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毛澤東:“這兩條是決不可忘記的”

毛澤東:“這兩條是決不可忘記的”

時間:2024-10-22 11:44:58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為造就成千上萬的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争的需要,決定在延安創辦陝北公學(簡稱“陝公”,即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這成為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等教育的開端,為新中國成立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思想理念、政策方針、體制機制的基礎。

“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

陝北公學按照“實行國防教育政策,使教育為民族自衛戰争服務”的方針,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為造就一大批有政治遠見、政治理論、犧牲精神和團結群衆的革命幹部。

陝北公學創建之初,毛澤東就十分重視培育學生的政治遠見。他在魯迅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莅臨延安陝北公學,作了題為《論魯迅》的講演。他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由于“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化的”,也就是掌握了“大本大源”,其第一個特點即是政治遠見,符合“聖人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的标準。他号召大家要同魯迅先生那樣,“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将向着一個目标奮勇地鬥争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

毛澤東曾為陝北公學寫下了著名的題詞,其中一點是:“這些人充滿着鬥争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着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當時曾有個别同學說,到延安沒有學到什麼,“學到的不過是爬山而已”;毛澤東則回答說,“還是爬一爬好”,“馬列主義是頭,爬山主義是腳”,這是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在這個意義上,爬山主義也是馬列主義。

“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陝北公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原則,主要圍繞着革命政治教育、民衆運動和政府工作教育、軍事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來開展。陝北公學的學生在聽報告,了解當時的時局與最新形勢。

其一,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設置。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陝北公學将學制分為普通班和高級研究班。普通班課程主要有社會科學概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遊擊戰争”和“民衆運動”等,以社會科學概論和統一戰線教育為主。高級研究班區别于普通班的課程,主要有“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中國問題”等,後來随着學習程度的提高,又增設了“世界革命史”“科學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研究”“世界政治”和“戰區政治工作”等課程。這樣不僅增強了政治教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幫助青年學子提升了理論水平,增強了抗日本領。

其二,行之有效的形勢政策教育。陝北公學對學員進行革命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形勢政策教育,主要是通過邀請黨中央的領導同志來學校作時政報告。毛澤東規定政治局委員都要來講課,他自己第一個帶頭授課,先後到陝北公學作報告不下十幾次。有一段時間裡,毛澤東幾乎每隔幾天就到陝北公學作一次報告,講授中國抗日戰争的戰略與策略問題,《論魯迅》《目前的時局和方針》等多篇光輝著作,都是根據他在陝北公學的演講整理而成的。此外,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張聞天、任弼時、李富春、王若飛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去陝公作過講演。

其三,自食其力的生産勞動教育。陝公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辦學的。學員入校,第一課就是挖窯洞,首先解決栖身之所。六七人共一個土炕,晚上翻身也困難。學校沒有教室,上課就在露天,背包一物兩用,晚上蓋、白天當坐凳。雨天,師生卷起褲腳學習,冬天便頭頂雪花。主食是小米、土豆,鹹菜是主菜。學習用品,每學期每人發一支鉛筆和幾張油光紙,寫了正面寫反面。為了解決困難,學校号召學生自食其力,自己動手挖窯洞、建校舍、築講台,後來蓋了一座可容納幾百人的大禮堂,解決了上課的場所問題。陝北公學響應大生産運動号召,帶頭參加了開荒生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開荒2100畝,種菜400多畝。毛澤東給陝北公學學員講課

陝北公學畢業證“這兩條是決不可忘記的”

陝北公學在短暫的辦學曆程中形成了艱苦奮鬥、理論聯系實際、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等優良的作風學風,為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啟迪。

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擺在首位。陝北公學在四年時間内培養出數以萬計的抗戰民衆幹部,其成功一大原因在于堅定的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1938年4月1日,陝公第二期學員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莅臨講話,語重心長地跟學員講:你們别的可忘記,但堅定的政治方向和艱苦的工作作風“這兩條是決不可忘記的”,要把它“發展到全國去,告訴全國人民,團結全國的人”。毛澤東後來在這次談話的基礎上,增加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從而完整地規定了“三八作風”。

二是創新理念、方法與手段。陝公學員來自五湖四海,既有共産黨員,又有國民黨員,還有其他不同政見者;既有紅軍戰士、白區地下黨員,也有陝北農民的兒女;既有淪陷區來的失業、失學青年,也有部分國民黨高級人士的子女。他們風塵仆仆彙集到陝公來學習,絕大部分是為了抗日救亡、學習革命理論,但有的也有别的想法。陝北公學打破了舊式教育的束縛,根據學生特點不斷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靈活機動又切實可行,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教育的效果。如劃分普通班和高級研究班,因材施教;又如成立學生讨論組,先進帶動後進,共同進步。

三是堅持教育工作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陝北公學的學員有不少來自國統區的大城市,他們缺乏勞動鍛煉,身上充滿“洋氣”。為了改變此情況,學校将生産勞動列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建校勞動和農業生産勞動,磨練學生的意志,使他們在勞動生産過程中,将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