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武侯祠裡的“千年暗戰”

武侯祠裡的“千年暗戰”

時間:2024-10-20 08:07:55

這個紀念諸葛亮的祠宇,大門牌匾上為何寫着“漢昭烈廟”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于漢昭烈廟,象征古代君臣關系),是一座過廳,挂有“武侯祠”匾額。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谥号“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蔣光耘/攝)“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的這首詩,給成都武侯祠免費做了上千年的“廣告”。

坐落在成都市南門的武侯祠,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然而,大門牌匾上為何寫着“漢昭烈廟”呢?其實,這是成都百姓和官府“千年暗戰”後的一個奇妙結果。

三國曆史追憶的聖地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的三國時期,雖然隻有百餘年,卻是英雄輩出、革故鼎新的大時代。其間留下的大量曆史遺迹,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大人文風貌,而武侯祠正好承載了國人對三國曆史的最好追憶。

位于成都市南門的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

劉備陵寝始建于公元223年,諸葛亮專祠建于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蜀王朱椿将武侯祠并入“漢昭烈廟”,形成了蜀漢君臣合廟,後毀于戰火。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是1672年清朝康熙年間原址重建的。

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内矗立着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東側的唐碑,是公元809年,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有意思的是,左側陪祀的不是劉備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禅,而是孫子劉谌。據說,這是因為劉禅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

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漢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将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才是諸葛亮的“武侯祠”。為了體現君臣關系,特地設置了一段下行的台階。

諸葛亮殿高懸“名垂宇宙”匾額,為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所書。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頗負盛名的一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正殿中供奉着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制作,人稱“諸葛鼓”。大殿頂梁由烏木制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所以,諸葛亮殿也叫“靜遠堂”。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于此。

“劉備墓中有沒有劉備?”這一直是史學界争論的焦點。

主要的争論歸納有三:第一種說法持肯定态度,來源于蜀漢觀閣令史陳壽的《三國志》上記載:“八月,葬惠陵”。第二種說法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第三種說法的代表是郭沫若,他認為,劉備死于炎熱的農曆四月,從白帝城到成都需要三十多天的時間,且交通不便,山路又崎岖難行,所以劉備應該是就地下葬,葬于奉節,成都的惠陵隻是劉備的“衣冠冢”。

迄今為止,劉備所葬何處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還有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刻石。不過,對刻石的真僞曆來都存有争議,有一種說法是明代士人白麟借嶽飛之名所書。

百姓和皇權的“拉鋸戰”

曆代統治者想方設法突出代表皇權的“漢昭烈廟”,但成都的百姓偏偏就要稱它“武侯祠”,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一千多年。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死後,由于蜀漢人民對他的熱愛,蜀漢國治下的許多地方便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修建祠廟,但當時朝廷認為:“若盡順民心,則渎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就是說,如果順應百姓心願給諸葛亮建廟,但這不合禮制,在成都建,怕沖了祖廟。于是,成都百姓隻能“因時節私祭于道陌之上”。

29年後,景耀六年,中書郎向充、步兵校尉習隆等再次上表劉禅,請求為諸葛亮建祠立廟,劉禅迫不得已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即便如此,後世數百年,蜀中百姓更是不畏皇權,開始四處為諸葛亮建祠修廟,甚至在劉備墓葬旁也建起了武侯祠。

明朝初年,蜀王朱椿看到“武侯祠”與“昭烈廟”并立,且劉備墳茔“孤冢累然”,旁邊的武侯祠卻“丹碧巋然”、香火興盛,很不是滋味。他在為劉備整修陵廟時,開創性地提出了“君臣宜一體”,把諸葛亮請進了昭烈廟,置于殿東,關羽、張飛置于殿西。這樣,既可樹立皇威,也能滿足百姓的願望,還能帶動昭烈廟的香火。本是“一舉三得”的好事,但朱椿打錯了算盤,最終百姓反而将昭烈廟改叫成了武侯祠。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按察使宋可發主持重建武侯祠時,提出以諸葛亮附祀昭烈廟,與曆代“專祀主義”不合,乃于劉備殿後新建諸葛亮專殿,大體上奠定了今天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基本規模和布局。

不管曆代統治者用盡辦法來強調代表皇權的“漢昭烈廟”,但百姓卻始終稱其為“武侯祠”。民國時曾有人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詠歎這件千年奇事:“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劉備墓前,是一座阙坊,正面嵌有清乾隆五十三年立的一塊石碑,上面書刻“漢昭烈皇帝之陵”(上);二門背面東西兩面走廊的廊壁上,嵌有嶽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蔣光耘/攝)

成都至少有過7座武侯祠

曆史上,紀念諸葛亮的祠廟數不勝數,尤其在有三國諸葛亮遺迹的地方,基本都有。據專家考證,曆史上,僅成都就至少有過7座武侯祠。

成都有武侯祠的記載在諸葛亮死後70年。據宋人祝穆的《方輿勝覽》載:“李雄稱王,始為廟于少城,桓溫伐蜀,夷少城,猶存孔明廟。”意為在公元304年,李雄稱王,開始建孔明廟于少城,桓溫伐蜀後此廟荒廢。當時的少城範圍約在今長順街至東城根街、紅光路與桂花巷之間。由于沒有更詳細的資料,此廟的規模不得而知。

在唐宋時期,劉備和諸葛亮各有祠廟,并列于惠陵旁。宋代任淵在《重修先主廟記》有明确記載,在劉備墓東側,有劉備廟、後主祠、武侯祠,三者約呈“品”字形相毗鄰。

這個時期的武侯祠,是成都的一大名勝,前來拜谒的文人雅士絡繹不絕,有的立石為記,有的吟詩抒懷。最著名的有杜甫的《蜀相》、岑參的《先生武侯祠廟》、李商隐的《武侯古柏》、陸遊的《谒漢昭烈惠陵及諸葛公祠宇》等。

在唐宋元三代,這一祠宇屢經修葺,明初被蜀王朱椿将諸葛亮像移入劉備廟内後,此祠才被荒廢。明代末年,“君臣一體”的劉備廟毀于兵燹。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其舊址重建,才形成了今天的武侯祠。

諸葛亮在成都居住了21年,有故宅留世,後人因其宅曾建有祠。《太平寰宇記》載:“武侯宅在府西北二裡,今為乘煙觀,有祠在觀内。”宋人魏了翁的《鶴山集·成都府朝真觀記》也載:“出少城西北為朝真觀。觀中左列聖母仙師乘煙葛女之祠,觀西偏為諸葛忠武侯祠與讀書台。故老相傳,為武侯故宅。”有資料顯示,武侯故宅之祠建于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前,位于今天成都城區的西北方。

這個武侯祠往往被後人将它與現存的武侯祠混為一談。其實,武侯宅在府西北二裡,而惠陵在府南八裡,相距甚遠。

在草堂寺旁也曾有一座武侯祠。此祠屢見于明代文人的著述中。何宇度在《益部談資》中記載:“武侯祠在城西浣花溪上,與子美草堂相接,廟貌雖未頹壞,森森之柏不複存。”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中說:“今武侯祠在百花潭,與草堂并列者,不知何代所增?”

據史料記載,與草堂并列的武侯祠為明代中葉所建。諸葛亮在南郊的專祠被朱椿移像廢祠後,百姓便把劉備的昭烈廟稱為武侯祠,後來甚至認為是劉備跑到諸葛亮的祠裡來了。因此,明嘉靖二十一年,四川巡撫王蘖谷奏請蜀王後,就在草堂寺旁建起了一座新的武侯祠,後毀于明末的戰火。

據《方輿勝覽》記載,成都也有諸葛井,同《襄陽記》中“襄陽孔明的住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葛井。”大體相似。成都的諸葛井有二,一“在成都縣西五裡,浣花溪旁”。《明一統志》:“相傳蜀漢諸葛亮欲通井絡王氣,故為此井。又一井在府城東門内,有祠,明楊名有記,今存。”這段話說明,諸葛井邊是建有祠廟的。

《華陽縣志》也載:“就諸葛井為祠,乃明萬曆建,楊名有井祠記,在今城東錦江街。”據說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井及祠均在。祠有房十餘楹,内有孔明塑像。

另外,《成都縣志》載:“九裡堤,縣西北十裡,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裡以捍之……旁有諸葛廟。”還說,“在九裡堤之南,名諸葛廟,創建年月無考。國朝乾隆九年重建。”

九裡堤是成都的一古老長堤,為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骈所修,宋代成都知府劉熙古再建。人們為紀念劉熙古,将原來的龍神廟改為劉公祠。明代天啟《成都府志》說九裡堤是“諸葛亮築”,稱“諸葛堤”。由此可知,該廟為劉公祠改成。清鹹豐十一年,九裡堤重建了諸葛廟,系木質穿鬥結構建築,規模不大,廟中供奉諸葛亮的塑像。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改為九裡村小學。

城北也有丞相祠。《成都縣志》記載:“縣北二裡簸箕街,名丞相祠,漢末建,國朝有培修。”據考,此祠位于成都第六中學所在地,曾有斷碑可尋。2001年,成都六中合并到了成都八中。

千年前的預言

在清康熙年間,武侯祠曾出現過一塊石碑,石碑上面的字經過破解,讓世人驚歎:難道諸葛亮能預言千年後武侯祠的命運?

這則故事來源于《萬玉山房雜記》。說:清康熙年間,武侯祠出現了坍塌,官府組織人員修繕時,挖到了一塊石碑,上面有“水月主,庚不大,蓋十八,龍複卧”十二個字,并且附注為“亮”。由此人們猜測這可能是諸葛亮留下的,但究竟是什麼意思,當時并沒有人知道,成了一個謎題。

後來,終于有人破解了這十二個字,才知原來這是諸葛亮千年前的一個預言。前三個字,水就是“氵”,月上面加一個主就是“青”,所以“水月主”是清字;“庚不大”為康;“蓋十八”,意為寶蓋頭上加木為“宋”,連起來就成了“清康宋”三個字。

于是,人們将它解讀為: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姓宋的人會重新修繕武侯祠。

更為巧合的是,當時負責修繕的官員名叫宋可。于是人們驚歎,諸葛亮早就知道自己的廟宇會在清朝康熙年間倒塌,會有一個姓宋的人來修繕。

這塊石碑的現世,将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神”的高度,竟然可以預言千年後所發生的事。為此,後人專門修了一個亭子,把這塊石頭放在亭子裡面,旁邊另立一碑,記錄下這件事情。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雖然大門上高懸的是“漢昭烈廟”,但千年來,老百姓偏叫它”武侯祠(蔣光耘/攝)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