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小故事 > 彈起吉他 忘了故鄉

彈起吉他 忘了故鄉

时间:2024-08-13 08:39:46


   

  如果那一晚,沙建微沒有在打烊後彈唱自創歌詞的中文版《加州旅館》,如果這段視頻沒有被朋友上傳到網上,不會有什麼人在意,這個漂在北京的燒烤店廚子,還有着一個關于音樂的夢想。


   

  在視頻裡,紮着小辮的沙建微敞着懷,穿着半舊的白色廚師服,撥弄着吉他。用熟悉的《加州旅館》的曲調,唱起自創的傷感的中文歌詞:“來到這城市兩年,卻沒有歸宿感;已回不去我的故鄉,隻為了夢想……”


   

  從2011年9月上網至今,這段視頻的點擊次數,已經超過了500萬。沙建微的歌聲戳痛了無數異鄉人“漂泊”不定的心,廚師哥一夜之間,火了。


   

  一


   

  沙建微現在住在燒烤店老闆的家裡,頂層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閣樓,是他的栖身之地。順着顫巍巍的樓梯走上閣樓,斜屋頂、一扇天窗,沒有床,隻有一張床墊。四周散落着一些雜物,還有兩雙鞋。閣樓上沒有暖氣。在玻璃茶幾上,放着昨夜吃剩的火鍋,紅油凝固在鍋裡,旁邊立着幾個空酒瓶。


   

  因為天氣冷,燒烤店已經停業。但沙建微依然保持着在燒烤店做廚師時的作息時間,每天中午十二點起床,夜裡兩三點入眠。


   

  2011年的秋天開始,為了聽他的歌,陸續有人特意跑到通州的小路邑海鮮燒烤廣場捧場。台子搭在廣場的中央,四周圍是海鮮市場、燒烤大排檔,超市和雜貨小鋪。沙建微擁着吉他,他的聽衆,是菜場的小販和拎着蔬菜水果的大爺大媽。


   

  他會唱汪峰、許巍、齊秦的歌,但大家點得最多的還是他作詞的中文版《加州旅館》。新老主顧們點歌、鼓掌、送啤酒,是沙建微在北京少有的快樂時光。


   

  不唱歌的時候,沙建微穿着廚師服串串、烤串,賺着每月1300元的工資。他期盼周五、周六、周日的到來。每周的那三天,他可以穿着體面,擁着吉他在小舞台上表演。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2009年初,為了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年僅19歲的沙建微來到北京,開始了在天橋、廣場、地下通道唱歌的生活。


   

  作為流浪歌手,沙建微不得不長期面對身無分文的窘境。他背着吉他行走于各個廣場和地下通道,但是他發現,當個流浪歌手并不是他想象得那樣灑脫。


   

  “經常是剛拿琴走進地下通道,就被管理人員轟走,一天下來,别說掙錢了,甚至連一個能放下琴唱首歌的地方都沒有。”他感歎道,“理想在現實面前會越變越小。”


   

  在地下通道裡,人們來去匆匆,很少有人肯為沙建微的歌聲停留。沙建微感到深深的孤獨。沒有親人,沒有朋友,認識的流浪歌手也隻是短暫一聚,随後散落在北京各個角落。


   

  為了改變現狀,沙建微也曾經背着吉他到後海的酒吧求職。剛推開門,酒吧的老闆就會很職業地直接擺擺手:“不需要。”去後海尋找機會的歌手太多了。沙建微後來聽說,幾乎每天,酒吧的老闆們都會遇到三十個左右的求職歌手。


   

  2010年,沙建微已經在北京當了兩年的流浪歌手。夜裡睡不着,他一個人在城市裡遊蕩。經常,沙建微回到租住的地下室,戴着耳塞聽歌,反反複複地聽,淩晨三點才能入眠。


   

  這時候,他開始想家了。《加州旅館》的中文歌詞也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他将歌詞深藏在心裡,像是秘密,又像是對自己的宣言,不曾唱與他人聽。


   

  2011年的夏天,沙建微被介紹到海鮮燒烤廣場當駐唱。總算,他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周一至周四,他和那些油膩的烤串和炭火打交道,周五至周日駐唱。烤串的時候,也會有人要聽歌,他就穿着廚師服給大家唱。


   

  這首中文版《加州旅館》,沙建微一直沒敢唱。他怕自己作詞的外國歌曲,顧客不接受。


   

  2011年9月,燒烤店的一位廚師辭職,在送别宴上,沙建微唱出了這首深埋心底的“北漂”心聲。那一晚,琴弦撥動,杯盞幾巡。在沙建微沙啞的歌聲中,夢想和家鄉忽明忽暗、忽遠忽近。


   

  雖然有很多留在北京的理由,但讓沙建微留下的最主要原因卻是,他不想回家:“我就是不想再像我的祖爺爺、爺爺、父親和我的同鄉們那樣再生活一輩子。”


   

  二


   

  沙建微站在故鄉的空地上,向任何一個方向望去,都是綿延不斷的青山。


   

  “隻有一條路通向遠方。但是你看不到城市的蹤迹。”他說。去到縣城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隻有私人攬活兒的,單程10元。


   

  對少年時的沙建微來說,來回20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更何況去市裡要六個多小時的車程。初中的時候,沙建微還在聽任賢齊的盒帶,把喜歡的歌詞都抄到日記本上,“那時候,别的地方早聽CD了,我們那裡的90後還在重複着人家70、80年代做的事情。”


   

  雲南省西南部貼近緬甸的永德縣,是沙建微的故鄉。永德縣,隸屬臨滄市。沙建微并不知道臨滄的名字是因為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得知臨滄号稱“滇紅”之鄉,他也表現得非常驚訝。旅行者向往的永德大雪山他僅是聽說,從未攀爬過。


   

  這個雲南小夥子隻知道家鄉很窮,對家裡一年收入多少,沙建微也隻能抱歉地笑笑:“我真的不知道。”


   

  村裡人都是布朗族,卻不懂布朗族的語言和文字,日常交流說的是傣族中漢傣的語言。其餘方面,基本漢化了。


   

  有時候,回憶起故鄉,他像打開了一道回家的閘門,思緒在那些家鄉快樂的記憶裡兜兜轉轉,不肯回來。


   

  在沙建微的記憶中,故鄉是連綿不絕的山和一年四季的綠色。天空藍得透明,少有的幾朵雲彩會白得炫目。奶奶和母親會在中午時分背上大竹筐上山采野生菌。兩三個小時就回來,背了滿滿的兩大筐,而且全是能吃又美味的蘑菇。


   

  沙建微也會跟小夥伴們上山采菌。“小孩兒就是為了玩兒嘛,也不認得哪些能吃。”沙建微的眼神閃着光亮,嘴裡卻一口京腔。已經聽不出一點點鄉音,“現在當地人都吃不到那些野生菌了。污染,山裡沒有了。”


   

  沙建微的家,住在祖爺爺留下的老宅裡。白牆、黑瓦,小飛檐,瓦當上鑲嵌着圖案。院子裡種着洋瓜、青瓜等藤蔓植物,池塘裡是白嫩的蓮藕,田地裡有水稻、玉米和甘蔗,山上還有茶樹和木瓜。


   

  父輩們将大片的煙葉撕掉葉脈,搓成一個個小卷,用菜刀切成細細的煙絲,咕嘟咕嘟地抽着水煙。每天隻要下田幹三四個小時的活兒,接下來的時間就是到鄰居家聊天、打牌、喝喝茶。四季更替、播種、收獲。父親隻想着種田的事兒,甚至連種田也無需操心太多,隻要按照時令規律來做就行了。


   

  “村裡人身體都好,也不像城裡人還想着生病沒錢看病怎麼辦。”村裡有個老中醫,基本上看病都是找他。沙建微生病,父親會上山采草藥給他吃。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認得一些草藥,哪些治感冒,哪些治肚子痛。


   

  過年的時候,家家都殺豬。會留下兩個豬後腿用很多鹽腌制成火腿。做菜的時候要先洗幹淨,放在水裡煮,煮熟了再切成片,放在鍋裡炒,這樣才不會太鹹。用豆腐、豬血、鮮肉灌制的香腸、辣乳腐、牛幹巴,這些都是沙建微愛吃的。


   

  沙建微雖然想念家鄉的美食,母親打電話問他需要什麼吃的,他卻總是一口回絕。他盡量避免和家鄉産生什麼“過分親密的聯

系”。


   

  “歌詞裡我寫過,已回不去我的故鄉。安逸的生活背後是無聊。”沙建微的村裡,家家戶戶都認識。除了誰家娶了外地的新娘子能讓小山村熱鬧上幾天,剩下的大部分時間,沙建微隻能是打牌、喝茶。到田裡、河邊、山上亂逛。


   

  對故鄉,沙建微有着既思念又害怕的情感。他常想起在臨滄市讀技校時的一次回家。一路上一直盼着,快到家的時候,看到熟悉的景色又開始後悔。家裡安逸得讓人失去鬥志,他不想過那樣的日子。


   

  三


   

  北京滿足了沙建微對于城市的一切想象。


   

  此前,在沙建微和他的家鄉人看來,北京太神秘了,“我家四世同堂,從我的祖爺爺開始,就想來北京看看。在我們的眼裡,北京就像是神。”


   

  沙建微對來北京的那個日子印象深刻。2009年2月19日。那天的北京下了雪。他第一次知道河水結冰、雪花落下是什麼樣子。


   

  不過,也就是在那天,在北京火車站附近,沙建微見到了一段古城牆。舉目四望,是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這就是古老與現代的結合。”在他的自我感覺裡,他一下子就“讀懂了這座城市”。


   

  在這種神奇力量的驅使下,很多城市的不如意也就微不足道了。隻要能生活在這裡,看看那些光鮮的,“原本隻有在電視裡能看到的大城市生活。”沙建微依然很知足。就連北京混濁的空氣,也成了他生活在城市的存在感。


   

  “城市的空氣就該是這樣的。”他說。


   

  不過,在老鄉和父母的眼中,沙建微是個不孝子。自從17歲離開家,沙建微從來沒有給家裡郵寄過一分錢。


   

  沙建微所在的村子不大,隻有二百多人,大部分人家都姓沙,互相都能攀上親戚。十五六歲的年輕人都會跟随着親戚朋友外出打工。這些年輕人,每個月都會給家裡郵寄三四百元。就連比沙建微還要小兩歲的弟弟,也每月給家裡郵寄400元。


   

  但沙建微不認同給家裡郵錢的做法:“每個月800元的工資,郵寄給家裡一半,我真不知道他們在大城市是怎麼生活的。像我在飯店工作下班晚,每天晚上吃個宵夜,一個月也得三四百吧。”


   

  離開家的第一年,沙建微跟表哥在深圳一家電子元件廠工作。這兒和沙建微對城市的想象完全不同。一片片的廠房、螞蟻一樣的人群,沒有高過六層的廠房,單調的流水線上的工作,沙建微甚至不認識工廠之外的街道。


   

  十個月後,沙建微離開深圳,去了廣州,找了一份在飯店傳菜的工作。在這裡,他有機會接觸到音樂。攢錢買了把三百多塊錢的吉他,自學樂譜,後來幹脆去當了流浪歌手。


   

  在最初的一年裡,父母會打電話要沙建微郵錢回家,後來漸漸的,父母不再提郵錢回家的事,但沙建微“不孝子”的名聲漸漸在老鄉們中間傳開了。


   

  到現在,沙建微的父母也沒搞清楚,沙建微怎麼學會了彈吉他,怎麼那麼多人喜歡聽他唱歌,怎麼他突然出現在電視上。據當初看到節目跑來報信的鄰居說,沙建微是找了個女朋友,被人甩了,他寫了首歌,去電視台唱了。


   

  母親很擔心,打來電話。沙建微感到莫名其妙又無可奈何。他很少跟父母溝通。甚至不願意接父親的電話。來到北京後,沙建微一次也沒有回過家。


   

  自從在網上火爆後,沙建微接到一些商演的機會。他還簽了一家經紀公司,生活似乎有了方向。


   

  他對現在的生活似乎很滿意。采訪的間隙,在這個隻能看見星鬥的小閣樓裡,沙建微又一次把頭轉向窗外,側耳傾聽。


   

  “多好啊,川流不息的車聲,灰蒙蒙的天。城市就該是這樣的啊。”他感歎道。


   

  “可城市裡少有綠色,是鋼筋水泥的叢林。”我問。


   

  “那要是我喜歡鋼筋水泥呢?”沙建微反問道。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