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血戰鋼鋸嶺》:戰争是信仰是否堅定的最好檢驗場

《血戰鋼鋸嶺》:戰争是信仰是否堅定的最好檢驗場

時間:2024-10-22 06:33:53

導演:梅爾·吉布森

編劇:安德魯·奈特/羅伯特·申坎

主演: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雨果·維文/盧克·布雷西

類型:劇情/動作/傳記/曆史/戰争

如果說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因為對美國英雄主義有所冒犯而導緻評價不高,那麼《血戰鋼鋸嶺》則會以一次純粹的、熱血的、如假包換的美式愛國主義,來讓美國觀衆精神為之一爽。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血戰鋼鋸嶺》絕對不是簡單粗暴的戰争電影,拍一部《敢死隊》式的電影,也不是梅爾·吉布森的本意,對于信仰的堅持與表達,才是《血戰鋼鋸嶺》的核心。

看過《耶稣受難記》的觀衆,也許還會記得梅爾·吉布森在那部電影中為觀衆帶來的戰栗。梅爾·吉布森把拍《耶稣受難記》時的理念帶進了《血戰鋼鋸嶺》當中,隻是在表達信仰時,梅爾·吉布森不再那麼激烈,他用一個柔和的、近乎阿甘式的形象——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小鎮青年戴斯蒙德·道斯,肩負起傳遞上帝力量的責任,并成功地讓觀衆相信了他所叙述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之所以具備改編價值,是因為人物原型擁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他想沖上戰場為國效力但卻因為信仰上帝不願意拿起槍作戰。當鏡頭轉向血腥的占領鋼鋸嶺的現場,當一個個剛建立起感情的戰友紛紛倒于血泊中,當每個人在日軍壓迫式的掃射下瘋狂地尋找武器時,戴斯蒙德依然不肯拿起武器複仇,他的軍醫身份,要求他把救人當作第一使命。

當他在戰場上營救出75名戰友後,人們宛若看到奇迹發生、基督降臨,一個普通的士兵身上,有了神性的光輝。這極大地激勵了戰友們第二次沖鋒,美國士兵們列隊等待戴斯蒙德的到來,因為他們覺得,當戴斯蒙德站在他們身邊,就等于上帝站在了他們這一邊,戰争的正義性,勝利的幾率,存活下來的可能性,都變得清晰可見。

在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之前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與日軍的交手并沒有形成碾軋之勢,相反,日軍殘忍且兇猛的作戰方式,讓即便擁有炮火優勢的美軍也感到頭疼。美國軍人需要解決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為誰而戰、戰争的意義、殺戮與和平的關系等等,《血戰鋼鋸嶺》為多年前的那場戰争提供了答案,戰争的意義不僅在于保護家人與家園,也在于重新發現人性,實現人性救贖,而這部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戴斯蒙德,一個貌似逃避戰争的人,很好地化解了戰争造成的心理困境,他告訴觀衆,解決戰争的終極辦法不是恨,而是愛——所以當觀衆為他神經病似的在救戰友的同時也救了幾個日本兵而哄笑的時候,那恰是他最可愛的地方。

《血戰鋼鋸嶺》是比較少見的兩段式結構,前半段重點渲染戴斯蒙德的小鎮生活與愛情,以及他獨特的信仰與周邊人群産生的沖突,後半段則大刀闊斧地表現戰争的血腥,梅爾·吉布森拒絕特效,炸掉了一個農場實地再現了鋼鋸嶺的地貌,真實拍攝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感與沖擊力。

無情的戰争是信仰是否堅定的最好檢驗場。像《血戰鋼鋸嶺》這麼一部慘烈的戰争片,因為信仰元素的參與,變得不但好看,而且擁有了深度,安德魯·加菲爾德塑造的這位戰時美國軍醫的形象,也會因此進入好萊塢英雄譜,成為栩栩如生、且永遠鮮活的一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