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桂花陶香400年

桂花陶香400年

時間:2024-10-21 06:02:03

2000多年前,桂花鎮因桂花樹高大、茂密、花香四溢而得名;2000多年後,桂花鎮因其獨有的桂陶而廣為人知。如今,桂花鎮大大小小的制陶廠近百家,制陶業成了桂花鎮的經濟支柱;而制陶,也成了這裡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陶的發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類文明的開始。事實上,“泥與火”結晶的陶,不僅是人類用火藝術的第一次升華,也是人類智慧對礦物的首次利用。在過去遙遠的年代,一個盛水的瓦罐就是遠古人類的生命之源;而千百年來,即便是那些普通的瓦、酒壇等,也一直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然而,伴随着我們生活的改變,古老的制陶技藝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有着“西蜀陶藝之鄉”美譽的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秉承傳統的制陶技藝可以讓人領略到這碩果僅存的土陶文化神韻。

老蘭家的龍窯

在一個秋天飄零着細雨的清晨,桂花鎮龍窯陶瓷廠裡,那座氣勢非凡的龍窯窯洞前忙碌如往日:在溫暖而明亮的燈光照射下,那些散發着窯火餘溫的土陶制品正被窯工一件件小心地搬移出窯,小件的罐、盆用手提或用背篼背,而大件的缸、壇則是幾人合擡。44歲的老闆蘭章樹站在一旁,滿意地望着眼前的一切。當窯工擡着一件比人高的大瓦壇從他身邊經過的時候,他輕輕用手拍了一下,瓦壇發出一陣類似金屬感覺的“嗡嗡”聲:“還是龍窯好啊,小東西能燒,大東西也能燒。”

老蘭家有兩座龍窯,沿着一座小山坡并肩而建,龍窯之間屋頂相接,僅以中間的一條坡道劃分左右。每座窯均長20餘米,寬10餘米,沿坡道拾級而上,18孔倉洞分立左右,陡然一見,實在是氣勢恢宏。

随意走進一孔正在出窯的倉道,一股熱浪迎面撲來。在堆滿剛燒制好的陶器的倉道中,兩三個大漢正揮汗如雨地将那些層疊擺放、十分沉重的瓦壇小心地傳遞出窯。老蘭說,搬運缸壇也算是龍窯制陶的一門絕活,沒有一身過硬的氣力、敏捷的身手和老到的經驗是不行的:“首先是裝窯,大件的放哪裡,小件的放哪裡,如何重疊,全憑出窯師傅的經驗,否則窯是燒不好的;還有出窯也很關鍵,弄得不好,不僅傷及身體,也會損壞陶器。”

其實,看似質樸凝重、古風古韻的蘭家龍窯,距今也不過20多年曆史。1987年,10多歲就開始學習土陶制作技藝的蘭章樹在改革浪潮的引領下,萌生了辦廠的念頭。“那時桂花鎮沒有一家是開龍窯的。而龍窯采取的是土法的泥釉,與當地平窯使用鉛釉不同。為不與同行競争,一開始我就想辦個龍窯廠。”幾經選址,蘭章樹看中了這片被磚廠廢棄、遍布瓦礫的小山坡。而就在順着山坡修築龍窯時,蘭章樹不僅發現了一條被火灼燒過的黏土地帶,還挖出了一些陶罐,“經專家鑒定,這些都是400年前的古土陶罐,可見,古人也曾在此建過龍窯”。這讓蘭章樹頗受鼓舞:“或許是先人的神靈指示我重建這座龍窯吧!”為此,即便在20年後的今天,蘭章樹仍然延續着這種古老的龍窯燒制方式。

土裡生長出來的手藝

深秋的細雨飄在那些剛出窯的土陶制品上,紅潤細膩的土陶顯得愈加光亮。它們從泥土變成眼前的模樣究竟要通過怎樣的手藝創造,又要經曆哪些繁複的工序過程呢?強烈的探究欲讓我幾天來一直在這座占地10畝的陶瓷廠裡往返尋覓,訪古問今。

宛如龐然大物的龍窯前是幾間高而闊的工棚,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或缸或壇、或盆或罐的泥坯制品,高的比人高,小的則可賞玩于指間。每個工棚一隅,都有一兩位師傅正全神貫注地在制作泥坯。現年71歲的毛大才大爺幹制陶這行已近60年了,當鏡頭對準他時,他正在木闆上反複地揉捏着一團黃泥,之後,他取出其中一小團放在快速轉動的圓盤機器上,将大拇指插進泥團中,通過手指間的靈巧變換,不到一分鐘,一個泥碗就這樣神奇地成形了。毛大爺說這是制陶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環,叫“做坯”。不料就在我啧啧稱贊毛大爺“好手藝”時,他說,他年輕時做的大缸高2米,直徑1.5米:“那才考手藝,一個缸子需要分成幾個泥坯接成,沒有三四天工夫是做不出來的。光做好的泥坯子就有400來斤重,要4個人擡着裝窯。”

之後,毛大爺又謙虛地補充道:“這叫什麼手藝,最多算個手熟。主要是因為桂花鎮的土好、顔色黃得純正、黏性大、沒有沙礫,所以這一方的不少人家自古都以制陶養家。大家都會這個,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手藝了。”據《彭縣志》記載,早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桂花鎮就建立了第一座地方官窯,土陶生産在那時已具有一定規模;到清宣統二年(1910年),此地制陶規模發展到3座大窯、50餘座小窯、窯戶40餘家;後來繼續發展,至民國37年(1948年),這裡有7座大窯、50餘座小窯、窯戶100餘家;直到今天,這裡還有大小制陶廠96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桂花鎮也因此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西蜀陶藝之鄉”,土陶傳統制作工藝亦于2008年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良好的土質條件、悠久的制陶曆史、傳統的手工技藝,使桂花土陶自古以來聲名遠播。據老蘭講,這裡燒制的泡菜壇子可保持水質經年不壞,時間越長泡菜越香濃,堪稱泡菜壇中一絕。至今,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不少于5000個。其實,除生活、陳列裝飾用土陶産品外,桂花陶器還多次被舉薦參加全國工藝美展,甚至遠赴德國和美國展出。而最讓桂花鎮制陶人引以為豪的是,幾年前,在北京的一次旅遊産品展覽會上,桂花鎮參展的镂空龍瓶被外國友人贊譽為“中國活龍,東方藝術”。

如今,桂花鎮的土陶産品也從單一的陶器發展為灰陶、彩陶、日用陶、琉璃陶瓷、園林陶等7大系列。隻要來到桂花鎮,随意走進一家土陶廠,總會給人帶來驚喜。在天興陶藝園土陶傳習所,為了桂陶的保護與研發,建立了集土陶研發、土陶陳列、陶藝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園區;在毛超群研究室,常年有一批中青年緻力于土陶的研發,至今已培養出周樂建、夏曉娟等年輕一代陶藝師;而在土陶廠,總會看到巧手的雕花師傅正在土陶上雕龍刻鳳。42歲的吝大姐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雕花、貼花能手,一團白泥在她靈巧的雙手上,幾經搓揉、捏拿、粘貼,或用指甲劃、竹簽刻、刷子刷,僅僅十幾分鐘,一條栩栩如生的祥龍就塑在了陶罐上。吝大姐的丈夫和兒子都是龍窯陶瓷廠的制陶師傅,她說,按照過去的傳統,師傅制陶,師娘雕花,所以,“嫁雞随雞”,她也就學了這門手藝。

神秘的祭窯儀式

閑時,老蘭習慣圍着他的龍窯逛逛,哪道窯倉該修補了,哪片瓦該換換了,他都及時安排人去做,因為這窯維系着他一家人的生活,實在是耽誤不起的大事,所以每年農曆八月十二傳說中“窯神”生日這天,老蘭和窯工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窯儀式,除了向龍窯燒香祭拜之外,還要宰殺一隻大紅公雞圍窯滴血祭祀,以祈求“窯神”保佑“爐爐火候到,窯窯出精品”。而這樣的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正月窯工放年假回來龍窯重新生火時,還要舉行一次。但在老蘭出生的那個年代,他并未親身經曆過傳統的祭窯儀式,這些規矩還是全從老窯工的隻言片語中琢磨出來的:“為的是表明心誠,落得一份心安。”

但這次重新裝窯的龍窯點火儀式,老蘭決定完全依循過去的傳統來做。因為作為年末即将舉行的彭州首屆陶藝節的一項内容,老蘭家的龍窯在那天将舉行一個傳統而完整的祭窯儀式。為此,老蘭還特地向鎮文化站的尹彥嵩老師請教。年逾五旬的尹彥嵩對民俗文化頗有研究,在他的精心準備下,在我到達桂花鎮的第二天上午,有幸一睹了失傳半個多世紀的古老祭窯儀式。

編輯/穆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