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時代的家風傳承之道

新時代的家風傳承之道

時間:2024-10-20 10:56:11

每個時代,家風的内涵都會發生一些變化

福建省福清市江兜村3歲的小朋友王欣钰在家中跟着奶奶讀家規警句“至今,家風有多少仍然有價值的内容?”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秀家風研究”的首席專家,江蘇師範大學家文化研究院院長陳延斌曾在一個文化節目中被這樣問道。

陳延斌當時的回答是:“85%。”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他認為“事實上,傳統家風家訓裡,真正的封建糟粕不多,而家風文化中的許多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至今仍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他說。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傳承現狀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又該如何發展出新的内涵?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

《瞭望東方周刊》:在傳統的概念裡,家風具體指哪些方面?

陳延斌:中國的家風又叫門風,是家族或家庭在繁衍生息過程中形成的穩定風氣,這種風尚具體由道德面貌、家族傳統習慣、文化等構成。家風文化實際上是家庭教化的一種,是家庭建設整體呈現出來的精神風貌。

家風的概念是中性的,有優亦有劣。家風的優劣對家庭的興衰起着很大的作用,曆史上正反兩方面的案例不勝枚舉,如東漢時期的楊震家族非常注重家風教育,家風正,整個家族人才輩出,為世人所贊。而與他同時代的袁術一家,雖曾如楊家一樣輝煌,但因家風不正,與别人交涉時剛愎自用,很快整個家族就沒落了。

中國傳統家風是家長傳承的,因此父親、兄長的為人處事方式,直接影響着家庭的家風。

《瞭望東方周刊》:為何中國特别注重家風文化教育?

陳延斌:中國的家風文化乃至家文化,在世界上是最有特色的,也是獨一無二的。我提出過一個觀點:中國的家文化是一國文化的基礎,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中國人倡導修身齊家,然後才是治國平天下,治國是建立在其基礎上。

中國人特别重視家風文化的建設,這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特别是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終把家文化作為為人處事的基礎。加上過去采用的是大家族聚居的方式,需要通過家訓、家規和家風去規範每一個人,保持大家族的穩定和睦,所以中國對家風更為重視。

而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決定了該地對家風傳承的重視程度。國外也有重視家風建設的例子,如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但國外不像中國有那麼多的家訓文獻傳承下來,主要是通過一些簡明的方式或相關書籍。失衡現狀需改變

《瞭望東方周刊》:當下,家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陳延斌:當下家風傳承有一個嚴重問題:重智輕德,重教輕養。

“重智輕德,重教輕養”指家長隻注重智力的教育與學校知識的教導,忽視道德的教化和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由于許多家長急功近利,忽視了孩子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的培養。

以前這類問題不嚴重,因為過去選擇讀書考科舉的是少部分人,主要是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往往有自己的書院私塾,而這些書院私塾相當重視孩子的家風教化和陶冶。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能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從而忽略了一點:孩子的成長和成就,離不開他的情商、待人處事的能力。

《瞭望東方周刊》:這個問題應當如何解決?

陳延斌:《易經》提倡一個教育觀念,叫“蒙以養正,做聖之功”。意思是當孩子處于啟蒙階段的時候,要“養正”,即培養他的正氣、正能量。這也是在做社會工作。要引導家長充分認識“蒙以養正”的重要性。

鄭闆橋亦曾說過,孩子考科舉做官是小事,第一位是要明理,做個好人。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對孩子的培養絕不能一條腿走路——光重視智育,忽視德育;光注意智商,忽視情商。

心理學、教育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成才,80%要靠後天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而情商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家庭。從族長到父母的轉移

《瞭望東方周刊》:從大家庭到小家庭,中國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給家風傳承帶來了哪些影響?

陳延斌:小家庭依然需要好家風的傳承。家庭雖然小型化了,但仍是社會的細胞和基點。如果小家庭的家風不好,會影響到家族的興衰。

過去是農耕社會,大家在同一個地域生活,被大家族的家風、家規所約束,家風的傳承更加方便。比如,在浙江浦江鄭宅鎮,鄭氏族人每天早上洗漱完畢後就到祠堂裡帶未成家的孩子讀家規家訓的兒歌,大家不時歡聚一堂,談見聞看法。在家訓《鄭氏規範》的教化下,三代的族人都被朝廷表彰過。

現在,很多人都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大家族家風的影響力削弱了。但無論去到哪個城市,家風潛移默化的影響依然存在,并在子孫中傳承。

與大家族時代不同的是,在小家庭社會中,家風教化傳承的責任,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身上,轉移到了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這兩代人身上。

《瞭望東方周刊》:如今,隔代教育帶來了“隔代親”現象,這是否成為家風傳承的不利因素?

陳延斌:老年人對孩子過度寵愛,幫他們背書包,公交車上占座位留給孫子,這種對孩子的特殊照顧,其實是破壞了應有的規則,并不利于家風的傳承。因此,對于隔代教育,老人應該樹立正确的養育觀念,整個民族的家庭教育群體意識也需提高。

另外,婚前的教育培訓也需重視和做好。隻有家庭關系調試好了,和睦、齊家,這才能治國平天下。

目前缺乏普及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員。我認為,國家可以設立相關培訓部門,幫助新的家庭普及一些基本知識。同時,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變”與“不變”

《瞭望東方周刊》:在小家庭時代,家風應當如何傳承?

陳延斌: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東西,不屬于文字遺産,主要體現在家長的表現。

傳承家風,首先要立規矩。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基本的做人教育,定下一些基本的規則。積極響應黨中央文明辦倡導的“立家規、傳家訓”,根據時代的特點,制定符合自身家庭定位的家風家規。

其次,父母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哪種表現,首先自己要在行動上作出榜樣,通過行動教化孩子。父母的傳承,“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因此,除了立規矩,也不能忽視父母本身的示範作用。

最後,家風的傳承還需要社會大環境的配合。若社會環境風氣不正,即使孩子在家和學校受過家風教育,僅僅周末兩天的時間就可能沖淡孩子接受的風氣教育,導緻“5+2≤0”的結果。因此,家風傳承還需要社會積極營造優秀的家風文化,如建設家風家訓文化牆,在社會上弘揚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風氣,從而帶動家風的傳承。

好的家風能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反過來也一樣,社會風氣好,家風才更佳。

《瞭望東方周刊》:與過去相比,一些價值觀念已發生了變化,你覺得家風應該如何适應時代的發展?

陳延斌:當我們說一樣東西時,要先去了解這件東西。我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我們的傳統家訓,看看裡面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宋代有一部家訓叫《袁氏世範》,裡面有些想法,在今天一點都不過時。比如從心理學上分析,為什麼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會鬧矛盾?《袁氏世範》得出的結論是每個人的秉性不一樣,做父親的要強制兒子服從他,做兄長的強制弟弟服從他,肯定要鬧矛盾。每個人的秉性,不應該強求一緻。

當然,每個時代,家風的内涵都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我們傳統社會強調做子女要絕對服從父母長輩,在今天看來,這并不那麼合理。傳統家風文化可能有些片面的要求,随着時代的變化,今天這些是不該再提倡的。

但家風要正這一點,是不應該變化的。家風傳承的形式随着社會的發展也會變化,現在不可能用那種大家族時代的傳承方式,更多的是強調家長的責任,因此家長更應該接受科學的教育方法,亦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遊客在河北石家莊“家風家訓”主題公園遊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