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小故事 > 鹦哥嶺,一首激蕩心靈的青春之歌

鹦哥嶺,一首激蕩心靈的青春之歌

时间:2024-08-13 11:25:20


   

  他們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遠離親人、遠離繁華。為了心中的理想,來到這個人煙稀少、名叫鹦哥嶺的地方紮根。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五年來,他們的青春年華綻放在鹦哥嶺的青山綠水之間,因此當地百姓把這27位年輕人稱之為“鹦哥嶺上的木棉花”。執着的夢最有共鳴的穿透力,近期鹦哥嶺青年團隊的先進事迹,正在海南大地、北京校園、松花江畔,迅速引發強烈的共振波。


   

  赴京報告 引起共鳴


   

  10月9日至15日,應國家林業局、清華大學等單位的邀請,海南鹦哥嶺青年團隊先進事迹報告團赴北京、哈爾濱兩地作先進事迹報告。一周時間裡,報告團輾轉兩地連續作了4場成功的報告。從燕山腳下到松花江畔,無論是國家林業局局機關會場還是各高校會堂,報告會一場比一場精彩,現場反響也是一場比一場強烈。鹦哥嶺精神在年輕人心中産生強烈共鳴,激蕩無數青春的心靈。


   

  鮮花掌聲媒體聚焦


   

  鹦哥嶺青年團隊先進事迹報告團此番首次出島作報告,一路伴随着的是鮮花和掌聲,更有各級媒體的聚焦。


   

  從今年4月9日光明日報刊發《選擇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後,各級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全國先後有上千家網站進行了轉載。此次鹦哥嶺報告團北上,再次掀起了一股報道高潮。


   

  在北京的3場報告會,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等全國主流媒體的記者,場場都會前來采訪報道。光明日報記者甚至從北京到哈爾濱進行全程報道。而北京、哈爾濱的當地媒體,包括報紙、電視、網絡、電台也都是紛紛不吝版面、時長,加以熱切關注。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主任、報告團團長張作榮表示,此次每一場報告會都取得成功,而且一場比一場效果更好,離不開從中央到各相關部委、海南省委的關愛、有力領導和傾力支持,離不開各地、各相關單位的通力合作與配合。


   

  城市大山就業觀念


   

  一邊是生活舒适,一邊是艱苦創業;一邊是繁華都市,一邊是寂靜大山,該如何選擇?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每一個大學生都耳熟能詳的話,真到畢業時分,要實施起來卻應者寥寥。


   

  然而,鹦哥嶺青年們的報告,向大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已成功地紮根基層的真實案例,展示了一種可以觸摸到的成功路徑。這難免讓很多人從心底裡産生了震撼。


   

  “我們這些在大城市、大機關的青年,像高山上的小草;而他們像平地裡的大樹,能夠在基層汲取到更多的營養。”國家林業局人事司年輕的副處長嚴劍認為,發生在鹦哥嶺的故事能夠讓在讀的大學生們重新思考上述想法,修正自己的就業觀。


   

  事實也是如此。三場在大學舉行的報告會結束後,每一個大學都會有學子們表示要向鹦哥嶺的青年們學習,畢業後到基層工作、到西部援邊,甚至直接提出希望到鹦哥嶺工作。


   

  最好的例證莫過于在東北林業大學報告會結束後,省林業廳舉行的唯一一次現場招聘會,上百名畢業生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紛紛表示願意到海南的林區工作。海南省林業廳廳長、報告團副團長關進平高興地說,海南綠色崛起需要更多的優秀青年加入,海南林業系統能為有着正确就業觀的青年們提供良好的發展平台。


   

  老人青年林業傳統


   

  “多年來,我們林業系統宣傳的典型,一般都是年長的勞模和曆史悠久的林區、保護區。鹦哥嶺的事迹挖掘得好,實現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因為他們不僅年輕,而且是作為一個群體出現的。”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會見報告團成員時說。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林業系統湧現的優秀個人如楊善洲等,都是年紀比較大的老勞模;先進單位如塞罕壩林場等,都是數十年的老典型。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林業良好作風的傳承。”國家林業局保護司主任科員陳滌非曾經在河北塞罕壩林場挂職工作1年。他說,那是一個全國林業系統的老典型,在那裡他看到了老一代林業人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老黃牛精神;而他則從鹦哥嶺人身上看到了新一代林業人繼續紮根基層、創新發展的時代精神。


   

  “鹦哥嶺青年團隊的先進事迹是全國務林人艱苦創業的生動寫照。”國家林業局紀檢組長陳述賢認為,鹦哥嶺艱苦樸素的思想境界,為全國廣大林業工作者樹立了榜樣,也證明林業系統代代相傳的林業精神在新的時代并沒有過時,優秀的新一代林業工作者正在茁壯成長。


   

  理想奉獻核心價值


   

  理想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理想?或許,每個人都曾經問過這個問題。


   

  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很多年輕人信仰迷失,缺乏堅持理想、艱苦奮鬥的精神。而鹦哥嶺青年團隊體現出了新時期青年楷模的導向作用。五年來,他們默默無聞的堅守,把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


   

  國家林業局青聯副主席郝育軍說,國家林業局機關和直屬單位45歲以下的青年幹部有4000多名,占到職工總數的六成。“對待事業,我們林業青年幹部都要向鹦哥嶺的青年學習,能負責、有擔當。”


   

  “他們是一種精神上的召喚。”清華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忠強認為,鹦哥嶺青年們選擇這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是我們國家和整個社會推崇和推動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光是我們學生,也包括我們每一個中國人。”


   

  光明日報駐海南記者站站長、報告團副團長魏月蘅在東北林業大學的報告會後,在同報告團成員交流時充分肯定他們的業績,并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提出勉勵并寄予了厚望。


   

  陳述賢也在會見報告團成員時對他們進行了褒揚和鼓勵,并強調林業系統要學習好“鹦哥嶺精神”:“把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做好本職工作結合起來,把理想信念轉化為報效祖國、保護生态、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鹦哥嶺青年團隊一直在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北京林大學子:學長們了不起


   

  “我們對鹦哥嶺不陌生”


   

  對于鹦哥嶺,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的大學生們并不陌生,因為鹦哥嶺青年團隊中的李飛和陳元君就畢業于這個學院。


   

  “在鹦哥嶺這個優秀的青年團隊中有來自我校的畢業生。”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吳斌在報告會上自豪地介紹說,李飛畢業後放棄北京生源的優勢,和女朋友陳元君毅然選擇到海南鹦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他的團隊和他選擇了有遠見的生活方式,也用實際行動選擇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價值觀。


   

  幾年來,在這個學院,每年新生入學,在入學教育課堂上,院領導都要向學生們講述李飛和陳元君的就業故事。這種堅定的事業選擇方式,一直在這個學院被學弟學妹們傳誦。


   

  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大四學生顧采薇說:“我對鹦哥嶺不陌生,因為我在入學教育時就聽過李飛和陳元君的故事了。今天聽了報告團的報告後,更覺得自然保護事業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事業。雖然說掙錢不多,但為了一個堅定的理想,為了一個崇高的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還是非常值得的。”


   

  “他們的奉獻精神讓我感動”


   

  今天的報告會上,同學

們數百雙專注的目光彙集主席台,海南鹦哥嶺青年團隊的4位代表和一位海南廣播電視總台記者,用質樸的語言,講述着他們在鹦哥嶺上的親身經曆與所見所聞,熱烈的掌聲,不時響起。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大二學生何經緯說:“我覺得,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在如此偏遠艱苦的地方堅守,做一些對生态文明有意義的工作,是鹦哥嶺團隊最打動我的地方。鹦哥嶺的學長們了不起。”


   

  北京林業大學物業11――2班的甘露純說,聽了報告後特别感動:“王合升在作報告時講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願以一生量青山。他們這種甘于寂寞、隐迹深山做貢獻的精神,以及他們在面臨事業與親情難以兼顧時的取舍,都讓我非常感動。”


   

  吳斌在報告會上強調,鹦哥嶺的感人事迹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學以緻用的執着信念,诠釋了甘于奉獻、樂于付出的時代精神,彰顯了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高尚品行,是青年大學生當之無愧的學習榜樣。


   

  “我也要去鹦哥嶺”


   

  當被問及如果讓你選擇鹦哥嶺是否願意時,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大四學生楊軒堅定地說:“我願意!”他說,自己現在對專業的了解還不是太深刻,因此會繼續在學院讀研究生,把自己的專業技能進一步提升。但在研究生畢業後,他願意循着李飛師兄的道路,去鹦哥嶺工作。“作為一個青年人,我覺得我必須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而更多的人認為,海南廣播電視總台記者黃冠華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那就是學習鹦哥嶺青年團隊不一定要到地理意義上的鹦哥嶺工作才行,隻要牢記這種精神,祖國大地上處處有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


   

  “看到我們學長學姐們在鹦哥嶺有自己的作為,更堅定了我要去西部支教的信心。”明年面臨就業的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大四學生靳秋桐說,聽了今天報告會後,更堅定了他畢業後到新疆支教、服務基層的信心。


   

  “在聽報告以前,我覺得自己可能不會有勇氣去一些艱苦的地方;但是在聽了報告後,我覺得其實去任何一個地方都應該有敢于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的勇氣。”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大二學生徐音說,以後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需要向鹦哥嶺的學長們學習,在崗位上堅守,執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鹦哥嶺故事将拍成電影


   

  海南鹦哥嶺27位大學生“堅守理想、奉獻青春”的故事感動了無數年輕人,他們的故事被搬上大舞台,根據他們的故事改編的歌舞紀實劇《執着》在海南掀起了一陣學習他們“堅守理想,奉獻青春”精神的浪潮,據了解,他們的故事即将改編成電影,登上銀幕。


   

  海南省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負責人表示,為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召開,以《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一書中反映的海南鹦哥嶺自然保護區的27位大學生的事迹為背景創作的電影故事片《綠色故事》(暫名)已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準立項。


   

  該片講述了“四野”及“知青”老一輩人在海南鹦哥嶺紮根,其後代大學生們在這裡執着保護海南綠色生态的故事。省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表示将用電影表現綠色崛起、用電影表現“遊客的度假天堂,百姓的幸福家園”、用電影表現“堅守理想,奉獻青春”。


   

  據了解,該片由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海南廣播電視總台與海南省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著名編劇王興東擔任劇本顧問。王興東曾創作過電影劇本《離開雷鋒的日子》、《建國大業》、《辛亥革命》等。他對海南影視事業十分關心,力求把該片打造成為集主旋律與商業化與一體的影片。


   

  他們為什麼留在鹦哥嶺?


   

  劉磊:5年前的留下和5年後重回母校


   

  5年前,他從這裡走出校門,走向自己的理想發轫之地鹦哥嶺;5年後,他又從鹦哥嶺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将自己堅守理想的事迹講述給自己的學弟學妹們。鹦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劉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林業專業學子對理想的執着。


   

  劉磊2007年畢業于東北林業大學,是鹦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招來的第一批大學生。


   

  “他的專業是專門做保護區方面的,所以說有機會去保護區工作,我認為是非常好的。”東北林大野生動物資源學院黨委副書記、劉磊的老師趙新勇回憶說,劉磊快畢業時,自己告訴他,海南有一個剛剛成立的自然保護區叫鹦哥嶺,急需專業人才,問他想不想去?


   

  當時,劉磊并沒有立即做出決定,而是先和鹦哥嶺管理站取得了聯系,認真研讀鹦哥嶺發給他的材料。他看完資料後就堅定地認為,加入鹦哥嶺保護區,緻力于保護海南的青山綠水,是一項能夠發揮自己所學而且意義重大的工作,于是下定決心來到美麗的寶島。“首先,鹦哥嶺的氛圍很好,它很開放。它吸引了很多專家來,使這裡地方不封閉。上級領導給予了我們每個人很寬松的環境,并進行因材施教。另外,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但是,鹦哥嶺保護區塑造了一種家的感覺,使得大家都有一種歸屬感,我們去海口兩天就迫不及待地想回來,回到單位。它塑造了很有凝聚力的團隊文化。”


   

  5年來,他已經深深地融入到鹦哥嶺的生活當中,并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這也是他當初選擇鹦哥嶺的目的所在。盡管條件艱苦、遠離城市,但他覺得那是一片真正能讓林業專業的學生發揮作用的一片熱土。


   

  “不管到哪裡,我跟我們學弟學妹們說一句心裡話就是,用心做事,用心做人,要認真動腦,要認真動手。”劉磊殷切地寄望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希望他們在找工作時不要隻看高薪,也不要隻看重在城市中工作。


   

  今天,劉磊的事迹讓廣大東北林業大學的學子深受感觸。


   

  “我覺得他們對夢想的堅持很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也要堅持自己的夢想。我希望自己能夠跟他們一樣。”東北林大學子張晶說。


   

  如今,劉磊已經作為東北林大的優秀校友登上了該校的校園網。


   

  東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吳國春認為,劉磊和他的同事們把自己的理想放在第一位,在今天這個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對于後來校友的激勵,對他們就業和人生的選擇,非常有指導意義,具有實實在在的激勵作用。”


   

  而說到這5年的得到與失去,劉磊表示: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到的是同事的信任和時刻不能放下的責任;還有自己抱負的實現。5年了,我們護林員的素質提高了,分站和其他基礎設備在不斷增強,我們還對管理制度進行了創新。這些是我們作為工作者感覺非常自豪的事情。如果說失去了什麼,那就是親情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其他的我并沒感覺失去了什麼。”


   

  王合升:願以一生量青山


   

  我叫王合升,山東人,雲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是鹦哥嶺27名大學生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員。我的身高有1米9,這樣的身高在籃球場上也許算不上什麼,但在白沙縣可是回頭率非常高的。也好,個子高,腿就長,我正好用這長長的腿,用我的一生來丈量鹦哥嶺――這寶庫般的青山。


   

  2007年,我初到鹦哥嶺時,的确因為身高鬧過不少笑話。就說睡床吧,到鹦哥嶺前,單位領導就知道我個子高,特意派人到白沙縣城去給我買張大床,但是

怎麼都找不到夠長的,隻好專門訂做一張。但我睡下後,腿還是無法伸直,隻好将就着用。


   

  我們27個人,大多是學林業、動植物保護利用等專業,我的專業是昆蟲學。學我們這些專業的人,不往大山裡跑,不往林子裡鑽,是很難取得實際專業成就的。所以,研究生一畢業,我就迫不及待選擇并奔向了鹦哥嶺。我知道,鹦哥嶺有華南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那裡生物多樣性指數非常高,一定有一個龐大的動物世界等着我去發現、去研究。


   

  我到鹦哥嶺一個多月,女朋友就來看我了。她看到這裡的工作生活條件如此艱苦,覺得與她的理想有着巨大的落差。她勸我說:“在這麼偏僻的地方,以後有了孩子,怎麼得到好的教育?我們回山東,另換一份工作吧!”一邊是自己鐘愛的戀人,一邊是自己深愛的事業,抉擇是如此的艱難。戀人看出了我難舍青山的決心,獨自離去。看着她漸漸模糊的背影,淚水濕潤了我的雙眼。


   

  選擇了鹦哥嶺就是選擇了我的理想,這裡有我摯愛的雨林, 這裡有我熱愛的事業。


   

  2008和2009年,我正在研究國家I級保護植物伯樂樹。3月前後是伯樂樹一年一次的花期,是進行物候監測最特殊的時期,這對了解伯樂樹生态學特征十分重要。一旦錯失良機,全年的科研工作就将前功盡棄。


   

  然而,就在這關鍵的時候,我突然接到了哥哥打來的父親病重的電話。父親生病半年多,我卻毫不知情。哥哥告訴我,父親知道我回趟家很不容易,怕影響我的工作,堅持不讓家人告訴我。經過激烈的思想鬥争,我還是選擇了留下。接下來的兩個月裡,我默默無語地守在大山深處,守在伯樂樹旁。當我終于完成任務趕回家時,病床上的父親已不能開口說話。彌留之際,父親緊緊地拉着我的手,欲言又止,就這樣,他老人家永遠地離去了,留下了兒子對他永遠不能彌補的愧疚。後來我才知道,父親病重時,曾留下遺囑,要我安心在鹦哥嶺工作,多為保護海南的青山綠水作一點貢獻,成就一番事業。父親對我深沉的愛,使我常在工作中想起父親的叮囑。我對父親的牽挂,我想大山會知道,伯樂樹會知道,在天堂的父親也會知道。


   

  在崇山峻嶺中做科研必須耐得住寂寞,要堅持得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調查、記錄和積累;要忍得住饑餓耐得了寒暑,經得起風雨吃得了苦頭。5年時間裡,我們每個月都要背上帳篷睡袋、監測儀器、鍋碗瓢盆進山開展調查,往往在山裡一住就是10餘天,最多時甚至是40天,我們的足迹遍布鹦哥嶺200多座山峰。因為常下雨,幹柴很難找到,我們經常不能把飯煮熟,隻好吃半生的飯菜。有時幹糧帶的不夠,我們甚至拿野芭蕉心、野山芋充饑。常年累月如此,我們很多人都患上了腸胃疾病。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們的精心監測和記錄下,摸清了鹦哥嶺保護區的家底和熱帶雨林的生态情況,為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提供了幫助,這些成果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幕天席地練筋骨,安步當尺量青山。”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認識鹦哥嶺這塊寶地,去發現鹦哥嶺那些美,去保護鹦哥嶺這片海南的肺。個子高高的我,一步跨出去就是三尺多。在今後的日子裡,我還要繼續以步當尺,把鹦哥嶺這座大美的青山不斷丈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