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斜杠青年”的“斜杠人生”

“斜杠青年”的“斜杠人生”

時間:2024-10-22 12:01:23

□本刊立場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茜·埃爾伯赫在其撰寫的書籍《一個人/多種職業:工作/生活雙赢新模型》中描述了這樣一種工作/生活的狀态:一個人不再滿足于固定的工作崗位,完成重複的工作任務,而是嘗試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或者深挖興趣愛好,同時從事其他工作,嘗試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聽起來有點“小酷”的工作選擇,正是“斜杠青年”的核心思想:多重,多樣。“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一種人生,多重體驗”,正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選擇在自己的職業頭銜下,劃上一道一道小小的“斜杠”。

“斜杠青年”的一天

“斜杠青年”青桃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她的第一份職業是房地産銷售,每天一大早,她會準時來到公司,拿到最新的銷售計劃和任務,然後拓展客戶、帶着意向客戶去銷售體驗中心參觀樓盤,為客戶辦理貸款、過戶等一系列手續,或者提供專業的置業建議。

“地産銷售是我的第一職業,我的第二職業是主題攝影策劃師。”青桃解釋說,2016年,她和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夥開了一間小的工作室,主打個性化定制攝影,工作室加她在内,一共有三個人,朋友A負責客戶開拓和後續服務,朋友B負責拍攝照片,青桃則負責“想點子”和品牌宣傳:“個性化攝影都是有情緒有主題的,比如有的客戶會說,我想拍一組複古大片兒,我就要去策劃,是哪種類型的複古?是中式還是西式的複古?需要配合哪些情緒?有的時候,我還會為挑剔的顧客提前撰寫拍攝腳本,就像拍小電影一樣精緻。”

一組照片拍攝完,青桃還負責挑選好的照片和合适的切入點,精心撰寫一篇“圖文并茂”的文章,發布在由自己負責運營維護的攝影公衆号上:“每天的生活其實挺忙碌的,經常覺得自己需要兩個腦子,一個腦子負責和數據、銀行、主管部門打交道,一個腦子負責跳脫到浪漫的風花雪月、光影世界裡。”

雖然很累,但因為是興趣所在,所以青桃樂在其中。對了,青桃的這個攝影工作室中,朋友A和朋友B也是“斜杠青年”,負責客戶拓展和後續服務的朋友A,第一職業是幼兒園老師,負責拍片和選場地的朋友B,則是一名程序員。

嘉魚的“斜杠人生”是在國外開啟的。“slash這個概念本來就源自國外,我在巴黎念研究生的時候,發覺大部分身邊認識的朋友都有着不止一份工作。”嘉魚回憶說,她的一個好朋友比利周一到周五是藝術史的助教,到了周末,就“搖身一變”成為導遊或者某個博物館的解說員。“比利十分享受跟不同人打交道的過程,他說和不同的遊客、觀衆近距離接觸,有利于觀察生活百态,從不同人對同一件藝術品的理解中,他也經常能受到啟發。”

在比利的影響下,嘉魚一面讀書,一面嘗試做短視頻直播,有一陣子,她還給一個劇團當東方文學顧問:“雖然掙不了多少錢,但工作很有意思,記得跟着劇團去法國各地巡回演出的時候,那樣的生活經曆讓人畢生難忘。”現在,嘉魚已經學成歸國,她在一家奢侈品公司的中華大區做公關,晚上回到家,也會開啟自己的“第二職業”:一家在線語言學習網站的法語老師。嘉魚說,自己并不是想靠第二職業掙多少錢,主要是想發揮所長,多做一些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和前兩名青年的主動選擇相比,劉志的“斜杠身份”則來得有些“被動”:他最初在一家咨詢公司工作,最擅長和喜歡的事情是做PPT,最癡迷的時候,他一個月做了2000多頁PPT,不到一年時間,劉志就成為了整個公司認可的“PPT大神”。劉志閑暇時喜歡玩“知乎”“分答”等專業性較強的知識交流平台,時不時分享一些自己做PPT的心得,有時候看到網友提出的和PPT相關的問題,他也會認真回答,時間久了,劉志積攢了一批固定的“粉絲”。後來有朋友建議:“你為什麼不專門開一個欄目講PPT呢?這樣零散寫作,傳播效果不好。”劉志聽取了朋友的建議,開了一個專門寫PPT的公衆号,他多了一重“職業身份”:自媒體人。

“我喜歡斜杠青年的身份,因為在每次處理事情和談判的過程中,我們都在自我提升。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來彌補自身的不足,畢竟身兼數職意味着可以接觸到更多領域的佼佼者,有利于自身的成長,成長速度越快,能力也就越強,對自己經營的項目會更有幫助,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劉志說,“斜杠”的身份讓他提升了執行力,他的精力也比從前更為旺盛了,“我随時随地都可以進入工作節奏,因為見縫插針和随機應變是‘斜杠青年’的必備技能”。

為什麼“斜杠青年”越來越多了

在對國内18—25歲人群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有82.6%的年輕人想成為“斜杠青年”,一則來自中智咨詢調研中心的調查也顯示,49%的企業表示公司内部存在跨崗位工作的員工,16%的的企業明确表示知道公司内有在外兼職的員工。

為什麼青年一代熱衷于當“斜杠青年”?我們認為,有如下原因——

飛速發展的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每個人都要盡可能快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被社會淘汰,“斜杠青年”符合新時期的工作需求。

傳統工業時代,社會分工細緻,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能是一道生産流水線上的某個環節,隻要專注于做好這個部分,就是一名合格的員工。當下,随着互聯網的普及,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思維轉變了一代人的觀念,每天都有新的事物湧現,有新的知識要學習,僅僅停留在“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工作”上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傳媒行業,從前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分工不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至少需要派出兩名記者;現在更提倡“全媒體記者”,一個人,一部手機,就要從現場發回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不同的新聞生産要素,同時操作網頁、公衆号、APP等多個客戶端。工作大環境的變化對每個人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斷的自我拓展中,“斜杠”變成了一種必要的工作能力。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政策鼓勵讓“斜杠青年”有了更大的舞台,随着服務行業的興起,一系列追求個性、多元化的新興行業給“斜杠青年”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時代已經到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确提出,我國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國家政策的鼓勵,讓“創新者”們有了更大的舞台。每一個“斜杠青年”都是發揮、利用自身優勢實現價值的創新型人才,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想法更加多元,也更能滿足個性化産業的需求。

《斜杠青年》的作者Susan認為,服務業與工業最大的區别是“服務業不涉及生産,其交換的大多為個人技能、知識和時間,不存在需要精細生産的某種商品,沒有很長的産業鍊,也不需要大規模合作,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甚至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

觀察可以發現,“斜杠青年”最為活躍的領域恰恰是在線教育、旅遊、健康、新媒體等一系列新興産業,新興産業需要個性化的服務,新穎的傳播和表達方式,也需要跨界思維的人才,而這些恰恰是“斜杠青年”所擅長的。

你的第一職業可以是工地上的工人,如果你能把你的日常“搬磚工作”以有趣驚險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你就能成為網紅健身達人“搬磚小偉”,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粉絲守在手機APP上,觀看你的“精彩表演”。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學習知識技能變得更為容易,也讓“點”對“點”的傳播方式變得更為快捷,隻要你擁有多項技能,就能找到對應的多項職業。

從未有哪個時代面臨着我們當下社會的海量信息,可以說,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互聯網上找不到。在古代,想學習一門技能,可能要跋山涉水,找到掌握這門技能的專業“師傅”,才可能成為他們的弟子,掌握一門專業技能。互聯網沒有普及時,我們也要找到專業的技術學校和某位老師,才能系統學好一門技能。到了互聯網時代,想學做菜,我可以訂閱相關專欄,找到專門的做菜短視頻,購買系統學習做菜的知識付費産品,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找到米其林廚師,直接發信息向他們請教經驗。

這個時代,再沒有任何客觀上的原因可以阻擋你學習的腳步,隻要自己足夠堅定,有明确的目标,沒有學習不到的知識。

同樣,互聯網普及之前,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個“點”,即使你擁有一項技能,也必須要找到合适的渠道才能展示自己的技能,在被認可後,才有可能通過這樣一條“線”把技能展現到更多人眼前。

在互聯網時代,你依然隻是社會上的一個“點”,但要想展現某種專長,獲得“技能變現”,不再需要尋找渠道這條“線”,隻要在互聯網上找到合适的平台,盡可能放大自己的聲音,自然能夠吸引其他的“點”與你交流、互動,獲得認可。傳播方式的變化,讓每一個“斜杠青年”都不會被埋沒,隻要你擁有的技能足夠專業、特别,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發熱發光的領域。

怎樣開啟你的“斜杠人生”

可以說,互聯網時代,“斜杠”代表着一種開放、多元、共享的人生态度,一個人的生命長度有限,“斜杠”可以盡可能地拓展人們的生活寬度,讓你嘗試不一樣的人生。試想一下,你的頂頭上司,平時不苟言笑、超級嚴厲的小姐姐,到了晚上下班後,“搖身一變”成了軟萌的遊戲主播;你的大學同學,那個其貌不揚、在銀行有一份穩定工作的男生,原來還是起點小說網的當紅作家;你的鄰居,那個經常出去旅行、不在家的姑娘,原來身兼婚禮策劃師、旅遊線路規劃師等多重身份……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較有趣?說了這麼多,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會想: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斜杠青年”,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角色呢?

興趣是開啟“斜杠人生”的内在驅動力。

觀察一下你身邊的“斜杠青年”,他們的多重職業中,必然有一項是自身感興趣、能夠從中獲得樂趣的。《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石悅,從5歲就開始閱讀《中華上下五千年》,11歲時就捧着《二十四史》啃艱深的文言文原著。2000年,石悅大學畢業,成為廣東省順德海關的一名國家公務員。工作幾年後,這個年輕人決定把自己多年來的讀史心得以一種輕松好玩的方式寫出來,分享給更多人。他以“當年明月”為筆名,在天涯論壇、新浪博客發表自己讀明史的心得和感悟,因為極高的點擊率被出版社看中,一系列暢銷曆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橫空出世。

如今,石悅已經成為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明朝那些事兒》為他帶來了高達4100萬元的版稅,如果僅僅是為了掙錢或者出名,他已經超額完成了目标。但石悅依然沒有停下自己的筆,因為對他而言,讀史、寫史、聊史是最大的興趣愛好,他從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遠不是可以用金錢、名利去衡量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指引你在一個領域内不斷深入學習,鼓勵你在遇到困難時咬牙堅持不放棄,在小有所成時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要成為“斜杠青年”,首先必須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然後沿着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

改變思維定式,走出舒适圈。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做着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天過着兩點一線的生活。他們也許有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但一想到要打破現有的生活狀況,走出穩定、舒适的小圈子,剛剛打算邁出去的那隻腳,又縮了回來。在他們的思維定式裡,做好一份工作,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家庭幸福,就是完滿的人生了。這當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這種“不愛折騰”的想法,會讓你錯過很多人生出彩的可能。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如果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換一個思維規劃人生,你的人生,會不會因此不同?也許你會害怕——

“我雖然會畫插畫,但萬一雜志社看不上我的作品怎麼辦?”

“大家都說我烘焙的小點心很好吃,但一想到要在微信裡推銷自己的産品,我就覺得有點沒面子……”

“我從小就是個孩子王,如今當了媽媽,也很有育兒心得,但覺得本職工作已經很累了,如果要運營一個公衆号,還要重新學習操作新媒體,會不會很難?”

這樣那樣的顧慮,大多來自邁出舒适圈、對未知生活的恐懼。如果你閉上眼睛,大膽嘗試第一步,會發覺很多“天大的問題”,根本都是一些“不成問題的問題”,勇敢擁抱新事物,加油去奔跑吧,你會發現“辦法總比問題多一個”,更好的自己就在轉角處微笑着招手。

專注做好一個領域,再去突破行業壁壘。

可能有人會擔心,“斜杠青年”看上去很美,但橫跨多個行業,會不會顯得“專而不精”,對每種職業都是“半瓶子水”式的淺嘗辄止?

的确,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每個領域都是從零開始再變成專家,顯得有點不現實。成熟的“斜杠青年”們往往會選擇從自己基礎較好、擅長的領域開始,深挖自身潛力,然後利用這一個能力,去叩開不同領域的大門。比如,你的聲音很好聽,可以做電台DJ/廣播劇演員/影視配音等這一類和聲音相關的專業。

同時,大道至簡,如果你掌握了正确學習的方法,提升了處理工作的能力,培養了好的習慣和品質,你會發現,優秀的人才無論跨界進入哪一個行業都是同樣優秀。雲南玉溪紅塔集團原董事長褚時健,曾是中國著名的“煙草大王”,二次創業的他選擇了一個看似和煙草“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有機農業。結果不出幾年時間,他又把“褚橙”做成了品牌。表面上看褚時健是跨界從事了多個領域的工作,實際上他一直在專注做一件事情:怎樣用最優秀的産品去打動消費者,用基礎的原理去改變一個行業。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斜杠青年”,不要急急忙忙去想着嘗試更多領域、橫跨更多專業,首先要做的是夯實自己的基本功,專注做好自身擅長的領域,當你的能力到了,自然有更多的大門主動敞開。

這是“斜杠青年”們最好的時代。我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學習環境、展示平台,隻要敢想、敢做、敢拼,就能成就一片自己的天地。試着在你的職業生涯中加一個小小的“斜杠”吧,它會開闊你的眼界,提升你的能力,豐富你的價值,讓你的人生,充滿更多選擇和可能!

這個時代,再沒有任何客觀上的原因可以阻擋你學習的腳步,隻要自己足夠堅定,有明确的目标,沒有學習不到的知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