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朱德之“德”

朱德之“德”

時間:2024-10-21 05:12:29

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朱德的一生可謂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其崇高的人格風範最後濃縮為一個“德”字。

朱德無論在革命戰争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信念堅定、一心為民、廉潔自律,錘煉道德修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因其高尚品德而廣受敬重。

明大德

朱德早年當過滇軍的少将旅長,後來為了理想義無反顧地抛棄高官厚祿投身革命。南昌起義失敗後,許多經不起考驗的官兵相繼離隊,可謂大浪淘沙。朱德則留了下來,與陳毅一起領導了“贛南三整”,保存了這支革命的火種。他在天心圩整頓時說:“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隻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朱德這種共産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念,産生了強大的感染力,使大家深受鼓舞,他也逐漸成為這支部隊的公認領袖。

長征途中,由于張國焘分裂中央的行徑,朱德自身也面臨着嚴峻的考驗,他與張國焘進行了有理、有節的鬥争,顧全大局,始終維護紅軍的團結。

1935年10月5日,張國焘在四川卓木碉召開了高級幹部會議,攻擊黨中央是“右傾機會主義逃跑路線”,公然宣布另立以他為首的“臨時中央”。張國焘多次要朱德表明态度,反對中央北上,并隔絕和毛澤東的一切聯系。

朱德明确表示:你這種做法我不贊成,我們不能反對中央,要接受中央領導。并說:大敵當前,要講團結!天下紅軍是一家。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是個整體。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國和全世界都聞名。要我這個“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論發生多大的事,都是紅軍内部問題,大家要冷靜,要找出解決辦法來,可不能叫蔣介石看我們的熱鬧!你可以把我劈成兩半,但是你絕對割不斷我和毛澤東的關系。

經過朱德的耐心勸導,不僅一方面軍同志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而且四方面軍的一些同志也被朱德平易近人的作風和以理服人的态度所打動,表示悔意。基于朱德在黨内和軍内的聲望,張國焘拿他沒辦法,最後也不得不跟着一起北上。

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後,朱德及時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彙報了他同張國焘鬥争的經過。毛澤東聽後非常感動,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臨大節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這是對朱德一生思想品德所作的精準概括。

守公德

朱德在擔任紅四軍軍長時,已年過四十,他既是一位在戰場上叱咤風雲、指揮着千軍萬馬的統帥,在生活中又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他在井岡山與戰士們一起挑糧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朱德如果要大家做什麼事,都會先和下級商量;他從不争功,每次戰鬥總是身先士卒,帶領戰士沖鋒陷陣。

他一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為人和藹、慈祥,沒有一點官架子。陳毅在1929年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說道:“群衆及敵兵俘虜初次看見鼎鼎大名的四軍軍長那樣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詫異。若不介紹,至多隻能估量他是一個夥伕頭,同時到現在‘夥伕頭’三個字恰成了四軍軍長的诨号。”

他還愛兵如子,時常與戰士們打成一片,在部隊裡面具有極強的親和力。據楊得志回憶:“朱德軍長平時對人很好,有說有笑,從來沒見他發過脾氣,罵過人,什麼也難不着他,我們都把他當父母看待。”可見,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這些年輕戰士都把寬厚的朱德視為自己的慈父。長征途中,他身為紅軍總司令,更是經常把馬讓給傷病員騎,把僅有的口糧讓給傷病員吃。

1937年9月27日,他在給親人的家書中說:“我為了革命保持革命良規,從來也沒有要過一文錢,任何閑散人來,公家及我均難招待。革命辦法非此不可。”當得知老家的生母和養母都已80多歲,生活非常艱難,隻好給同學戴與齡寫信求援,“我數十年無一錢,即将來亦如是。我以好友關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請求速寄家中,并申明:“此款我亦不能還你,請你作捐助吧!”

朱德自始至終都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頭,生活上克勤克儉、清正廉潔,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強調:“我們一切力量都出于群衆身上,一切辦法也都由群衆創造出來。”所以,毛澤東評價朱德是“人民的光榮”。圖/朱德夫婦與孫子朱和平嚴私德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曾多次尖銳地批評一些領導幹部,因為他們居功自傲。他本人對中國革命的巨大貢獻是衆所周知的,卻總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處處将一切功勞都歸于黨、歸于毛澤東、歸于戰友、歸于廣大人民群衆,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一個普通的共産黨員。

1949年底,他的家鄉四川省儀隴縣有幾十位鄉親一起走出大巴山,來到重慶,準備去北京看望他,也就是想投奔他。朱德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刻告訴重慶的領導:要做好工作,動員他們盡快回去勞動生産,一個也不要來,一個也不要見。後來,賀龍替朱德接待了這批鄉親,又把他們送回了老家。

當然朱德也不是這麼不近人情,為了報答家人支持他讀書和革命的恩情,決定讓家族每戶送一個小孩來北京求學。後來共有十幾個孩子來京住在他的家中,朱德用自己的工資供他們讀書,撫養他們長大成人。

1951年朱德65歲壽辰,儀隴又派人到北京看望他,這次見着了。看望之餘,他們還代表家鄉父老鄉親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把縣城遷到朱德的出生地馬鞍場,二是把儀隴縣改名為朱德縣。朱德聽了趕緊說:“我不算英雄,隻是一個戰場上沒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那些為革命犧牲了的烈士才稱得上英雄。”在他的堅持下,儀隴縣城沒有搬,縣名也沒有改。

1960年3月朱德終于回到了老家,但他得知當地政府要為他建一個“朱德同志舊居陳列館”後,他不同意,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後來改成了一所學校。用他的話就是“要讓更多的娃娃有書讀”。

朱德的女兒朱敏命運多舛,特别是二戰期間被德國法西斯俘虜,在集中營遭受非人迫害,卻奇迹般活了下來。朱德對她雖心存愧疚,卻公私分明。從參加工作之後,朱敏便離開了父親居住的中南海,住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宿舍樓,一住就是40年。朱德的家教很嚴,要求他的後代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而不是接“官”。他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各自在普通的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在報考雲南講武堂的時候改名為朱德。正所謂人如其名,朱是赤、紅的意思,德是品德的意思。朱德的德行與日月同輝,他的名字也被美國著名作家斯諾解讀為“紅色的品德”。

編輯/穆甯資料來源/《學習時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