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小故事 > 鄒正濤:螢火蟲也要歌唱

鄒正濤:螢火蟲也要歌唱

时间:2024-08-11 11:13:22


   

  鄒正濤戴着眼鏡,眉毛濃密而直,頭發似乎剛剛修剪過,下巴留下一層胡茬子,泛着淺淺的青光。他坐在一堆紅木家具中間,身後的案台上供着神像,兩根電子蠟燭映出紅光,俨然一個家具賣場的老闆。隻有他站起來才會顯出,他的身高大約1米5,身體的比例似乎有些不協調。


   

  他是一名戈謝病患者。這是一種罕見病,患者體内缺少一種幫助代謝的酶,導緻代謝物質堆積在脾髒,脾髒腫大、功能失調,進而沉澱在骨骼,“就像一個房間,落滿了灰塵,越來越厚”。


   

  目前全球已發現的罕見病約有6000種,由于大多數發病率在0。065%至0。1%,又被稱為孤兒病。比如,鄒正濤所患的戈謝病,在2000萬人口的北京,登記患者目前隻有7例。


   

  除了病痛之外,鄒正濤最深刻的感受是孤獨。“其他病人可以從醫生那得到安慰,而戈謝病人卻不能,因為很多醫院甚至連醫生對此都很無知。”


   

  但鄒正濤不甘于忍受這種孤獨。2012年底,在母親的幫助下,他組建了戈謝氏罕見病關愛中心。這個NGO很袖珍,隻有他一個人,沒有獨立的辦公室。他以兒子的身份,在父母的紅木家具賣場占據了一個角落,一張辦公桌後,就是他的公益事業。


   

  但他并不滿足。今年初,他又萌發了創建罕見病患者合唱團的想法,将罕見病患者聚集起來,排練、唱歌,以此促進交流,同時也争取更多的社會關注。“這是一種自我拯救,也是對社會的某種期待。”鄒正濤說。


   

  各自的孤獨


   

  很多次,鄒正濤從夢中驚醒。在夢裡,“有鬼要帶我走,我要死了嗎?”驚醒後,他發覺撕裂般的疼痛正從自己的股骨頭湧出來。


   

  1990年底,兩歲的鄒正濤突然腹部腫脹,并以驚人的速度變大。北京市兒童醫院當時确診為乙肝,但治療半年後,仍不見效果,家人甚至懷疑他得了血吸蟲病,帶他回江西老家治療。直到一位有經驗的大夫看出這種病不一般,建議做骨髓檢驗後,才确診為戈謝病。當時,北京記錄在冊的患者僅有兩例。


   

  病急亂投醫。家人找中醫,請法師,但4歲時,鄒正濤還是做了脾髒完全切除手術。兩年後,他的病情轉為肝髒腫大,伴随骨骼疼痛。不斷地做手術,病情卻不斷惡化,鄒正濤說,他常常産生某種幻覺,自身體内有一隻妖怪,支配着他的身體,而他絲毫沒有辦法與之對抗。


   

  9歲時,家人得知美國有一種可以治療戈謝病的藥物,不過尚未在中國上市,輾轉與廠方取得聯系後,在藥廠與慈善組織的幫助下,争取到了贈藥的機會,鄒正濤的健康狀況才漸漸穩定下來。


   

  2012年,鄒正濤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畢業,沒有選擇去做專業對口的金融和期貨,而是在母親的鼓勵下,成立了戈謝氏罕見病關愛中心。他的理由很簡單,“我得到的饋贈已經很多了,現在是我回報社會的時候了。”


   

  本來,鄒正濤的希望是,通過NGO組織的活動,呼籲社會更多地關注罕見病,同時為罕見病友的治療提供更多的幫助。但是,在申報和運營戈謝病關愛中心的過程中,鄒正濤感受到了病友們非同一般的熱情,他們對每一次聚會都很珍惜,也很渴望能與他人交流。這讓他感同身受,“我小的時候,不知道還有人也在忍受同樣的病痛。我媽媽隻能在國外網站中尋找相關信息,這種孤單的心情,隻有患者家庭能夠理解。”


   

  一個偶然,鄒正濤看到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個講述音樂與歌唱如何拯救一群問題少年的故事,歌聲不僅幫助學校獲得了更多社會捐款,也改變了其中很多人的命運。


   

  “或許我們也可以成立一個合唱團。”這個主意就這樣在鄒正濤的腦海中蹦出來。


   

  他們不是在簡單地唱歌,


   

  而是期盼某種希望


   

  鄒正濤開始在自己的博客和QQ群裡發布要成立合唱團的消息。


   

  罕見病患者,平常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家裡,打開電腦,輸入“地中海貧血症+更好的治療”或者“戈謝病+懷孕+媽媽”,以便及時發現那些媒體并不關注的新的治療方法,或者,僅僅是釋放一下内心堆積的期待。因此,檢驗合唱隊這個想法是否可行,沒有比海量發布網絡信息更有效的了。


   

  果然,他發布的信息很快就得到了反饋。


   

  第一個響應者叫隆琳,是個肺淋巴管肌瘤患者。這個病的發病率約四十萬分之一,被稱為罕見病中的罕見病。鄒正濤還記得隆琳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合唱團的想法太贊了。我喜歡唱歌。”他們各自介紹了彼此的病情,沒有過多地寒暄,“這事兒就定了”。


   

  大約5個月間,陸陸續續有數十名病友與鄒正濤取得聯系,迫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對于外地病人,他隻能婉拒。當人數超過兩位數時,鄒正濤覺得:這事兒可以成了。合唱團的名字他早就想好了:螢火蟲合唱團。“單個的螢火蟲隻有微弱的光,但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一片明亮的希望。”


   

  合唱團的成員需要終身服藥,需要注意疾病随時來襲的危險,但他們不想隻有疾病和藥物,還期望有興趣和愛好,也想讓自己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網絡還給合唱團帶來了志願指導老師喬帆。這是個面容微胖、總是帶着和善微笑的女性,彈得一手好鋼琴。她是中央音樂學院教育系科班出身,曾到香港深造,志願加盟螢火蟲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她說,自己一下子就被合唱團名字吸引了,“他們把自己形容得很小,但我卻能感覺到背後的力量很大。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幫助他們。”


   

  還有朋友幫忙設計了合唱團的LOGO:畫面是草綠色的,一隻有些抽象的螢火蟲是由音符和愛心組成的。


   

  鄒正濤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排練場地。他沒有什麼特殊的人脈資源,能做的也隻是宅在家裡上網搜索租金便宜、位置适合的場所,58同城、趕集網等分類信息網站成了他每天必會浏覽的網站。不過事實證明,“天下沒有免費或者便宜的午餐”。


   

  不得已,鄒正濤想到了自己的母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沒想到,學校一聽他的請求,立即答應了。老師們還鼓勵他:“這是個不錯的創意!”


   

  2012年底,在首都經貿大學的一間教室裡,螢火蟲合唱團終于進行了第一次練習。當時,隻有六七名病友參加,彼此十分羞澀。于是喬帆先帶領大家做遊戲,鼓勵大家在遊戲中彼此牽手,彼此了解和交流。一周後的第二次練習,喬帆選擇了年輕人比較熟悉的《菊花台》作為練習曲。“還分了聲部呢!”鄒正濤說,“聽着聽着就像那麼回事兒了。”


   

  不過,随着時間的推移,有的人覺得聲樂練習太難了,還有的病情變重,不便參加,陸續有人退出。最終,合唱團有了相對固定的16名成員。


   

  其中,有“漸凍人”,全身幾近癱瘓;有“瓷娃娃”,二十多歲已經曆了上百次的骨折;還有“血友病”患者,他們的血液裡天生缺少一種凝血因子,必須常年依靠輸血才能維持生命……但他們都很珍惜每次排練機會,從成立至今的排練中,沒有人遲到、早退。


   

  21歲的鄧怡芳,也是戈謝病患者。這是個身材高挑的女孩子,因為戈謝病導緻脾髒腫大,腰圍已接近2尺5,心髒也被脾髒頂得移了位,任何不小心的磕碰,就可能使她的脾髒破裂,導緻大出血。由于戈謝病是代謝功能疾病,所

以患者比常人更容易感到累,鄧怡芳在排練時,需要更多的休息。


   

  彭超是重症肌無力患者。這種病的發病率約五萬分之一,嚴重時,呼吸都很困難。為了唱準每個音,她要非常努力地控制好面部的每一塊肌肉,不過在鄒正濤記憶裡,每次的練習,彭超都顯得很“正常”,無論咬字還是氣息,都比别人好。倒是肺淋巴管肌瘤症患者隆琳,讓鄒正濤有點擔心。這種彌漫性肺部疾病,病因至今不明,患者的肺部會出現異常的平滑肌增生,漸漸導緻呼吸困難。因此,即便在排練時,隆琳要時時注意挺直腰闆,努力控制呼吸,避免走音,也避免自己突然窒息。


   

  鄒正濤說,和這些團友們在一起時,他常常會感到,自己的病有一種确定隻要堅持服用便可正常延續生命的藥物,這是一種幸福,而這些團友們,“很多不是在簡單地唱歌,而是在歌聲中期盼某種希望”。


   

  發現他人的生活


   

  雖然不幸者的不幸各不相同,但很快,合唱團的功能就不僅限于唱歌了,也成為罕見病友們交流、溝通的渠道。


   

  血友病患者王瑤是最先報名的人之一。為了避免意外受傷,血友病患者要盡量避免運動,她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聽歌中度過的。參加罕見病友合唱團,她内心還有些忐忑,不知道這些十幾歲就身患重病的人聚在一起,會是什麼情景。


   

  第一次排練,她早早地到了教室,腦子裡一直在想:會不會有人在排練過程中突然暈倒;會不會互相看着看着,産生某種壓抑感;或者,彼此都覺得對方很“罕見”,沒什麼共同語言?現實卻沒什麼特别的,大家見面後,都很彬彬有禮,遊戲熱身後,很快就有說有笑,也盡量不去打聽别人的病情。


   

  這裡也給了病友們發現他人生活的機會。原來多數罕見病友都選擇開網店謀生,于是“親”“好評”等淘寶體成了合唱團裡流行的交流方式。


   

  為了不給家人增添負擔,即使在家裡,罕見病人也不會無話不談,到合唱團來排練給了他們發洩的機會。“戈謝病人如果懷孕生孩子,骨頭壞死會更厲害,是不是會死得更早?”這樣的問題常常出現在閑聊中,病友們互相插科打诨,之後便“神馬都是浮雲了”。


   

  作為發起人,鄒正濤成了合唱團理所當然的管家。他要負責合唱團的内務安排,外聯接待,發言人,以及後續發展的設計。多年生病的經驗使他養成了耐心、細緻、認真的習慣。比如,他會仔細記住每位病友的病情特點,甚至提醒那些需要攜帶藥品參加排練的病友,注意存放藥品的冰盒溫度。


   

  團友們說,鄒正濤做任何事,都是一絲不苟,就連說話的表情也不例外。比如,他曾為合唱團定制了一批宣傳卡片,對底色的深淺、字體的大小,以及段落的行間距和寬度斤斤計較了很長時間。他說,合唱團要展現出專業的風采,必須事無巨細,“我們如果不專業,随便唱唱,那也對不起我們自己”。


   

  不過鄒正濤最想辦的一件事卻無法落實:找到一個固定排練場。他說,那樣他可以好好布置一下,使合唱團的“螢火蟲”們,感到真正有個家。


   

  我們不能永遠靠捐助活着


   

  成立至今,螢火蟲合唱團隻完整地排練好了一首歌,是劉若英原唱的《最好的未來》,其中幾句是這樣的:“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别讓陽光背後隻剩下黑白,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期待,愛放在手心跟我來,這是最好的未來……”


   

  合唱團的境況也在發生改變。不斷有熱心人士作為志願者幫助他們,一些基金會為他們提供運營資金,甚至還有一家專業錄音棚幫助他們做了一次錄音。鄒正濤說,那次錄制後,團員們都很興奮,“我們發現自己的歌聲經過專業處理後,效果也很棒,原來我們也可以變得很專業。”


   

  今年3月,在第二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他們首次受邀登台表演。為了不給人特别悲情的感覺,他們邀請了兩位志願者加盟,特地挑選了病情狀況較好的團友,還制作了統一的演出服:白色的T恤,印上合唱團的LOGO,樸素而内斂。


   

  不過,社會上對于罕見病的認知仍然很少。成立之初,他們曾受邀去一家電視台錄制節目,在場嘉賓都對團員所患的疾病表示吃驚。“但罕見病也并不罕見,”鄒正濤說,“在中國人口基數龐大的背景下,患病人數的絕對數值其實并不少。”


   

  由于絕大部分罕見病是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需要終身依靠藥物維持生命,因此能夠持續、穩定、并且以能夠承擔的價格獲得藥物,成為罕見病友們最大的期待。


   

  幸運的鄒正濤,也有過兩次斷藥危機,一次是由于海關對進口藥品審查時間延長,另一次是由于制藥廠家的生産線受到病毒污染而全面停産。第二次斷藥的時間長達一年多,幾乎斷送了他的大學生涯。幸好,美國一家醫藥公司在中國推進了另一種新型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他的病情才暫時得到了穩定。


   

  但鄒正濤覺得,“我們不能永遠靠捐助活着。”他舉例說,美國于1983年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孤兒藥法案,這部法案保障罕見病藥物能夠獲得最快速的注冊,研制公司還可依此法案獲得減稅等優惠條件。該法案頒布前,美國市場僅有不足10種罕見病藥物,到了2008年12月,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登記的罕見病藥物已達1951種,325種獲得了上市批準。目前,日本、澳大利亞、歐盟先後通過了類似的法律。


   

  中國隻有上海醫保不同程度地覆蓋了12種罕見病,有些還可以申請互助基金。“中國目前的GDP已超過了美國1983年的水平,但在這一領域還沒有相關的政策。”鄒正濤說。他希望螢火蟲合唱團能夠引起更多人對罕見病的關注,推動國家的相關立法進程。“歸根到底,隻要中國有藥廠批量穩定地生産相關藥物,醫療保障體系能覆蓋到罕見病例,我們這些病人才真的有救了。”


   

  但他不想販賣悲情以獲取廉價的同情。他說,螢火蟲會陸續吸收有書法、繪畫、攝影等藝術才能的病友,以便“努力展示一個健康、正能量的畫面”。


   

  但眼下,“首要任務還是先把歌練好”。鄒正濤正在為籌備“2013首屆‘螢火蟲’罕見病慈善音樂會”而忙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