主要大豆進口來源,它們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供應大豆季節周期相反。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有趣的問題随之而來—中美貿易戰會成為巴西大豆後來居上的契機嗎?阿根廷大豆又會怎麼樣?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大豆産業和貿易背後的運作體系,各方又将如何應對?”

她最在意的,是大豆會如何影響中國人餐桌上的肉。中國每年進口超過9000萬噸大豆,除了部分用于榨取豆油,70%以上用于制作飼料。豆粕是最主要的蛋白質飼料,用來喂豬、喂雞、喂各種能産生肉蛋白的動物。一頭母豬一年大概要吃掉一噸飼料,其中20%是豆粕。“中國的畜牧業離不開大豆,特别是飼料,它的成功靠大豆,要繼續增長,更需要大豆。我無法想象,這種增長會因為大豆貿易戰而停止。對中國人來說,他們還有别的路可選,選擇别的貿易夥伴,或者選擇别的對策。”

大豆的變局,或許是一次機遇。同濟大學教授程國強是中國農業專家,在調研大豆的時候,他注意到最近4年,豆粕消費量從5600萬噸急劇增長到7230萬噸,但是肉蛋奶的産量卻沒有增長,甚至略有減少。

程國強分析發現,豆粕的消費量被人為地放大了。在合理飼料配方裡,豆粕占15%左右已經足夠,但是很多中國人為了“高蛋白”的噱頭,人為地改變飼料配方,有的飼料蛋白配比甚至超過20%,造成豆粕過度消費。另一方面,美國進口大豆價格低,産生了替代效應,原本用菜粕、玉米的地方,全都替換成便宜的美國大豆,這也造成了高位的大豆消費。

實際上,低蛋白飼料技術上早已成熟,但一直很難推行。“這個技術雖然技術門檻不高,專業人士很快上手,但對普通養殖戶來說,還是慣性思維,前兩年美國大豆那麼便宜,用豆粕省事,不用動腦子,拿來就用。所以,貿易戰後大豆漲價,短期之内對我們肯定有影響,但我認為這也不失是一個新機遇,讓大家重新審視飼料的營養标準。”新希望六和飼料研究院院長朱正鵬說,在他的行業,豆粕價格并沒有顯著波動,因為市場才是最聰明的,會主動選擇最劃算的替代品。

歸途

漂泊一個多月後,大豆船的故事終于有了一個結局。它在8月11日晚上11點50分,進港靠岸。淩晨4點,飛馬峰号在大連大窯灣北良港開始卸貨,船舶和貨物代理登船後拍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他問船員,你知道這艘船在海上航行了多久嗎?

“我記不住了。”已經在港口外漂了一個多月的二副撓着頭,猶豫地回答,“應該是在正常時間範圍裡吧……”

第二天中午,價值超過2000萬美元的大豆完成了進口申報。據報道,這批大豆的買主中儲糧繳納了超過4000萬人民币的關稅。随後,飛馬峰号船離港,再度回到風波不停的海上。

在格蘭特工作的艾奧瓦大豆協會,人們每天都盯着大豆價格的浮動。任何來自中國的消息都有可能影響它,最近一次聽說中國會有代表團來商談,大豆價格馬上上浮了30美分。

今年3月,大豆協會到中國進行貿易商談,當時參與商談的艾倫·普特說,看得出許多大豆産業的中國人還是對合作更感興趣。他希望摩擦能在11月之前得到解決,最晚也不要超過明年3月,因為那時要決定新一年的種植計劃。

今年夏天,雷納德開着車,沿公路在艾奧瓦閑轉,發現有些農家已經搬走,隻剩下被放棄的生活痕迹—被拔出來的釘子,破碎的陶器,忘了帶走的生活用品……曾經在這裡種下的生活夢想,隻剩下沒能帶走的百合,還在繼續開着橙色的花。

“摧毀一個人熟悉的生活,如切膚之痛,更何況切下這一刀的,正是親手選出來的總統。”雷納德寫道,“這位總統先生對糧食的唯一了解,大概隻是—它們都會盛在銀色,哦不,金色的碟子裡,總有人會為他端上桌的,一切理所當然,沒什麼大不了的。”

對種了一輩子糧食的瑞克來說,相比于争論貿易、政策、博弈,他還是更喜歡跟人聊大豆的故事。種大豆雖然是農活兒,卻是非常細膩的一件事。“大豆是整個生長季天氣事件的總和。”如果從5月到8月,每個月都能下7.6厘米的雨,大豆就會長得好。要是關鍵月份沒有雨,最高氣溫不太熱的話,大豆也能長得不錯。

在他眼裡,每一年豆子都不一樣,那是不同年份的雨水、太陽和土壤留在谷物身上的映照。今年的大豆經曆了諸多波折,不過沒關系,算是“生長季事件”之一。到了秋天,24000畝的農場上又是新的模樣,樹變了顔色,天變了顔色,莊稼也是新的顔色。這是他最喜歡的季節,因為它昭示着大地的生存法則:不管經曆了怎樣的風雨或烈日,總有埋在土壤裡的種子,在熬過生長季之後,孕育出新的味道。

“我的職業是農民,農民就是終其一生跟不确定性打交道的人,我們早已習慣了樂觀。因為那些決定我們收成的因素—天氣、土壤、雨水和太陽—都不在我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内。我們沒法靠祈求上天,讓每天都是好天氣,隻能學着去适應它,适應風,适應雨,适應不斷變化着的環境,适應時間,讓種子活下來。”這個世代經營農耕的美國農民總結,“這就是活在田地裡的智慧。”(實習生林秋銘、萬雨可對此文亦有貢獻)

曾經在這裡種下的生活夢想,隻剩下沒能帶走的百合,還在繼續開着橙色的花。2018年7月6日,Eikon船舶跟蹤屏幕上顯示,滿載大豆的貨船飛馬峰号正全速駛向大連港

2014年7月7日上午,河南許昌,在河南天和農場許昌基地,美國農場主瑞克·金伯利夫婦就現代大農業進行考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