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毛澤東:讓兒女們回到人民中去

毛澤東:讓兒女們回到人民中去

時間:2024-10-22 11:19:26

春日,韶山。偉人的光芒無處不在,穿透整座山谷的濃翠、繁花與芬芳,浸入川流不息的瞻仰者心靈深處。

一代偉人毛澤東波瀾壯闊的生命長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間徐徐展開。最令我感懷的,是他要求兒女們做一名普通人、回到人民之中去的人民情懷。

人民回報給他的,是綿長無盡的緬懷、高山仰止般的崇敬。

毛澤東和他的老師毛禹居攜手而行1、對兒女的要求:“夾着尾巴做人”

4月17日,敞亮開闊的韶山毛澤東紀念廣場上,矗立着再現毛澤東出席開國大典風采的高大銅像。偉人身後,青松挺立,翠峰連綿,将人們的記憶拉回到1949年這個有着特殊意義的年份。

1949年3月25日,56歲的毛澤東懷着“進京趕考”的心情進入北平城,随後,他的家庭,也成為萬衆矚目的新中國“第一家庭”。大權在握的毛澤東怎樣當“一家之長”?他書寫了一份經得起曆史和人民檢驗的答卷!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嚴肅地指出,黨的高級幹部子弟的教育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他批評有些高級幹部的子女是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漢獻帝”,嬌生慣養,吃不得苦,如果他們不能人格獨立、生活獨立,就會逐漸走向官僚化和貴族化,損害黨的事業。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們“做一個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挂在你們的嘴邊上去唬人”,處處、事事、時時都要“夾着尾巴做人”。

做毛澤東的兒女不僅沒有一丁點特權,更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吃苦在前,犧牲在前。這是“第一家庭”立起的“第一軍規”。他的長子毛岸英,就以年輕的生命踐行了這條軍規。

如今的韶山,毛澤東故居之外,毛澤東遺物館是另一個人流不息的所在。2008年12月25日,韶山毛澤東遺物館建成開館,展出的1008件毛澤東生前遺物,成為了解毛澤東修身齊家的最好教材,在無數人心頭引發強烈的震撼。

走進《風範長存——毛澤東遺物展》的“親情如歌友誼似海”主題展覽區,一組毛澤東和兒女們在一起散步、遊泳的黑白照引人注目。來自江蘇的吳先生和老伴在這裡久久駐足:“毛澤東貴為國家主席,他自己的孩子後來享了什麼福呢?岸英為國犧牲了,岸青身體不好,兩個女兒都是跟我們一樣的平頭老百姓。我今年80歲了,年紀越大,越覺得主席能做到這一點真不容易。”

“沒享什麼福”的毛澤東兒女們,珍藏的是父親留給他們的精神财富。

多年以後,毛澤東女兒李敏出書回憶父親曾一再提到:“幹部子弟是一大災難。”這句話曾令她感到困惑,幹部子弟不就是生活條件好一點嗎?怎麼就成了“災難”呢?

1963年7月,一輛平闆車拉着一家三口的全部家當,來到兵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李敏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生活。她的第一課是學會生爐子做飯。一開始,木柴和煤擱不好,一屋是煙,熏得滿眼淚水,做飯也不知多少米該放多少水,做出來不是夾生飯就是糊糊的粥飯。

正是在真正走向民間、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家常生活中,李敏終于慢慢領悟到父親這句話的道理所在:“爸爸是怕我們長期生活在這種優越的環境中,會借着父母的地位而飄飄然地忘乎所以;會借着父母的權勢而目中無人地自以為了不起;會借着父母的榮譽,什麼都不懂卻哇啦哇啦地亂發議論。這樣的人,小而言之,害了自己;大而言之,害國害民。”

1976年10月,毛澤東的另一位女兒李讷帶着年幼的兒子搬到北京西郊一條小胡同居住,母子倆每天隻買一毛錢的肉吃,一人一條被子,半鋪半蓋。最缺錢的時候,她把心愛的書籍賣給了舊書店。冬天,她頂着寒風和市民們一起排隊,買定量供應的大白菜,用木闆三輪車拉回家。回首以往父親對自己的教育,她對父親感激不盡:“假如不是那樣嚴格,後來我一個人帶着孩子過,恐怕很難過得來。他那是真正的父愛。”韶山毛澤東故居2、拒絕為親友封官許願:“人們會說話的”

“許多人介紹工作,不能辦,人們會說話的。”一張淺藍色的名單陳列在韶山毛澤東遺物展展櫃裡,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名單上毛澤東的這一行批示,依然清晰。

1950年,過去曾多次幫助毛澤東的表兄文運昌來到北京,給負責接待的田家英開了一個15人的名單,都是毛澤東的文家親戚,要求安排工作或保送入學。毛澤東在名單上如此批示,并數次拒絕他提出的解決自己工作的請求,以至于文運昌責怪他“忘恩負義”。

這短短一行字,盡顯一位人民領袖對人民話語權、評判權的敬畏與尊重。

其實,毛澤東是一個特别念舊情、念親情、念友情的人,但他堅守親友交往三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

毛澤東最牽挂家境貧苦的堂弟毛澤連,但從未運用手中的權力為其解決任何個人問題,還囑咐他“要帶個好頭”,連續10年用自己的稿費接濟他。晚年患病躺在床上的毛澤東仍惦記着他,吩咐李敏、李讷:“我快不行了,有件事情隻好請你們去做,家鄉還有兩個叔叔,連飯都吃不飽,你們要經常回去看看。”毛澤連記着堂哥的教誨,當了一輩子農民,是鄉親們尊敬的“九阿公”。

楊開智是毛澤東愛妻楊開慧的胞兄,長沙和平解放不久就給毛澤東寫信,想到北京謀職。毛澤東回信說:“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楊開智又托表弟向三立給毛岸英寫信,想在長沙“謀一廳長職位”。深刻理解領會父親初心的毛岸英回了一封長信,其中寫道:

“新的時代,這種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極端落後了,而尤以通過我父親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國之所以不同于舊中國,共産黨之所以不同于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皇親貴戚仗勢發财,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來自江西萍鄉銀河鎮中學的鐘怡青和同學們在毛澤東遺物館聽完講解時,在筆記本上重重地寫下了這句話。

韶山毛澤東銅像3、用心和孩子交流:“尾巴翹不成了,痛苦來了……這就好了”

4月18日,記者在楊開慧烈士陵園的毛岸英衣冠冢前,默念劉思齊為毛澤東手書詩賦寫下的注解,直覺心弦激蕩:“主席晚年常常誦讀《枯樹賦》,尤愛其中‘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怆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直至彌留之際。念天地之悠悠,得大愛而長存。”韶山毛澤東遺物展結束語則寫道:“馬克思說:‘曆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标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常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毫無疑問,毛澤東就是這樣的人。”

韶山管理局宣傳處處長譚邏松對記者說:“毛主席常以家書的形式用心去和孩子們交流。他的愛不裝不做,很直白,讓孩子們能充分感受。”李讷在北京大學念書時曾寫信給毛澤東傾吐心中的苦悶,毛澤東接連寫信給李讷說:“接了你的信。喜慰無極。你痛苦、憂傷,是極好事,從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憂傷,表示你認真想事,争上遊、鼓幹勁,一定可以轉到翹尾巴、自以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動權就到了你的手裡了。沒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這就好了,這是大學比中學的好處。中學也有兩種人,有社會經驗的孩子;有嬌生慣養的所謂幹部子弟,你就吃了這個虧。現在好了,幹部子弟(翹尾巴的)吃不開了,尾巴翹不成了,痛苦來了,改變态度也就來了,這就好了。讀了秋水篇,好,你不會再做河伯了,為你祝賀!”

毛澤東遺物館開館後,每年要迎來400多萬人次中小學生,譚邏松常思考今天應該怎樣教育孩子?他深入研究毛澤東的家風家教,并挑選了8封有代表意義的書信作為文創産品,希望能給家長們提供有益的啟示。譚邏松認為,毛主席讓兒女們回到了人民之中,做一名普通的老百姓。這恰恰是這位偉人家教的最大成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