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讀者來信

讀者來信

時間:2024-10-21 05:17:48

VOL.3402017.04中

專家點評

海南建省30年發展的喜與憂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夏鋒

今年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30年來,海南發生了曆史性巨變。如今,海南基本形成了以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服務業成為拉動海南經濟增長的主動力。2017年,盡管農業占比仍在2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服務業占比達到55.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提高到79.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初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

消費對經濟增長推動力逐步增強。随着我國13億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全國對海南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服務型消費需求不斷增長,而且呈現剛需的特點。2016年海南省最終消費率為61.6%,比1994年提高16.3個百分點;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8.76億元,比1987年增長61.8倍,年均增長14.8%。

30年來,海南在保護青山綠水中實現了可持續增長。我們看海南30年的經濟增長,不僅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海南30年的經濟增長是在嚴守生态底線、而且生态環境不斷改善中取得的。例如,2017年,海南森林覆蓋率達到62.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7個百分點,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個百分點。大家常說的一句話:“要想身體好、常來海南島”,就是對海南優質生态環境最樸實、最真切的點贊。

當然,我們在看到30年來海南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要看到海南離建省之初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海南的發展仍面臨巨大壓力。海南是欠發達省的省情沒有變,海南産業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以營商環境為重點的軟環境建設相對滞後,國際化水平低還是突出短闆;在嚴格生态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如何建立綠色生産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總體上看還未破題。

因此,站在新的曆史起點,海南要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提出的要求,繼續發揚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拓展更加開放的發展局面上走在全國前列。

小康微博互動

@中國小康網:#年輕人該不該買房?專家提“六個錢包買房”是否戳中你的心?#關于“年輕人你該買房還是租房”這一疑問。近日,央行貨币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用了“六個錢包”理論來做解答,即通過“六個錢包”湊出首付來買房。六個錢包指:夫妻雙方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個錢包”的積蓄。

@亮亮:樊綱此番建議出發點是為年輕人考慮,但“六個錢包”理論設計确實涉嫌啃老。高房價的今天,這種不是辦法的辦法隻能說是揚湯止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最根本還是要靠宏觀調控,讓房地産業回歸健康常态,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此外,年輕人要通過自身努力奮鬥,不要一味想着靠長輩來資助。記者手記

城市再生,須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小康》記者韓靜

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有些變化必然發生。2013年底,國務院發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資源枯竭型城市最終确定為78個(含69個資源枯竭城市和大小興安嶺林區9個縣級單位參照執行資源枯竭城市)。那時,名單上的城市大多迫切需要逃脫“因資源而生、因資源而亡”的命運。在可持續發展的情勢下,無論是産業可持續布局還是城市發展升級,這些資源城市的轉型看起來都是基于形勢所迫,有着頗多無奈。

這樣的産業危機倒逼城市進行轉型重組,未嘗不是好事。在此次采訪的十二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中,涉及到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類型有依附煤炭和石油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也有以林業開采和有色金屬開發為主的老工業城市。在生态修複與城市轉型兩座“大山”的重壓下,如何四兩撥千斤用巧勁幹大活,成為這類城市陣痛之後繞不過的話題。

從具體操作來看,國家政策保航護駕,資源枯竭城市也在因勢而變自我造血。自2007年國家開始下達用于推動轉型的轉移支付資金以來,各資源枯竭城市有針對性地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對失業民衆再就業的促進、利用國家援助資金進行城市建設、通過棚戶區治理等措施改善民生、進行生态環境治理。盡管,從情感上說它們可能舍不得割舍利益,且轉型中面臨着困難重重,但這些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中,還是選擇了後者。

以距離我出生地不遠的烏海市為例,記憶裡那是一個“黑乎乎的城市”,“煤城”嘛,似乎就應該是那個樣子。

直到兩年前再去烏海,原來的印象被徹底颠覆——城市的河渠湖泊碧波蕩漾,綠色讓這個“塞上明珠”充滿了靈動、煥發出生機。從“黑”到“綠”的一躍,烏海隐藏着怎樣的秘密?

從烏海及其轉型路徑中不難發現,靠資源反哺經濟“一招鮮”的做法顯然早已不再被看好,與其因資源耗盡或者污染嚴重而被迫轉型,還不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創新發展理念、主動轉變發展方式。烏海做到了,烏海之外的其他資源城市也在轉型中實現了重生。這或許能為那些尚未被定義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其他資源型縣市提供一些思路:

我們是不是在粗放開采加工?在靠賣資源賺小錢?量的增長背後到底有多少競争力?高能耗究竟能支撐到哪一天?要現實的速度還是長遠的發展?要暫時的“政績”還是未來的利益?

其實答案已經明了。記者以為,未來,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必須有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的韌勁。利益取舍面前的抉擇,有的時候,往後退一退,是為了積蓄動能,走得更快。

讀者觀點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在大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各地政府的對口援建,讓災區能夠很快恢複生産生活。時光荏苒,大地震時的慘烈狀況曆曆在目,而全國人民的支援,四川人民也會銘記于心。

——成都張再萌

(所刊讀者言論不代表本刊觀點)

歡迎讀者踴躍來信,請郵至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