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雞鴨魚肉,哪種更健康

雞鴨魚肉,哪種更健康

時間:2024-10-20 06:43:50

“營養好的雞肉”是指雞身上的瘦肉部分,比如雞胸,遺憾的是,不少人不喜歡雞胸肉,覺得雞翅和雞腿口感好、風味足

雞鴨魚肉,是過去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描述。雞鴨代表禽類,魚泛指水産品,而肉,通常是指豬牛羊等牲畜。

它們都是很優秀的食材,共同的特征是富含優質蛋白,但風味、口感、價格相差較大。從健康的角度說,哪種更“優越”?價格越貴,越有利于健康嗎?

“加工肉制品”影響健康

日常生活中說“肉”,一般是指豬肉、牛肉、羊肉等來自于哺乳動物的肉。這些肉含有較多的肌紅蛋白,因此呈現出紅色,被稱為“紅肉”。相對于禽類和水産品的肉,紅肉的脂肪含量通常要高一些,尤其是五花肉和肥肉,脂肪含量更高。

過去幾十年的營養學研究顯示,過多食用紅肉可能會增加一些疾病的風險,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這可能來自于肉中的飽和脂肪,也可能是血紅素在烹饪加工中的一些反應産物所緻。

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對健康影響大的主要是“加工肉制品”。所謂的“加工肉”,是指加入了較多鹽等添加劑,經過腌制等處理,可以保存較長時間的肉制品,比如火腿腸、香腸、臘肉、鹹肉、腌肉等。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結論是:每天吃50克以上的加工肉制品,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8%。考慮到一個人終生患大腸癌的風險約為2%,增加18%之後約為2.36%,這個風險也不能算是很大。但是,它畢竟“确實”增加了風險,所以“加工肉食品”被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為“1級緻癌物”。而新鮮的紅肉也被歸類為“2A級緻癌物”,意思是說證據沒那麼确鑿,但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但紅肉也有營養優勢。它們含有豐富的鐵、鋅和B族維生素。鋅和B族維生素在其他的肉類中也比較豐富,而含鐵則是紅肉的特長。

鐵是人們容易缺乏的營養成分,紅肉中的鐵不僅含量較多,而且是易于吸收的血紅素鐵。雖然一些植物性食物中也有一定量的鐵,但植物中的非血紅素鐵的吸收率比較低。

綜合來看,适當攝入新鮮的瘦肉,對于健康是有好處的。在膳食指南中,這個“适量”是跟禽類放在一起算的,成人每天的推薦量是40~75克,而兒童則相應地減少。

吃雞的門道

過去,雞是很美味高級的肉。可随着養殖技術的進步,雞肉變得極為廉價,許多人因此把它當作“劣質”的肉。

食品的營養價值跟價格無關。它能夠變得廉價易得,是因為品種優良、精心設計的飼料以及良好的養殖設施,使得飼料轉化為雞肉的效率遠遠比豬牛羊肉要高。而養殖行業之所以會花那麼多精力去推動養雞技術的進步,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雞肉的營養價值很高。

需要注意的是,“營養好的雞肉”是指雞身上的瘦肉部分,比如雞胸。遺憾的是,不少人不喜歡雞胸肉,覺得雞翅和雞腿口感好、風味足。

這種“好吃”的原因在于雞腿雞翅皮多,脂肪豐富。此外,它們還含有比較多的肌紅蛋白。從脂肪和肌紅蛋白的角度說,雞翅雞腿跟豬肉也差不多了。如果是油炸或者燒烤的雞翅雞腿,會含有更多的油和鹽,也就談不上健康了。

對水産品的擔憂在于污染

在食品營養研究中,一般是把“魚類”擴展到所有的“水産”來一起對待。一般而言,水産品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豐富,而脂肪中有極具市場号召力的DHA和EPA。

對水産品的擔憂在于污染。如果水體存在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就能富集到這些水産品中。尤其是甲基汞,幾乎在各種水産品中都含有——不管是國産的還是進口的,淡水的還是深海的,野生的還是養殖的,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

從營養角度說,水産食品可以“多吃”一些;從安全的角度,要注意污染物的量。權衡之下,美國推薦每周吃340克低汞的水産品,中國的推薦則是每天40~75克。

适合水産品生長的水體和營養環境,必然也适合各種細菌和寄生蟲生長。這在野生環境中更明顯。在人工養殖中,對于水體水質有一定的掌控,還會通過各種消毒措施和使用抗生素等藥物來解決問題。相應地,也就會存在“獸藥殘留”的問題。如果嚴格地按照養殖規範使用獸藥,那麼這些殘留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忽略。然而,現實的養殖是否遵守規範,消費者也無從判斷,隻能把希望寄托在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上了。

風味、價格,基本與健康無關

不管是雞鴨還是水産,或者是豬牛羊肉,不同的産品價格相差巨大。比如雞鴨,工業化養殖的價格如白菜,而特定品種的“走地雞”“放養鴨”,則可能貴幾倍。水産品的差别就更大,最便宜的養殖魚類隻要幾塊錢一斤,而最貴的“野生江鮮”能到幾千塊錢一斤。

需要強調的是,價格差異首先來自于稀缺程度,其次是風味口感,基本上與健康無關。在同類肉中,“天價”的與“廉價”的,在營養成分上的差别,最多也就是這種成分稍微多一點,那種成分稍微少一點,而這種“多一點”與“少一點”,還未必能與“營養健康”聯系起來。

肉的“好吃”包括風味和口感。風味來源于風味物質的積累,跟動物的種類、飼料以及生長期密切相關。口感則源于肌肉纖維,尤其是其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量。不同的動物種類和品種,或者相同種類但不同的生長方式,可能導緻風味和口感有很大的差别。

風味口感是食物“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的風味和口感而付出高價,那是“貴得其所”,無可厚非。但鼓吹什麼産地、品種和養殖方式所導緻“營養更好”“有某某功效”,那就是營銷忽悠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