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小故事 > 最後一個鐵匠

最後一個鐵匠

时间:2024-08-10 04:06:54


   

在這座素有“小香港”之稱的美麗園林城市裡,卻有一個低矮、狹小的鐵匠鋪在倔犟地生長着,好像給城市光滑的肌體打上了一個“補丁”。這塊“補丁”,就是鐵匠鋪主人祥叔打的。


   

鐵匠鋪門可羅雀,祥叔一個人堅守着,看上去很孤單。


   

一個周日的下午,我閑着無事,就到鐵匠鋪找祥叔吹水。他正在打鐵,見我到來,馬上泡了一壺鐵觀音,招呼我喝茶,然後就自個兒忙開了。我想幫他,圍着他轉。臉龐正被爐火熏得通紅的他,馬上擺手止住我:“别轉别轉,你礙手礙腳的,會越幫越忙。”我隻好乖乖坐下喝茶。


   

祥叔本名張春祥,現年67歲,滿頭銀發。雖年事已高,但腰闆硬朗,揮錘打鐵賽過壯小夥,是東莞響當當的鐵匠。他16歲就跟父親學打鐵,一打半個世紀,前後帶出二百多名徒弟。改革開放後,祥叔靠打鐵打出兩幢樓,一時風光無限。而今,二百多個徒弟無一人願意繼承衣缽,兒子甯願打工也不願打鐵,隻留祥叔一人在“孤軍奮戰”。


   

“六月爐邊鐵匠,勤能緻富;臘月水面漁翁,儉能持家。”這副由他自撰的對聯,就挂在鐵匠鋪裡。祥叔自嘲道:“别看我隻有小學文化,可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算是半個文化人了。”


   

祥叔的鐵匠鋪裡有一個大爐子,一副鐵匠台,一部擊打機。爐火呼呼直叫,把鐵燒紅後,他用鉗子咬住鐵,放在擊打機上錘打;稍打出形狀後,就把鐵放在鐵匠台,揮動錘子,“哐啷”、“哐啷”連續擊打;把鐵打成形後,再回爐淬火。爐火把他的臉映得通紅,汗順着臉頰直淌。


   

打完鐵後,祥叔擦了擦汗,呷了一口茶,和我擺起了龍門陣。小王,我隻讀了個小學,不是我讀書不行,而是家裡沒錢讓我讀,隻好作罷。父親是個鐵匠,我16歲就跟父親學打鐵,那時大夥叫我“小鐵匠”。打鐵還須自身硬,主要有“三硬”:腰闆要硬,不管再苦再累,腰闆要挺直,腰闆挺不直,就打不成鐵;腿要硬,有個電影名叫什麼來着,對,站直喽,别趴下,腿若不硬,趴下了,也就完蛋了;雙臂要硬,雙臂不硬揮不動錘。初學打鐵,一錘下去,虎口生痛,腰闆發軟,雙腿打顫。16歲的孩子哪經得起“三硬”的折磨,我不想幹了,打個鳥鐵。但為了吃飯,必須打下去。跟着父親學打了4年鐵,沒少挨罵,但總算打出來了。我很快另立門戶,在萬江、中堂等地帶了3個徒弟,大夥不再叫我“小鐵匠”了,改口叫我“小師傅”了。


   

祥叔端起一杯茶一飲而盡,用袖子抹了抹嘴,把茶杯重新滿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莞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河湧,河水清澈見底,用手捧起一捧水就可以喝;稻田縱橫交錯,綠油油的稻子一望無際,整齊地随風搖曳,美得讓人流淚。那個年代,打鐵挺吃香,我和幾個徒弟打農具,今天到這個大隊,明年到那個大隊,吃了東家吃西家,而且還有點工錢。我把工錢平均分給徒弟,他們對我感激得不行。我憑打鐵這門手藝,混得不愁吃不愁穿,還能貼補家用,我很滿足。


   

祥叔邊呷茶,邊歎息。我打鐵技術過硬,打的農具耐用,人又實在,名聲也好,是東莞屈指可數的鐵匠。我的徒弟越來越多,先後帶了二百多個徒弟。他們跟着我,看的是我的技術和人品。要不,誰願做你的徒弟。改革開放初,我迎來了鐵匠生涯最為輝煌的時期。那時,工地多如牛毛,廠房如雨後春筍般一間間冒出來。我的鐵匠鋪門庭若市,我給工地打鋼釺、長鐵釘、馬釘等,每天面對熊熊爐火,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我靠打鐵的雙手,打出兩幢樓,村裡人對我刮目相看。


   

祥叔又端起茶杯,臉色有些不自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人打鐵,到了九十年代打鐵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好多徒弟放下鐵錘“下海”去了,勸都勸不回來,讓我很傷心。進入21世紀,二百多個徒弟竟無一人繼續打鐵,隻留下我一人堅守。我想把打鐵傳承下去,就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沒考上大學,我想讓他繼承我的衣缽,繼續學打鐵。沒想到兒子死活不肯,說打鐵沒出息,甯願去打工也不學打鐵,這讓我百感無奈。兒子不打鐵,我再收徒弟。1984年和1986年,我收了兩個四川徒弟,可他們不争氣,打了幾個月,嫌累,撒手不幹了,說打鐵太原始、不是人幹的活。那一刻,我感到世道變了。


   

“世道真的變得好快,我現在連一個徒弟都收不到,我的這門手藝恐怕要失傳了。”祥叔的歎息聲比山還重,“兒子說得對,在當今社會,打鐵是沒有出息的。而今,在東莞隻有我一個人在堅持打鐵,我成了東莞最後一個鐵匠。”


   

祥叔雙眼黯淡,一臉落寞,再次端起一杯茶一飲而盡,而後拿起鐵錘,“哐啷”、“哐啷”打起鐵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