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18至19世紀的歐洲人 被“中國風”折服

18至19世紀的歐洲人 被“中國風”折服

時間:2024-10-22 11:17:55

扇子,在中國,既是日常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從形狀上看,有折扇、團扇、方形扇、葫蘆形扇、梯形扇、芭蕉葉形扇、橢圓形扇等;從制作材質看,有紙、絹、木、羽毛、象牙、芭蕉,以及竹子、蒲草、麥稈等。無論平民百姓還是皇室貴胄,扇子在生活中都不可或缺。這一點在歐洲也是一樣的。

2017年12月1日起,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籌備兩年的特展《扇子上的東方與西方——18至19世紀中西成扇》在館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陳家祠推出。展覽集合了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及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的近70把文物扇子。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為讀者講述其中幾件文物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出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18至19世紀的歐洲人,被“中國風”折服,對中國文化的追捧之狀。

歐洲扇子上的“中國風”

西方制扇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希臘人、伊特魯利亞人和羅馬人都使用扇子作為納涼工具和紀念品。不過,那時的扇子都是團扇而不是折扇。歐洲做的第一把折扇是受到商人從中國或日本帶來的折扇的啟發而仿制的,時間大約是15世紀。17世紀是歐洲折扇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到該世紀末,折扇已完全取代了團扇。此時扇骨的材料多樣,有象牙、貝殼、玳瑁等,制作工藝有雕刻和镂空,并且裝飾有金、銀和昂貴的石頭,扇面通常印上銅版畫,從事成扇制作的工匠也越來越多。

無論是從中國傳入歐洲的折扇還是歐洲本地生産的折扇,風靡于上流社會,受到宮廷和貴族婦女的青睐,她們幾乎人手一把。當時這些折扇都價格不菲,是貴重的禮品,是高貴身份的象征。

本次展覽除了展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的廣州外銷成扇外,還展出了多件來自英國三家博物館收藏的歐洲扇子。這些歐洲扇子的共同特色是都帶有中國的元素,這與17、18世紀在歐洲上流社會崇尚中國藝術的時尚密切相關。當時的西方人十分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大量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通過廣州港出口至歐洲,豐富了西方人的社會生活。中國人藝術化的生活用品,例如扇子、牆紙、漆器、家具等也随之西傳,給歐洲人帶去詩情畫意的清新感受。當時歐洲的家居陳設,中國瓷器、漆器和牆紙都是十分時尚的物品;甚至在一些大型歐洲風景花園裡,都會小規模地仿制中國建築物來點綴其間。歐洲上流社會的這股“中國風”在18世紀70至80年代達到了鼎盛。

“中國風”的流行使得歐洲成扇的制作充盈着中國的元素。從展品中看到,歐洲成扇多數以彩繪紙質作扇面、镂空雕刻象牙作扇骨,扇面上的圖案有的模仿中國畫;有的正面為歐洲風格的紋飾與題材,背面帶有“中國風”,或者在扇面邊緣、扇骨下半段、邊骨等部分用“中國風”紋飾;還有的則是在同一幅畫面裡中西紋飾、中西人物并存……

來自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的幾件彩繪紙面折扇,制扇時間大概是公元1770—1800年,産地是奧地利或北意大利,扇面描繪的人物衣着打扮都是中國人的裝扮,房屋、花鳥的風格也是中國式的。有意思的是,由于大部分繪畫扇面的工匠并沒到過中國,不熟悉中國人甚至沒見過中國人,所以他們描繪的人物雖身穿東方或中國服飾,卻有一副西方人的面孔。歐洲扇子上的“中國制造”

除了“中國風”外,歐洲成扇的“中國元素”還包括“中國制造”。一方面,因為18至19世紀歐洲扇子的制作已形成精細的生産分工,有專門的扇面設計和制作人員;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制造的扇骨工藝更精緻、價格更低廉,歐洲制扇廠家有時幹脆直接使用從廣州進口的扇骨,再加上自己制作的扇面。這些“中國制造”的扇骨,根據歐洲市場的需要,或是采用西方紋飾,或是具有中國風格和工藝特色;它們搭配的扇面或是“中國風”,或是歐洲的題材。

本次展品中有一件1780年左右制作的羊皮紙面折扇,其工藝上的中西風格交融讓這把扇子平添動人的魅力。此扇扇面在法國制作,扇面上的人物以象牙貼面;蝴蝶、錦雞等以真正羽毛貼制而成;甲蟲背部貼以閃亮而有凹凸質感的礦石;花、石頭、轎子等均貼有染色麥稈或亮片裝飾;畫中女子手中的扇及其傘頂的圓形貼着透明的雲母。使此扇的人可以在以扇掩面的同時透過這兩個“窗口”向外張望。扇骨在中國制作,結合了紅漆描金和象牙雕刻兩種工藝,富有裝飾性。

通過扇子邊骨上的一行法文,我們可以得知,這把扇子的主人原來是法國大革命之前著名的末代皇後、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亞•安東尼特。1783年,瑪利亞将扇子送給了她的教女、侯爵讓•約瑟夫•保羅之女娜塔莉。此時娜塔莉隻有一歲。十年後,瑪麗亞被法國革命人民送上斷頭台,同年,娜塔莉遠赴美國避難。之後,這把見證了一段曆史的中西組裝折扇,輾轉被倫敦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館收藏。

中國外銷扇風靡歐洲

與此同時,在中西貿易的刺激之下,專門為歐美市場制作的外銷成扇于廣州繁榮發展。這些外銷成扇,采用廣州多種傳統手工技藝,從18世紀以象牙蔔瑞斯扇為主流,繼而有玳瑁、黑漆描金、銀、貝殼、檀香木等多種材質做扇面或扇骨,再發展到19世紀以紙質扇面為主要品種,絲質扇面、羽毛扇面等并存。

其中,被稱為“蔔瑞斯扇”的象牙折扇不分扇面和扇骨,扇子通體由象牙制成,需要由最好的象牙工匠制作,其精湛程度令人歎為觀止,幾乎無法想象那麼容易折斷的象牙是如何镂空到細如毛發的。當時的一位美國遊客奧斯蒙德•蒂法尼在其遊記中,詳細描述了廣州象牙工匠制作工藝的出神入化。他寫道:“在我看到這項中國技藝之前,我不能相信象牙原來可以變得那麼柔軟,……真是太完美了!”

蔔瑞斯扇的高超工藝也可以在其他材質上運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樣闆扇,各種材質扇骨上的镂雕工藝将廣州工匠的本領展現無遺。這些扇骨分别由象牙、貝殼、銀累絲燒琺琅及玳瑁等多種常見的材質組成,有的為原色,有的染上鮮豔色彩,工藝全部采用镂空雕刻手法,邊骨更是采用了繁複的銀鎏金累絲并飾以累絲龍紋,盡展工藝的精美。這種樣闆扇專門用于向前來訂貨的買家展示,各種扇骨樣闆便于其選擇。

這樣制作樣闆扇供買家選擇并訂貨,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外銷貿易的訂貨方式,也說明歐洲市場對中國外銷成扇的需求量很大。我們從史料中看到,18世紀,歐洲曾從廣州大量進口各種材質的工藝扇。1709年英國的訂貨單顯示,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廣州十三行訂購了大量的折扇,訂單上注明“扇子……質量好……可選擇各種扇骨……要買不平常的……”。大量進口來自中國廣州的折扇,對英國的扇子制造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1752年,英國布裡斯托爾的雜志上刊登了一份英國制扇工人的請願書,内容是英國制扇工人們抱怨大量從東方進口扇子壓低了本地扇子的價格。

到了19世紀,中國扇子繼續大量出口歐美。倫敦1852年出版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評委會關于30類展品的評審報告》中寫道:“在扇子制作方面,中國和法國是最大的競争對手,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扇子生産業。在漆面扇領域,中國無可争議地被認為是最好的産地,在木制、骨制、象牙、珍珠的雕刻和鑽孔技術上中國沒有任何競争對手(尤其是考慮到價格因素的話更是如此)。即使在普通扇制作上,中國扇設計富有新意,色彩鮮豔,繪圖工麗,工藝考究。……象牙扇和骨制扇、羽毛扇的制作主要出口歐洲和美洲市場……”

除了通過東印度公司大量訂購中國外銷藝術品,在18至19世紀的廣州外銷品市場中,買家已經有了在外銷品上訂制專門紋飾圖案的需求,著名的廣彩紋章瓷就是其中的代表,外銷漆器、銀器也是如此。外銷成扇也出現了這樣的“私人訂制”,以迎合買主的喜好,滿足市場的需求。

當時各種材質的外銷扇上常見有“私人訂制”标志的開光或盾形紋飾,比如在扇面的開光上刻有專屬的花押、字母等,顯示這些扇子為專人或公司訂制,顯得更加珍貴和高檔。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有一把蔔瑞斯象牙折扇,制作于清乾隆晚期(約1785-1796年),扇子中央有一小開光,在垂直象牙絲地上镂空雕刻“Catherine”,表明這把工藝精湛的蔔瑞斯扇是專為Catherine(凱瑟琳)訂制的。這樣的私人訂制還有幾款,都是用在蔔瑞斯象牙扇和玳瑁扇上,有的是為個人訂制,如Catherine(凱瑟琳)和Julia(茱莉娅);有的是為公司訂制,如縮寫為MBH的公司标記、用黑色SC作為公司花押标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