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海外醫療遊”有多少“坑”

“海外醫療遊”有多少“坑”

時間:2024-10-20 08:25:57

跟團出國遊,旅遊項目中還包括到當地醫院免費體檢,本以為撿到餡餅,不料卻掉入陷阱。株洲女子王萍(化名)在出國旅遊過程中查出了“癌症”,随後花62.5萬元打了“抗癌針”。回國後,她到醫院重新檢查,卻發現根本沒得癌症……近日,湖南株洲市公安局天元分局偵破了這起海外醫療詐騙案。

到美國治療癌症、到韓國整形、到日本體檢、到瑞士抗衰老……這類海外醫療旅遊似已成為一種潮流。不可否認,發達國家在治療和預防某些疾病方面有一定技術優勢,但海外就醫背後的風險不容忽視。

重視海外就醫風險勿盲目跟風

李世忠(湖南省衛計委醫政處副處長)

6月初,株洲市公安局天元分局對外通報了一起海外醫療詐騙案,犯罪團夥打着免費旅遊的幌子引誘受害者出國,虛構病情進行詐騙。

近年來,海外醫療旅遊中介公司、海外就醫咨詢機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一些不法分子精心組織、策劃,以海外就醫為幌子,提供虛假或模糊信息、誇大宣傳,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收取高額費用。可以說,海外就醫詐騙呈現公司化運營的趨勢。這些“公司”組織結構嚴密,設有外聯部、醫療部、财務部、企宣部等部門。有經濟實力、注重身體保養、文化水平不高、不懂英語的人群是他們的重點詐騙對象。

此外,還有不少海外醫療遊組織機構雖算不上詐騙團夥,但其經營模式也是漏洞多多。按照正規程序,患者到海外就醫需要由醫療中介機構代表遊客與國外醫療機構簽訂協議,而在現實中,許多機構并沒有事先與國外醫療機構簽訂任何協議,屬于典型的黑中介。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旅遊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海外就醫旅遊方面的監管。要針對境外醫療旅遊市場,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厘清旅行社、中間代理、患者三方在醫療旅遊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并規範簽證代理、醫療診治、術後随訪以及糾紛處理等相關環節。

總的來說,以短期旅遊為形式的海外就醫不值得推薦。首先,我國醫療水平在許多方面并不比發達國家差;其次,由于醫療行為的發生地和患者居住地分屬不同國家,各國法律體系存在差異,一旦發生任何意外或事故,消費者将面臨取證難、維權難的問題。

價格高昂的海外就醫不一定能換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患者切勿盲目跟風,要結合自身情況理性對待。

消費者要做足功課、提高警惕

蔡強(北京盛諾一家醫院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

上海一名女性消費者選中了一家聲稱與瑞士醫療機構有合作關系的中介公司,赴瑞士旅遊并在當地花22萬元打了羊胎素。從瑞士回來半年後,她發現身體出現各種不适,并确診患上子宮肌瘤。醫生認為她的問題是由體内雌激素增高引起的,可能與注射羊胎素有關。

遠渡重洋,語言不通,花費不菲,一旦上當受騙,受損的不僅是金錢,更是患者的身體健康。那麼,在選擇海外醫療機構時,患者應該如何甄别呢?

海外醫療資源非常複雜。同樣是境外權威醫療機構,有的國内旅行社與之是官方合作關系,有的是唯一合作關系,有的沒有任何合作關系,這直接決定了為客人預約就診的等待時間和醫生資曆。

作為消費者,做足功課很重要。理論上應充分考察與醫療旅遊機構合作的海外醫療機構的權威性。由于每個國家規定不同,考察内容包括當地法律、協會認證、官方評價體系以及業界口碑等。此外,代理機構為客戶預約的是醫療機構還是醫生個人,也要仔細咨詢并在合同中明确。還應要求機構提供海外醫療項目負責醫生的簡曆等個人信息。

自己去進行研究難度不小,那麼最簡單的方法是要求中介機構出示國外醫院的正式授權書。消費者在簽約時必須要求相關機構将擁有目的地醫院的授權作為正式條款寫入合同,注明如果該機構獲得授權的聲明有假,必須退還全部費用,并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同時,正規機構在簽訂服務合約時還會提供風險告知書,告知消費者在海外看病所有可能遇到的風險,例如不能保證治愈,并為患者提供一定時間的“冷靜期”,期間可以無條件取消合約并得到全額退款。如果不提風險隻宣傳成功案例,一味鼓動消費者簽約付款,那消費者就要提高警惕了。

海外醫療遊價格裡有多少水分

陳一來(浙江時代商務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比路途更遠、花費更高的歐美醫療旅遊,“日本體檢/醫療遊”受衆更廣。當前市場上“日本體檢遊”價格從1萬到10萬不等,而“日本美容整形遊”的價格可能高達幾十萬元。作為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别究竟是便宜沒好貨,還是商家暴利。

醫療旅遊的價格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醫療體檢費用,二是醫療服務費用,三是旅遊服務費用,後續可能産生的治療費用一般不會包括在報價當中。旅遊費用好理解,一般包括機票、住宿、觀光門票等。醫療服務主要包括組織前期會診、病例翻譯、陪同服務等。醫療體檢費用則是境外醫療過程中産生的費用——大部分機構會表示,這部分費用明碼标價,直接付給境外醫療機構。

然而,最模糊的恰恰就是醫療費用。以體檢為例,高端私立醫院、權威公立醫院與普通正規醫院以及小診所的價位相差極大:即使同一醫療機構,不同體檢項目的費用也千差萬别,比如普通體檢項目很便宜,而涉及麻醉的胃鏡、腸鏡等就很貴。

對于消費者來說,即使拿到境外醫院的體檢價目表,也往往一頭霧水。有些中介機構收費不高,提供的體檢項目看似豐富,實際上多為便宜的常規項目,如同在旅遊中安排的都是免費公園、廣場觀光項目一樣。

另一些機構收取極其高昂的費用,提供了一系列看似高大上的檢查項目,這裡面也有問題。這些涉及身體更深層次檢查的項目一般要到專科醫院來做,而這些專科醫院應該隻對有必要進行某項檢查的患者進行該項檢查,很少會有當地人來一個“打包全套檢查”。一是因為部分檢查設備有一定副作用,并不适合普遍應用;二是因為當地人要以商業醫療保險報銷醫療費用,也需要師出有名,不能濫用醫療資源。而針對遊客,既然是以賺錢的目的,部分當地醫院樂得與旅遊機構合作,管你有沒有問題,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就是,能檢查出問題更好,後續治療又是一單生意。

三部分費用加上機構的利潤交錯在一起組成了海外醫療遊的價格,消費者要想自己擠出其中的水分,實在是難上加難。

轉診“旅遊”更需專業

姜鞭蔚(易觀智庫旅遊研究中心總監)

杜女士經濟實力不錯,2016年患肝癌末期的老父親已被國内幾家醫院“宣判死刑”。在中介的安排下,杜女士帶父親去了美國求醫。去了之後中介遲遲不安排就診,患病的父親也得不到專業護理。再三催促下,一周後才得到醫院預約,可是之前說好的“知名”醫院卻變成了一家小診所。杜女士憤然帶父親回了國,由于長途飛行和環境轉變,杜父的病情每況愈下,不久後就去世了。然而,中介服務費等各項費用算起來,此次失敗的海外就醫共花費了杜女士十萬餘元。

作為健康與旅遊的跨界産品,醫療旅遊的範疇非常廣泛。其中,赴海外進行重症治療,其實已經完全脫離了“旅遊”的本意,隻不過中介機構連帶提供相關旅行服務,如簽證、機票、住宿等而已。

重症轉診是一項高風險的服務,海外轉診的流程非常複雜,包括前期的醫師會診、症狀診斷、病例翻譯,轉診過程中的專業陪同翻譯,以及護理、康複服務等,需要大量擁有醫學背景和高端境外旅遊背景的工作人員。

因重症轉診治療引發的醫療糾紛每年都在攀升,因此,大部分海外醫療機構都選擇給患者上保險,但保險涉及的層面都比較淺,沒有深入到轉診等細節層面的内容。

目前,國内并沒有針對海外醫療旅遊的法律法規,很多事情還在灰色、模糊地帶。比如,旅行社常充當第三方醫療中介的角色,但旅行社是否有這樣的資質,尤其是涉及重症轉診這樣的特殊服務,旅行社算不算違規經營,對此,監管部門尚沒有定論。海外醫療遊市場要可持續發展,未來一個時期,監管必須跟上市場的需求。

張靜/采訪整理開開/設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