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祖墳,望故鄉

祖墳,望故鄉

時間:2024-10-20 06:42:20

既然歸家無望,他鄉便是故鄉鄭嘉勵:專職田野考古,業餘從事雜文寫作,既為個人抒情遣懷,也為考古工作者與大衆之間的情感、趣味和思想的連接靖康國難,北宋滅亡。呂好問,南宋大儒呂祖謙的曾祖父,舉家合族,随同宋室南渡。

呂好問家族,号稱“東萊呂氏”,是宋代顯赫的高門大族。呂祖謙六世祖呂夷簡、五世祖呂公著是仁宗、哲宗時的宰相,呂好問在欽宗時也官至宰執。在北宋亡國前,呂氏家族居住在汴京開封,已有五六代人。如今,他們流亡南方,逃離家鄉,也抛離了自家的祖墳。

東萊呂氏的祖墳,在河南鄭州新鄭縣神崧裡,到呂好問這一輩,已是七八代人聚葬的大型家族墓地。各墓的位次,按照中原的風水觀念和儒家倫理“長幼尊卑”的原則規劃,一個蘿蔔一個坑,連呂好問、呂祖謙祖父呂弸中的“壽墳”,均已安排妥當,若非金人南侵,都該埋入祖墳。

這種多代人聚葬、秩序井然的家族墓地是中原士大夫家族的傳統,同等顯赫的北宋韓琦、富弼家族墓地,前些年經過考古被發掘出來。

金人入侵,改變了一切。紹興元年(1131),呂好問在流亡途中死于廣西桂林,就地安葬于南國邊陲。按他的遺願,待天下安定,他總要遷回中原祖墳。随葬的墓志,後半截故意留白,留待日後葉落歸根,補述信息之用。

紹興五年後,宋金戰局稍定,呂家離開桂林,陸續内遷。呂好問長子呂本中,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次子呂弸中,寓居浙江金華;三子呂用中,寓居紹興;四子呂忱中,住在衢州一帶。四大房派,各自飄零。

紹興十五年,呂本中死于上饒,歸家無計,也就近安厝;呂弸中有兩個兒子,長子呂大器,即呂祖謙父親;次子呂大倫,時任婺州武義縣丞。次年,呂弸中死于武義縣丞官舍,遂安葬于武義城東的明招山。呂弸中是最早入葬明招山的家族成員,從出土墓志看,也是臨時安厝。在他的遺囑中,想必也期待着重返祖墳。至于為何選中明招山,原因不詳,大概因為距離縣城不遠,那裡山清水秀,又有一座著名的寺院——明招寺,當然,呂家有能力買下整片山地,何況,明招山位于金華、紹興等地相對中心的位置。

又過去七八年,到了紹興二十四年,人們意識到,“王師北定中原日”隻是個缥缈的理想。于是,在呂用中主持下,将呂好問的棺柩自桂林遷來,成為明招山家族墓地中輩分最高的成員。既然歸家無望,他鄉便是故鄉。此刻,他們着手将明招山建設為永久性的家族墓地。

這是奇迹。在文化傳統、自然環境與中原完全不同的江南,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員,遵照河南祖墳的做法,在南方打造新墓地。從呂好問始;呂弸中“中”字輩成員;呂大器“大”字輩;呂祖謙、呂祖儉“祖”字輩;呂喬年、呂延年“年”字輩成員,四大房派,凡五代人,包括少量“之”字輩第六代成員,死後悉數聚葬明招山。作為凝聚家族情感的重要載體,新祖墳延續了160多年之久。

凡是明招山出土的第一代、二代、三代移民的成員墓志,在志文末尾,多會追述“新鄭神崧裡”的墓地。他們聚集于明招山下,但始終未忘河南的祖墳,那是回不去的故鄉。

直到蒙元南侵,南宋亡國,東萊呂氏家族再度分崩離析,明招山墓地逐漸衰亡。呂祖謙兒子呂延年,從金華遷居浙江缙雲,死後歸葬明招山。但自呂延年之子呂似之始,則安葬于遷居地,明招山墓地終于廢棄。

明清時期,東萊呂氏後裔未有特别顯赫的人物。但無論他們遷居缙雲,還是東陽、諸暨,每年都會來明招山上墳,并定期維修。清末維修呂好問、呂祖謙墓,即由東陽族人贊助,重建碑刻尚存。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陵谷變遷,明招山呂氏家族墓地,遺迹夷平,墳墓位次混淆。1992年重建呂祖謙墓,新建的墓所,竟然距離真實的呂祖謙墓誤差約有百米之遙。

每年的清明節,缙雲呂氏後裔依然墓祭不辍。2014年,我在明招山調查呂氏家族墓地,看見他們成群結隊,帶來祭品,燃起香燭,對着青山磕頭、祭拜。這一片蒼莽的山野,沒人知道哪裡埋着呂好問,哪裡又是呂祖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