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小龍蝦的千億産業之路

小龍蝦的千億産業之路

時間:2024-10-21 04:43:57

《中國小龍蝦産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小龍蝦報告》)顯示,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産量由26.55萬噸增加至85.23萬噸。當前,中國養殖面積超過900萬畝,乃全球最大出産國。在政府的引導下,小龍蝦從一個“外來物種”,演變成了一種“網紅美食”,一種産值逾1500億的産業。它的商業進化之路是如何完成的?

蝦稻共生的秘密

北大研究生段德峰剛回鄉創業時,并不看好小龍蝦項目。龍蝦節辦了十幾屆,日趨成熟,“一個蘿蔔一個坑,怎麼還會有機會?”他今年四十三歲,戴副眼鏡,皮膚黝黑,随身拿本參考書,有空翻上兩頁。

但是做村主任的舅舅力陳小龍蝦的前景,以前太依賴水網,産能有限,現在“蝦稻共生”剛起步,肯定有搞頭。2015年,段德峰在盱眙黃花塘鎮,創辦小河農業,首期種養1500畝,銷售額800萬元,初顯成效,又為農戶提供支持,帶動上萬畝新增稻蝦田。“還是想做點事,很适合農民緻富。”他對記者說。

不過,養小龍蝦也沒那麼輕松。2016年5月底的一天,全天雨量達到55毫米,水庫堤壩岌岌可危。當天晚上,段德峰沒敢睡覺,目不轉睛盯着監控,後半夜,雨沒有停,水位卻沒再漲,電筒一照,閘口咕嘟咕嘟冒水。

淩晨一點,段德峰打電話叫來村民幫手,一共五名壯漢,掄起鐵鍁裝土,填滿編織袋往水裡扔。夯下兩根鋼管,段德峰撲通跳下去,用身體堵決口,“跟抗洪搶險差不多。”奮戰到清早五點多,終于化險為夷,500畝稻蝦保住了,段德峰心有餘悸,之後,稻田“高埂”盡量往高裡壘。

蝦稻共生需要對水田進行改造。一般在田埂内側1.5—2米處挖“蝦溝”,上口寬3米,下口寬1米,溝深0.8—1米。利用蝦溝掘出的泥土,加寬、加高四面田埂,形成“高埂”,埂上豎網,往下插20厘米,防止打洞逃跑。“養蝦要細心,不能怕麻煩。”稻蝦專家窦志對記者說。

當杜守軍第一次得知稻田也可以養蝦的時候就動起心思。前幾年,國家号召土地流轉,他承包了500畝土地,小麥、水稻兩季糧食,一畝地的純利潤不超過500元。“種地是真不賺錢。”杜守軍對記者說。

号召了幾年,村裡的地沒流轉出去多少。杜守軍是盱眙縣維橋鄉永華村村主任,他們村三面環水,淮河、洪澤湖洪峰過境,就把村北頭的地給淹了,一年隻能種一季水稻,2014年,縣裡推廣“蝦稻共生”,開始有村民在這裡做試驗。

優先小龍蝦生長,田裡不能噴農藥,幾乎也不用施化肥,依靠排洩物給養,蝦稻産量會比純稻田低上150—300斤。但是,小龍蝦價值高,每斤在25—40元間波動,最緊俏時飙到七八十元每斤。

杜守軍拿出100畝承包地轉做蝦稻養殖,每畝一年收入3000元不在話下。不過養小龍蝦費用也高,光是挖溝、扯網,每畝地成本去到500元。“散養就不劃算了,養幾十畝,沒啥意思。”

他想再多包點地,但可供流轉的耕地差不多瓜分一空,常年積水的窪地反而成了香饽饽,比别的地塊每年要貴上兩百多元。“沒想到土地以這種方式流轉起來了。”指着窗外的高埂,杜守軍眼神有些恍惚。

有了流轉基礎,當龍蝦集團下鄉收地時,已經不用“一家一家談了”。村民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把地交給村委會,集團公司與村委會簽約,流轉了一萬畝土地。拿到土地之後,公司統一平整、開溝、蓄水,進行改造,然後再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承包給養殖大戶。

“這叫‘返租倒包’,已經很成熟了。”楊蒙是龍蝦集團辦事員,有整整一年時間,主要工作就是“跑地”。他向記者解釋,公司與大戶簽署協議,要按照公司的規範飼養,集團按市場價“包銷”,并提供融資、技術等配套服務。

萬畝稻蝦涉及舊街村、大聖村、永華村三個自然村的土地,部分改造完成的高埂田,已經開始向外出租。龍蝦集團的稻蝦基地,屬于“蝦稻共生示範區”的一部分,整個示範區300畝以上集中連片田13個,500畝以上示範田8個。

《小龍蝦報告》顯示,稻蝦綜合種養、池塘養殖、湖汊養殖,是小龍蝦養殖的三種類型。其中,稻蝦綜合種養養殖面積最大,約占小龍蝦養殖面積的七成,通過稻蝦連作、共作系統,每畝田可出産小龍蝦50—100公斤。

陳瑤湖遊曆一番後,覺察到,中國大陸對稻蝦養殖進行了改良,創新出了“蝦溝”的方法。大大降低水資源的要求,擴大了種養面積。“小龍蝦産量這麼高,整個世界上,也沒幾個的。”他說。

指數最高的吃産業形成了

頭号問題蝦源解決了,小龍蝦産業鍊條,得以延展性發展。

大概2003年前後,紅胖胖龍蝦創始人芮鋒還在商貿市場做批發生意,主要是給超市供貨。檔口鄰居也做批發,從養殖戶手裡收蝦,再賣給飯店,生意比他好很多。

芮鋒沒有跟風做批發,開了一家小加工廠,想辦法把龍蝦往超市裡送,效果并不好,常溫貨架上不去,小龍蝦腌制之後,體驗很差,接受度低。想來想去,隻能走速凍路線,想了很多種辦法,保鮮、殺毒,研發出新産品,利用自己渠道資源,一家一家去推廣。

可加工廠還是虧了很多年,“消費者不怎麼喜歡。”他告訴記者,轉機出現在2010年前後,小龍蝦開始走向全國,飯店越開越多,很多外地商家,需求量很大,走冷鍊物流,直接發貨過去。

小龍蝦主産地集中在湖北、江蘇等長江中下遊平原。受緯度限制,北方地區溫度低,小龍蝦生長慢,而且水資源緊缺,适合養殖的地方有限,給這些區域發送活蝦,損耗率比較高。沒想到,為超市研發的産品,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供不應求,出貨量很大。”他說。

小龍蝦還配送醬料包,這也是龍蝦公司的核心競争力,很多外地人,專程跑過來學習龍蝦技術。

2016年,盱眙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龍蝦創業學校”,系統性教授養殖、儲存、運輸、加工、烹饪、銷售等等與小龍蝦有關的技術。辦公室主任高孝華說,組建龍蝦學校,是為了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上頭交給他們的一項任務。“已經形成全産業鍊,人才缺口很大。”他說。

如此風口,怎能少得了互聯網的角色?多家互聯網巨頭,開始在小龍蝦業務線的争奪。2015年以來,風險基金屢屢布局“互聯網+小龍蝦”,據不完全統計,近20家龍蝦創業公司,拿到了百萬級以上的風險投資。

不過,小龍蝦創業項目大多無疾而終。蝦先生很大創始人沈維告訴記者,小龍蝦業務已經關閉,業界同行的日子也不好過,風口已經飄過。“太難标準化了,不是好的互聯網項目。”

資本折戟,不代表小龍蝦不火。百度指數顯示,2013年以前,搜索指數最高也隻有3000左右,到了2017年5月,最高值達到18678,餐飲界另一位“網紅“火鍋,同期最高指數還不到5000。

裡約奧運會期間,外賣消費掉1000噸小龍蝦。今年,随着世界杯臨近,各式營銷又頻頻問世。

前不久,一位當紅偶像劇女主訂了滿桌外賣,不同口味排列開,整整十二份,撸袖子、戴手套,蹲在沙發前埋頭剝殼。

小龍蝦太火了,不時登上熱搜,刷到“吃貨明星照”,丁延秀總會下意識保存,換成了自己的頭像。她三十多歲,不久前回老家盱眙,在一家龍蝦公司做企宣:“很多明星喜歡啊,現在流行曬這個。

編輯/張配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