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在榮寶齋看木版水印

在榮寶齋看木版水印

時間:2024-10-21 05:15:30

圖/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肖剛在勾描作品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松竹齋,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曆史。1896年,榮寶齋設“帖套作”,正式建立木版水印事業。木版水印技藝是在繼承發揚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開創出來,雕版印刷術印制可考實物出現于隋唐之間。木版水印技藝因用木制版、以水調色等特殊工藝而得名。2006年,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些年來榮寶齋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屢次将木版水印技藝帶到國内外大型展示平台去進行宣傳展示,并多次承接國家外交項目,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更加有利于榮寶齋把木版水印技藝進一步推廣出去。

2016年4月,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在聯合國總部舉辦了專題展覽,并作了現場制作演示,受到高度贊揚;2016年9月,榮寶齋赴敦煌參加首屆絲綢之路文化博覽會,展示木版水印技藝;2016年12月,榮寶齋開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項目;2017年、2018年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參加了兩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通過展覽展示、講座等形式積極傳播木版水印技藝的獨特魅力。

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肖剛。肖剛1978年考入榮寶齋從事木版水印工作,主攻勾描。他潛心研究,專心工作,如今已四十年。

木版水印之基本

榮寶齋的木版水印産品早期多為小型作品,逐漸向巨幅作品過渡,印刷顔色也由單色發展為多色套印。《北京箋譜》《十竹齋箋譜》是早期榮寶齋木版水印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韓熙載夜宴圖》《遊春圖》《簪花仕女圖》《蘭亭修禊圖》《九秋圖》等為榮寶齋木版水印經典之作,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雕刻木版1667塊,套印6000多次,曆時八年制作完成。

木版水印技藝屬純手工制作,概括來說分為勾描、刻版和印刷三個步驟,一幅畫作需要三種工藝按計劃、分步驟通力合作完成。色彩簡單地分為幾套版,細緻複雜的會分為幾十套甚至上千套版。榮寶齋追求與原作一緻的繪畫材料,真實再現了書畫作品的風貌,效果幾乎與原作媲美,屬于“下真迹一等”。印刷的作品精緻嚴謹、細緻入微,尤為重要的是可以還原作品的筆墨精神。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齊白石先生在自己的原作和榮寶齋的木版水印作品面前,也深感到分辨費力。

肖剛所在的勾描分色部門是制作一件木版水印作品開始設計構思的地方,他和徒弟們抓住結構,按照畫家的繪畫次序依次分解,分版勾描。這一步驟是木版水印技藝的基礎,要求繪畫者具有高超的繪畫水平。

“如果其中一筆畫得不好就必須重畫,要講究,不能将就。在勾一張畫的時候,必須把身心擱在裡面。我常和年輕人說,勾一根細又長的線條時,要準确連貫,需要憋住呼吸,一口氣畫下來。”肖剛向記者介紹道。

勾描分色部門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美術院校的畢業生,美術功底好,加上他們對這項工作的熱愛,進步很快。社會上有很多人想來工作,但多數都不适合,能坐得住并靜下心來完全投入是起碼要求。勾描分色并不簡單,其中要義非常深奧,需要大量的學習實踐。肖剛認為,“做木版水印必須敬業。”

肖剛說:“纖細的線條,密集的幹筆,細密的胡須,還有重彩作品都屬于木版水印的難點。但是,技術層面的東西,師父教我,我教徒弟,加以理解和練習,都能達到。但對畫家和其作品的認識,卻需要自身修養的提升。我常對年輕人講,應該多研究曆代名人繪畫及其産生的背景,這樣做出來的作品才更有厚度。好的木版水印作品,更重要的是考驗制作者的藝術眼界和修為。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慢慢積累,逐步曆練。”

木版水印之創新

如今,各行各業都追求創新發展,榮寶齋木版水印的勾描分色部門并不刻意追求工具和材料的創新,而主要追求繪畫技法和思維創新。比如做一幅王雪濤的作品,以前一隻蝴蝶會做成很多版,現在的工作是把作品概括化、精确化,把版相應減少,再結合刻版和印刷工藝,融入更科學合理的技藝,在版上增加色調和層次,印制效果會更好。

在談到分版的步驟時,肖剛認為,要想做出好的作品,需要熟讀作品,了解畫家的筆意。像工筆寫意作品,一般情況,畫家都是先立起骨法,然後再潑墨表現。分版時一定要先把骨法做好,要按照不同的顔色、濃淡來分層,不能先把這片墨做好,那樣順序就颠倒了。比如畫一個淺色石頭和深色竹子,淺色的裡面還有層次,我們就沒有必要再作細分,隻需要在整體的版上做上記錄,刻版時也會留下記錄,然後使用這些記錄印刷。這樣出來的作品會更自然、更準确,還原得會更好。

木版水印之感悟

20世紀80年代,肖剛和兩位師兄随師父郭慕熙在故宮博物院學習,五年的時間裡他們一直臨摹館藏真迹,這些摹本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和榮寶齋資料室。肖剛坦言,五年的臨摹讓他開闊了眼界,受益匪淺。

回到榮寶齋後,有一次,肖剛做一幅齊白石的大寫意和工筆結合的手卷《九秋圖》,原作中網狀的蜻蜓翅膀刻畫得非常細緻。肖剛使用的燕皮紙不是完全的熟宣,容易洇出來,師父郭慕熙就對他說:“你應該明白齊先生的畫是怎麼畫的。齊先生畫草蟲的時候,在生宣上面用了膠礬,就不洇了。”

在榮寶齋,肖剛參與了《韓熙載夜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清明上河圖》《九秋圖》等衆多木版水印作品,他還獨立繪制了範曾的《觀音像》《孔子像》等作品。他辦過個人畫展,出過畫冊,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炎黃藝術館等機構收藏。

肖剛的大徒弟李揚,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肖剛帶李揚做了《聚珍箋譜》,計劃做8本,每本60張作品。他們從曆代的瓷器、玉器、敦煌壁畫等不同門類各挑選出60件經典作品,遵照原件的精神,提煉概括,做成圖稿,再用木版水印的方式印出來。目前已完成6本,出版4本。

肖剛對記者說:“作品完成了,呈現出來的效果很理想,那時候覺得很幸福。過程固然枯燥,但結果是甜的,何必琢磨苦呢?”

師父郭慕熙毫不吝啬地傳授技藝,肖剛受益終身。肖剛認為,木版水印是一項事業,不要把它當成保身的一種藝術技藝,木版水印要保留、要發展、要傳承下去。肖剛說:“我常對徒弟說‘首先得加強認識和理解,自然就會有敬業精神’。徒弟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幾乎做到了‘一生敬一業’。”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創作了衆多經典佳作,如今依然不斷推陳出新。随着技術的進步,甚至可以通過這項技藝還原油畫作品。榮寶齋作為木版水印技藝的代表性單位甚至發源地,通過一位位木版水印人的執着堅守和辛勤付出,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作品,向世人述說着一個個行業高度。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