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林超倫:口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林超倫:口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時間:2024-10-21 10:05:38

聚光燈下,林超倫總是陪伴在領導人身旁。從梅傑、布萊爾,到布朗、卡梅倫,再到現在的特雷莎·梅,林超倫總是随他們出現在英中外交的第一線、最高層,見證最真實的曆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傳遞信息的他也在中英關系的發展中發揮了作用。

林超倫是英國外交部首席中文譯員,為包括女王、5任首相、議長在内的諸多英國政商要人做過口譯。他因此被人稱為“禦用翻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私人秘書、英中貿易協會前主席查爾斯·鮑威爾勳爵曾評價林超倫是英國中英文口譯第一人,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翻譯之一。

現在,林超倫在英國倫敦的翻譯公司擁有歐洲最大的全職英漢口譯團隊,聘請他擔任官方譯員的還有愛爾蘭、挪威、瑞典等國。目前,林超倫在英國薩瑞大學擔綱英漢口譯碩士項目,并在國内一家翻譯培訓班任教。

講好“中國故事”和“英國故事”

記者:作為“第一線”和“最高層”的親曆者、參與者,您對過去20年中英關系的發展有何看法?

林超倫:我從1995年開始為英國政府高層進行中文口譯。當時的中英關系和現在沒法比,高層互訪不多,需要我提供翻譯的頻次也比現在少得多。從1997年布萊爾上台,到199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訪英、1999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英國),再到現在的中英關系發展進入“黃金時代”,真是翻天覆地。

從新聞報道也能看出中英關系的迅速發展。幾年前陪同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去成都,BBC甚至單獨對他去火鍋店進行了報道,這是一個裡程碑。此前,英國媒體哪裡會單獨報道英國領導人去中國活動中人文特色那麼濃厚的活動?這說明随着中英關系的發展,英國媒體的涉華報道内容上也豐富起來。

記者:您對中英關系步入“黃金時代”這個提法怎麼看?

林超倫:雖然在中英關系的實際發展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但我認為,兩國在最高層次上對雙邊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有這樣的願景,這是好事。

我的翻譯公司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催化劑、晴雨表。現在,中英關系越好、交往越密切,我們的業務量就越大。以前,中國代表團、企業來英國搞活動,是英方請來的“客人”,來找我們做翻譯的是英方;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代表團、企業已經“反客為主”,在英國舉辦各種活動,也成了我們越來越重要的客源。

記者:中英交往難免存在一些不理解,甚至是誤解,雙方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話對方聽不懂。您作為中英間的信息傳遞者,對此怎麼看?

林超倫:我認為,在任何兩國的關系發展中,都不存在能完完全全理解對方的情況。讓英國人按中國人看中國的方式去看中國,是不可能的,反之亦然。總體來說,兩國能一起做成事情,都是求同存異的結果。中英交往中要思考如何對對方講好“中國故事”和“英國故事”。這方面,中國領導人很重視,中國學得也很快。

英女王說話的藝術

記者:您曾為英女王及5任英國首相翻譯,您對他們的印象如何?

林超倫:英女王講話不僅語言标準,而且内容也标準。她話不是很多,但對所有人的禮儀都很到位。因為身份所限,女王不能在公開場合發表政治觀點。我很佩服她的一點是能做到該說話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而且沒有一句話你能挑剔。這是一門藝術。

我記得第一次給女王做翻譯,是在中國領導人訪英時女王為其舉辦國宴。席間,70多歲的女王始終挺直腰杆,到後來我都堅持不下去了,她卻還保持着一個姿勢,和客人話語不停。我意識到,女王風光的背後是國家交給她的任務,不僅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

從梅傑到特雷莎·梅這幾位英國首相的說話風格,從我翻譯的角度來看,有個共性,那就是語速都很快。要做全筆記,是一件挺吃力的事。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說重要的事情前,很可能會說些輕松的東西,突然話鋒一轉;有刺的話和輕松的話交織在一起,所以翻譯的時候我都是提心吊膽。如果遇到實在不懂的,就隻好再問說話者了。

林超倫(後排左一)

林超倫(後排左一)記者:您在給國家領導人翻譯的過程中有什麼特别難忘的經曆嗎?

林超倫:口譯越譯越覺得很難做好。譯後每一次回顧,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我記得有一次,我陪同愛爾蘭總理在中國參觀,聽到“虛懷若谷”一詞,不知如何譯,急切之下說出“Modestyasvastasvalley”,總統聽了點點頭。晚上回到房間我趕緊上網核查,确認是胸懷如同山谷,指非常謙遜的意思,才算放心。用的都是我自己的辦法:中譯英需譯所指而非所言,完成任務後回顧學習也是提高口譯水平的關鍵步驟之一。

另外,就是幽默的傳遞。英國人很喜歡在講話中用幽默開頭,這裡面就很有講究。你翻得越準确,可能聽衆就越笑不出來,因為幽默中的文化負載很重的,聽衆笑不出來會覺得自己失職。但是高層口譯時,譯員又不能去說主賓沒有說的話。

機器将很快取代人工翻譯

記者:給國家領導人做口譯的時候,有什麼技巧嗎?

林超倫:我覺得翻譯如果能通過音量、語氣、目光、動作等方式,不僅如實傳遞語言信息,而且傳遞講話人的情感與震撼力,這樣效果會更好。這麼多年,我很注重這一條,效果很明顯。領導人會從你翻譯出來的話中讀出情感,話是會忘的,情感是不會忘的。

記者:您目前正在從事機器翻譯的研發。機器翻譯替代人類翻譯,還需要多久?

林超倫:未來的大趨勢一定是機器翻譯,機器開始逐漸取代人工是近在咫尺。目前,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機器翻譯的研發中。和現在主流的依靠“海量語料”作為基礎、按照概率計算來産生譯文的方法不同,我正在做的是找到語言本身内在規律,把這些規律寫成電腦程序,這樣出來的翻譯軟件,準确度更高。至于機器翻譯多久後就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譯?

翻譯有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現在中層以下水平的翻譯完全可能在一兩年之内開始逐漸被取代;甚至看上去需要一些創意的翻譯,也可能在三至五年内被機器攻破。在高層口譯這塊,你可以注意到,中國領導人在會談中已經開始使用同聲傳譯,這在我看來是理念上的重大突破。用同傳替代交傳,下一步就會是用機器提供同傳服務,

機器翻譯暫時還做不到的是感情交流和表達,不過已經有的機器人已經能夠做到表情配合。我想,如果你知道對面是個機器人在為你翻譯的時候,你的心理上畢竟會有些不同。這可能是人類譯員今後的最大價值我不是機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