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過去的老鄰居,總會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那得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
先前我住的那幢小二樓,原是一家日本人開的工廠。新中國成立之後,被隔成好多單間,來了許多新住戶。每一家的居住面積不過十幾平方米,我住的那間甚至隻有8平方米。戶與戶之間都是用木闆做間壁,根本不隔音,一家放收音機,全樓的人都能聽得到,可是大家并沒覺得有什麼不方便。
我住在二樓,二樓約有10戶人家。當時我剛剛結婚,自然是少一輩的,所以樓裡的孩子們都管我們兩口子叫三哥,三嫂,老一輩則稱我們為他三哥,他三嫂。平常每一家的門都不關,特别是夏天,家家門戶大開,從走廊上一過,每家的内容一覽無餘。
雖然是吃自來水,但是需要去樓下街口那個水站挑水才行。路有多遠并不重要,難度在于得上二樓那個極陡極窄的木樓梯。挑着水走上去,仿佛出演雜技一般。所以,扁擔前面要另外綁個短鈎,這樣才能把兩桶水一高一低地挑到樓上去。那些年,我是一個卡車司機,經常跑外縣,跑鄉下,我不在家的時候,挑水的活兒就落到鄰居家的孩子身上。這似乎沒有什麼事先的交代,而是自然形成的。隻要我不在家,鄰居的孩子就會主動把水給三嫂挑上來,不必道謝,若道謝反倒顯得生分。
若來了朋友,我又不在家,鄰居會主動把我的朋友請到他們家去喝茶、抽煙、聊天。如果趕上吃飯,他們則會招待朋友在家裡吃飯,甚至喝點酒,就像對待他們自己的客人一樣。常常是我從外面回來一看,朋友正在鄰居家喝着哩!
這個樓上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都是工人,性格純樸,一家的事就是全樓的事。無論是奶奶還是嬸嬸生了病,鄰居中的年輕人就會用手推車幫忙,如果正趕上我開車回來,就直接把她們送到醫院去,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我從不記得有誰和我說過謝謝,也覺得完全沒必要言謝。
我有時候開車去外縣,有機會買一些便宜的土特産,比如雞蛋、江魚等等,回來後總是給每家送一份。最為有趣的一次,我買了一些澱粉,挨家分完之後,沒想到落了一位老奶奶。老太太氣得用拐杖敲着我的門指責我為什麼把她落下了?我趕忙賠笑臉給她補上一份,又鞠躬又道歉的。老太太仍然叨叨咕咕,說我沒老沒少,狼崽子,令我哭笑不得。
老早就聽說小樓要扒了蓋新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小樓真的給扒了。大家被分散到幾幢新式的樓裡,不再住一塊兒了。記得我搬走的時候,鄰居的小夥子送我一個魚缸,裡面還有兩條金魚。那時候家家都很清貧,實在沒什麼可送的,隻好把金魚當成禮物,我也不客氣地接受了,現在想想還真讓人臉紅。
搬到新居以後,大家的來往逐漸少了,但偶爾見了面還是像親人一樣,熱情、實誠。歲月如風,一晃二三十年過去了,偶爾在街上碰到他們當中的一個,雖然他們老了,或者不再年輕了,但仍然叫我們三哥、三嫂,聽着心裡暖暖的。
從來沒有什麼規則或者條約來約束這些老鄰居的言行,可小樓上的人家卻處得那樣地和諧,有老有少,親愛團結,永遠都在熱情地幫助對方,這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想想,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吧。現如今大家的日子過好了,有了電話、小汽車,按說彼此的聯系應當更密切才是,可從前的日子卻很難再找回來了。住在一個樓道的鄰居,住上一二年也從不來往,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
其實,人人都在心中真誠地呼喚傳統美德的回歸。希望和諧的陽光溫暖每個人的靈魂,傳統之花香飄進每一個人的心田。但願這一天早一點兒到來,我們一塊兒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