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小故事 > 戰地女記者周轶君

戰地女記者周轶君

时间:2024-08-14 06:06:43


   

她,眉清目秀,步履輕盈,身穿白色襯衫,上面有用各國文字書寫的“讀報讓我憂郁”。她,手裡握着一本龍應台的新書,一支筆被當做書簽夾在中間:“剛買的,還沒看完。”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上海女子,就是新華社曾惟一常駐加沙、親曆了加沙戰争的記者周轶君。


   

  孤注一擲


   

  身為上海人,周轶君從小就向往北京。高中畢業後,她如願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專業是阿拉伯語言和文學。


   

  大二時,通過傳記閱讀,周轶君有了自己的偶像:唐師曾。唐師曾是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争期間新華社派遣該地的首批采訪記者之一,他的傳奇經曆強烈感染着周轶君,讓她很快确立了到新華社做一名國際新聞記者的職業目标。


   

  畢業前夕,周轶君放棄了參加外交部考試的名額。一門心思投考新華社國際部,誰知卻被對方告知“我們不要女生”。這句話并沒有讓倔強的周轶君打退堂鼓,她一次次跑去新華社,一次次失望而回。最終,周轶君退而求其次,考取了新華社對外部。


   

  在新華社,采訪的機會很多,很多報道都是跨領域的。初出茅廬的周轶君,深感知識匮乏、學海無涯,但強勁的壓力也促使她更加如饑似渴地努力完善自己。


   

  2001年,周轶君被派去廣州采訪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之前,周轶君對體育不是很感興趣,更談不上了解,但聰敏的她很快做出決定:反正是個外行,少摻和正規比賽的事,另辟蹊徑去挖掘運動員們的生活細節。采訪第一天,周轶君注意到一個練體操的小女孩,女孩的手上有很多傷痕。周轶君像大姐姐一樣和女孩套近乎,女孩很快解除了戒備之心,滔滔不絕地講起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就這樣,體操運動員日常訓練中很多鮮為人知的酸甜苦辣,彙成了周轶君筆下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頗受讀者青睐。


   

  閱曆是一種财富。随着時間的推移,周轶君在職場上越來越成熟,但她并不滿足,她的心裡始終珍藏着那個夢想:做個像唐師曾一樣的戰地記者,為自己的人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懷揣着這樣的渴望,周轶君一邊利用日常工作不斷磨煉自己,一邊等待外派采訪的機會。


   

  整整蟄伏了4年,周轶君終于等到了出國駐站的機會。她主動請纓去加沙――一個槍林彈雨的地方,但領導不忍讓一個女孩子獨自涉險,她的申請屢次未獲批準。


   

  周轶君又拿出當年報考新華社時孤注一擲的勁頭,寫信向社長陳情,最終以一句“女性的耐力比男性的爆發力更重要”,使得領導層點頭拍闆:“你去吧!”26歲的周轶君成為全球惟一常駐加沙的女記者,時間長達兩年。


   

  戰地生涯


   

  “中央電視台2004年度中國記者風雲榜”曾為周轶君寫下這樣的推介詞:“因為她的堅守,讓每一個需要的地方都發出了中國人的聲音。”


   

  随着巴以沖突加劇,從2003年6月開始,凡進入加沙的外國人都要簽署生死協議:如被打死或打傷,放棄追究以色列的責任。為了實現萦繞心頭多年的願望,為了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材料,周轶君豁出去了。


   

  在加沙,“定點清除”和空襲特别多,不知道什麼時候炸彈就會從天而降。2003年8月末,以色列“定點清除”加沙地帶哈馬斯成員,4枚導彈在距離新華社辦公樓70米處爆炸。有一次半夜時分,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全城停電。沒辦法做别的事情,周轶君索性坐在地闆上默數窗外橫飛的導彈。那天晚上,她一共驚心動魄地數了14枚爆炸的導彈。


   

  哈馬斯的精神領袖亞辛在世時,曾在逃脫了一次“定點清除”後的第二天,在自家門口會見新聞媒體和支持者。周轶君照例也去拍照片。當時人很多,她艱難地擠到最前面,蹲在亞辛的輪椅旁邊心無旁骛地拍個不停。一周後,美聯社發3條消息,标題是《記者救了亞辛的命》。原來就在亞辛和記者見面時,以色列又出動了一架戰機去炸亞辛,目标鎖定後卻因現場外國記者太多,飛機不得不掉頭返回。


   

  有一次,為了及時獲得第一手材料,周轶君來到距離以色列定居點最近的一戶巴勒斯坦人家裡。那戶人家一共10多口人,隻有一張床。當晚,這惟一的床讓給了周轶君,其他人全部睡在地上。在這個什麼家具都沒有的家裡,最安全的地方是廁所,那天晚上為了躲避危險,周轶君随同這戶人家一起往廁所裡跑了好幾次。透過窗台,她看見以色列的巡邏坦克正通過門前。


   

  在動蕩不安的加沙地帶,穆斯林的禁忌也曾給周轶君招來麻煩。女記者在當地采訪,需要穿黑袍、蒙頭巾。有一次,周轶君因為趕時間沒來得及換長袍,出門不久便遭到當地人圍攻,幸虧那裡離住處不遠,她趕緊跑回去避難。2004年2月,周轶君到加沙地帶北部難民營采訪,雖然她穿上了袍子,但難民營的男孩們看到這個外國女人,還是覺得非常好奇。周轶君每次在前面走,後面都會跟着很多孩子。孩子們一開始是向周轶君丢小石頭來試探她的反應,後來改丢大石頭,結果有一次把周轶君的頸部砸傷了,整整一星期她連進食都感覺困難。


   

  直面槍戰,必然觸目驚心。周轶君第一次去交戰現場采訪,沒有穿防彈背心,不期然遇到一位也沒穿防彈背心,但戰地經驗豐富的CNN攝影師。對方誇周轶君勇敢,周轶君笑笑算是回答。其實,周轶君真的不是因為勇敢才這樣冒險,而是因為當時防彈背心還未從國内運過來。周轶君不知該怎麼接近到處巡邏的坦克,CNN記者告訴她:除了勇敢,還需要智慧。


   

  有一個CNN記者,因為穿了避彈衣,所以很多當地人都躲在他身後,結果這個記者成了坦克手的懷疑對象而被打成重傷。CNN記者還告訴周轶君:在當地拍照的時候,走一段路就要把三腳架晃一晃。讓坦克手看清楚自己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而且要走之字形,目的就是讓坦克手消除戒心。


   

  周轶君總結出經驗:采訪過程中,勇敢之外,自我保護意識一定要強。如果坦克故意打你,怎麼躲都是躲不開的。在武裝沖突中,記者不會成為攻擊目标,隻要你身邊沒有巴勒斯坦人。當然,如果你身邊沒有見證人,他們也會開槍,所以,出門時一定要有人陪伴。


   

  女性的眼光


   

  周轶君的報道跟其他人的不太一樣,很多人都評價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生動的報道。周轶君的文字,總是能講出更多的細節,而且是以一個女性的眼光去溫和慈悲地看待戰争。


   

  周轶君初次近距離接近亞辛時。第一感覺竟然是:他像一個病人,說話很有條理,為人很有修養。周轶君向亞辛提出:“當你看到以色列的婦女和兒童被炸死的時候,有什麼想法?”這個問題很有挑戰性,就連周轶君在當地的雇員聽了都替她捏了一把汗。當時,亞辛歎了口氣說:“我們也不想看到這樣的場面。可當我們巴勒斯坦的婦女和兒童被炸死時,為什麼全世界都沉默了呢?”


   

  在周轶君看來,阿拉法特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辦公樓的建築幾乎都在2002年9月以色列的襲擊中被毀壞,他的辦公室僅有10平方米,有一面國旗,一張桌子,一座鐘,一台空氣交換器。進餐時沒有餐桌,就在辦公桌的另一半,桌上有個裂縫,上菜時就把這道裂縫擋上。周轶君還特意寫道:“阿拉法特那雙顫抖而柔軟的手……”


   

  周轶君通過女性的眼光,從獨特的角度揭示着戰争、人性、掙紮與無奈。對重量級人物的采訪是細膩而婉轉的,對于身邊的平常人與平

常事,她的心也一樣柔軟多情。


   

  在當地,很多小孩子靠賣口香糖賺錢。有一天,周轶君将車停在路邊打電話,一個小孩馬上跑過來兜售他的糖,周轶君沒顧上搭理他。打完電話,周轶君猛然發現那個孩子正蹲在車邊哭泣。孩子說,這一天他一筆生意也沒有做成,父親失業了,母親有病,兄弟6個人都在加沙不同的角落賣糖、賣報紙,他已經十幾歲了,從來沒有喝過牛奶。周轶君立刻把孩子的糖全買下來。後來,周轶君在另外一個地方又碰到這個孩子,她對孩子說:“我可以買你的糖。”但是孩子很有尊嚴地回答:“我不是乞丐,你不用這樣對我。”那一瞬間,周轶君對這個孩子肅然起敬。


   

新華社駐加沙的房子特别大,周轶君一個人住着198平方米的居室,但忙碌的她經常沒時間走到客廳去,客廳裡的鐘表停了多久她也不知道。周轶君不是一個很戀家的人,但有一年中秋特别地想家,房子的窗戶對着地中海,她就沖着地中海大聲地喊“媽媽”。不過,這種小情小調對她來說太稀罕了,駐加沙的大多數時間,她都忙得根本沒有時間去孤獨。


   

  周轶君在加沙的兩年,生病不多,但真病了的時候卻不敢去當地的醫院,因為裡面經常停放着在沖突中死去者的屍體,醫院也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死亡醫院”。有一次,周轶君發燒,在北京的同事從她發回的音頻稿件中聽出她生病了,千裡迢迢寄來了體溫計和唱片。周轶君收到這些東西時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了,體溫計早在路途中被擠壓碎。還有一次。周轶君感冒了。當地的雇員給她拿來了加沙的藥,藥片特别大,她吞下去的時候差點被噎着,好在時間不長,她的病很快就好了。


   

  強烈的使命感,能幫人克服厭倦;灑脫的個性,讓周轶君能“享受最好的,承受最差的”。周轶君忙裡偷閑。在卧室的陽台上種了很多薄荷,學中東人煮紅茶的時候摘幾片放進去,為充滿戰火的日子營造點兒小情調。每每空襲一過,周轶君會開着大吉普車去海邊散步。加沙沒有什麼工業,天空澄淨碧藍,在硝煙剛剛散盡的短暫平靜裡,幾乎看不到人影的地中海甯靜而美麗。那樣的時刻,周轶君總覺得自己是獨霸了這片天地,她認為,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在其他地方再看到這樣的美景。


   

  鳳凰■


   

  兩年後,周轶君從烽火連天的中東來到大都市香港,走進了人生旅途的新一站――香港鳳凰衛視。就像冥冥中的巧合,周轶君在鳳凰衛視任職的部門是新聞采編部特稿組,與她離開新華社時所在的部門同名。


   

  從一名戰地記者成為電視記者、主持人、觀察員,周轶君的足迹遍布天下。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刀光劍影之處,她主動請纓,親赴前線;明明是在冒着生命危險,她卻不願将苦難作為炫耀的資本;明明獲得了很多榮譽和獎項,她卻一直說要懂得謙卑做人。


   

  經過戰火洗禮的周轶君,坦陳自己當年申請去加沙,是受年輕人的虛榮心蠱惑。然而真正到了那裡,目睹自己的鏡頭中每天都有人在流血、死亡。她的心慢慢變得謙卑起來。當戰争、流血、死亡不再隻是電視、報紙上的影像和圖片,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面前時,周轶君突然意識到:一切浮華名利都不重要,惟有生命、人道才是最根本的。


   

  如今的周轶君,閑時會和三五好友在酒吧小聚,抑或流連于書本和網絡之間。興之所至,便有百轉千回的優美文字信手拈來。她也樂得下廚房,切切弄弄,蒸蒸煮煮。她說,書房與廚房是她最愛待着的兩個地方。她的廚房裡,各式廚具一應俱全。她甚至想過,如果要轉行,就去當個廚師,開個平民小館。


   

  當周轶君帶着自己的新書做客浙江新聞網時,有人稱她為铿锵玫瑰,她回答:“玫瑰太優雅了,我隻是一朵小菊花。”這個在26歲時就經曆了戰火考驗的女孩,日後還将曆練怎樣的人生,這些曆練又将帶給她怎樣的影響?答案或許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所有一切,都将會慢慢呈現;有一些東西,它會在我的體内慢慢生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