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杜甫 :因情重而憂思

杜甫 :因情重而憂思

時間:2024-10-20 08:12:26

盡管“餓走半九州”,但他“不廢朝廷憂”,亦不忘“遙憐小兒女”

蔣兆和的《杜甫像》說起杜甫,很多人都知道他被後人膜拜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除了“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天才和功底外,他對祖國、對妻兒、對普通人都充滿了熱愛,就像艾青《我愛這土地》所寫:“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因情重而憂思,杜甫的詩歌憂國傷時,個人的痛苦與幸福深深地植根于現實社會和曆史的土壤,絕不無病呻吟。筆追清風、心奪造化,因此其人稱為聖,而詩堪為史。聞一多先生認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家國、兒女皆難忘

青年時代的杜甫即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盡管唐玄宗父子不能使詩人一展抱負,使他在仕途上一再碰壁,最後才得到一個“左拾遺”的閑職,但他忠誠依舊,執著如初。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雖然懷才不遇,但杜甫憂思難忘。當長安陷落于叛軍之手,目睹國都城荒草深的殘破景象,他淚流滿面。“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可見詩人傷國之痛、思家之深。

一個人悄悄走過被叛軍摧殘的曲江邊,昔日盛極一時的曲江已變得滿目荒涼,他滿腹的感傷卻隻能化作默默流下的眼淚,“少陵野老吞聲哭”。

安史之亂初定,他還在梓州流寓,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奔瀉直下的狂喜之情洋溢着熾烈的愛國之情。

愛國愛家情甚笃。“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這是杜甫筆下的家庭生活畫面。

杜甫的妻子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安史之亂中全家颠沛流離,家全靠楊氏撐着。即使在流離失所的艱難歲月裡,楊氏仍在支持着丈夫的寫作,搬家必須把丈夫最愛的詩書帶上,因此才有了“漫卷詩書”。

杜甫非常感念他的老妻。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兵荒馬亂歲月中,杜甫對遠在鄜州的妻子兒女充滿思念,寫下了深情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本是自己思念妻子,卻設想妻子閨愁望月不眠,蒲起龍評價說“悲婉微至,精麗絕倫”。

這首詩寫後不久,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寒食節,杜甫又情不能禁想起妻子:“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仳離放紅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想象妻子對紅花而傷感,牛郎織女尚能相見,自己卻不知何時能與鄜州的妻兒團聚,寫得語麗情深。

杜甫和妻子楊氏生有三子二女,長子宗文,小名熊兒;次子宗武,小名骥子;還有一個小兒子,未滿周歲即在奉先縣因餓夭折。此外,他們還有兩個女兒。對于孩子們,杜甫充滿了慈愛之心。

杜甫常常為不能給妻子兒女提供周全的衣食而自責。從長安到奉先,他本來是回家團聚的,結果剛到家門便聽到老妻号啕大哭,“入門聞号啕,幼子饑已卒”。

羌村久别重逢,茅屋裡的妻子衣裳成了百結衣(用零頭布縫補而成的衣服);嬌養的兒子打着赤腳,

臉色比雪還要蒼白;小女兒穿着補丁摞補丁也隻能到膝的衣服,号寒啼饑。此情此景,讓杜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愛家的人才會愛國,有國才有家人的幸福生活。盡管“餓走半九州”,但他“不廢朝廷憂”,亦不忘“遙憐小兒女”。

顧随先生說,生在亂世“所遇是因苦艱難,所得是煩惱悲哀……老杜則睜了眼清醒地看苦痛,無消滅之神力,又不願臨陣脫逃,于是隻有忍受擔荷”,他把這些痛苦寫出來,從而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曆史。

兄弟萬裡正含情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杜甫無時無刻不惦念自己的幾個兄弟。

杜甫兄弟共五人,杜甫居長,四個弟弟分别名為颍、觀、豐、占,還有一個妹妹,嫁與江東鐘離韋氏,其弟妹五人都是繼母盧氏所生,但杜甫對他們手足情深。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秋,弟弟杜穎任山東臨邑主簿,典領文書等,寫信給兄長杜甫述說黃河水災給百姓帶來的憂患,杜甫收到弟弟的信就寫了一首《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濫,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問候并安慰弟弟。

安史之亂很快使這個大家庭變得兄弟離散,音信不通,杜甫打探着兄弟們的消息,對親人們的命運充滿了擔憂。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月夜憶舍弟》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杜甫的幾個弟弟此時分散于戰亂中的山東、河南一帶,生離死别使杜甫憂慮不安,後四句寫得肝腸寸斷、傷心欲絕。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避亂,在成都浣花溪邊安頓下來,寫作《村夜》以表達對兄弟們的思念之情:“蕭蕭風色暮,江頭人不行。村舂雨外急,鄰火夜深明。胡羯何多難,漁樵寄此生。中原有兄弟,萬裡正含情。”

戰亂年月,杜甫兄弟聚散兩依依。别離歡會,杜甫都會有詩作相贈,同時也經常和兄弟們書信往來,互報平安。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接到弟弟杜觀的書信說要從長安來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來看他,詩人高興地寫了一首《得舍弟觀書,自中都已達江陵,今茲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團圓可待,賦詩即事,情見乎詞》,從詩題就可以看到詩人迫不及待渴望親人團圓的心情。寫完以後,意猶未盡的他又寫了二首《喜觀即到複題短篇》,設想兄弟見面拉家常,計議歸長安的情景。

李杜之交成佳話

杜甫對兄弟手足情深,對朋友也情真意切,他和同時代詩人李白的交遊傳為千古佳話。

天寶三載(744年)春夏之交,已名滿天下的李白與困頓不遇的杜甫在洛陽初遇,當時李白44歲,杜甫隻有33歲。

杜甫對這位大他11歲的狂放不羁的兄長欽佩不已,他們在一起暢聊歸隐之志。杜甫在《贈李白》詩中歎道:李侯啊,你是金馬門的賢德之士,如今離開朝廷,自由了,可以去山林中尋幽探勝。我也有到梁宋遊覽的意願,正好與您同行,希望能采到仙境中的瑤草。

同年秋,二人便結伴遊梁宋(今河南省商丘市、開封市一帶),在這裡他們遇到了高适。他們一起暢遊痛飲,談文論詩,不亦快哉。

天寶四載(745年)秋,杜甫在兖州,李白從任城(今山東省濟甯市)趕來相遇,二人又結伴遊曆齊魯。同樣懷才不遇、漂泊無根,杜甫又寫了一首《贈李白》規勸對方:像您這樣意氣豪邁的人,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何?

《贈李白》是規勸,也是自嘲自傷。杜甫看似埋怨,實則不平:我們有濟世之才,為何卻難以施展?

杜甫寫了大量贈、寄和懷念李白的詩篇:“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不少詩句耳熟能詳、婦孺皆知。

不誇張地說,李白詩名高千古,與杜甫這種宣傳分不開,即使沒讀過書的人都知道“李白鬥酒詩百篇”。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杜甫惦念每一位朋友的安危,關注着每一位朋友的生死。李白、高适都先他而去,他傷心欲絕,懷念着當年壯遊的歲月,傷感“蕭條益堪愧,獨在天一隅。乘黃已去矣,凡馬徒區區”。

鄭振铎說,“凡大詩人沒有一個不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于杜甫尤信。他最笃于兄弟之情,而于友朋之純厚。”

憂貧歎息腸内熱

杜甫詩歌之所以被稱為“詩史”,是因為他的詩歌是變亂時代的苦難大寫實,勾勒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過程中的社會萬象。

盡管自己也颠沛流離、饑寒交迫,但他仍然同情着比他更衣食無着的人,這是杜甫的偉大之處。

杜甫的詩裡有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等仆人的名字,他把最底層的普通人當作家人朋友對待。

從他和鄰人野老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普通人的交往中那種樸素而溫馨的情感。在外漂泊的他回到鄜州羌村(今陝西省富縣南)和寄居在那裡的妻兒團聚時,這些貧困而樸實的鄰居都拿着酒榼前來祝賀,酒有濁有清。

鄰居們覺得這酒太差勁了,不是待客之道,杜甫則感激他們:“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

因為了解下層人民的疾苦,杜甫總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一些貧苦無告的窮人。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住在瀼溪西邊的草堂裡。堂前棗樹成熟後,西鄰一個孤苦的寡婦常來打一些棗,杜甫任由她打。

杜甫搬到白帝城東十餘裡的東屯後,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住。吳郎來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防止打棗,寡婦便向杜甫訴苦。

杜甫寫詩給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甯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他委婉含蓄地勸告吳郎:若不是由于窮困,怎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憐老惜貧,讓這個可憐人打點棗吧。

著名文史學家劉大傑說,杜甫的一生“始終展轉于窮困的生活裡。從他個人的生活實踐,得到對于廣大人民窮苦生活的體會、觀察與同情”。

從生活中來,加之有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使他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别”等現實主義的傑作,真實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能體現杜甫經世濟國的人文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杜甫心裡經常像火燒似的焦急,思考着如何拯救受苦的人民,有時甚至發揮出了詩人的想象。

潼關失守後他逃難至三川(今陝西富縣南),看到這裡山洪暴發人民遭難。他突發奇想,希望天邊有鴻雁飛來,把人民背負出去,“因悲中林士,未脫衆魚腹。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鹄”。

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民生疾苦,天氣陰晴都會想着會不會妨礙或有助農時。應時的雨水來了,他高興“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大雨下個不停使禾苗被淹,他幻想有誅雲師能帶來晴天,“籲嗟呼蒼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由于想着人民的疾苦,他不太注意個人的苦難和窮困。劉大傑說“他無論遭受多大的困難,受着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夠堅韌自持”,在“入門聞号咷,幼子饑已卒”的情況下,他還“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這是别人達不到的境界。所以王安石在《杜甫畫像》裡對杜甫推崇備至:“甯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寒飕飀。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死所羞。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

徐燕孫《兵車行》(附局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