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我國電力事業有很大發展潛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我國電力事業有很大發展潛力

時間:2024-10-21 03:14:36

李立浧在我國衆多的電力工程建設上都留下了足迹,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其中,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他表示,我國的電力事業在很多方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回顧這50年的曆程,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有幸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kV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kV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kV直流輸電工程、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800kV直流輸電工程。通過這些項目的建設,為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盡了自己的力量。”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接受《小康》記者專訪時說。

在我國衆多的電力工程建設上都留駐過李立浧的“汗水”。據了解,我國現有的7個直流輸電項目,他直接參與了4個。另外3個,他是專家組負責人。2007年,李立浧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牽頭的“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成套設計自主化技術開發與工程實踐”、“惡劣環境中電氣外絕緣放電特性及其在電網中的工程應用”先後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一二等獎。他作為項目第一完成人,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生于1941年的李立浧如今已經77歲,但仍活躍在電力行業的建設與教學上,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作為著名的電網工程專家、直流輸電專家,李立浧當初是如何與“電”打上交道?對于中國電力事業發展,他又有怎樣的看法?

家鄉第一個考上清華的學生

“我出生于江蘇省建湖縣一個農民家庭,自幼有強烈的上學求知願望,但直到快十歲的時光才正式進入學堂。”李立浧說,農村小學雖然條件艱苦,但是老師認真教書育人,他也刻苦好學,小學時跳了級。小學畢業考上江蘇省重點中學——鹽城中學,李立浧在那裡度過了六年中學時光,1961年考上清華大學,成為家鄉第一個考上清華的學生。

李立浧與“電”結緣是在大學。進入清華大學後,他在電機工程系高電壓技術專業學習。“我是1967屆的畢業生,當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1968年9月我就走出學習和生活了7年的清華大學校園,懷着‘服從國家安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踏上去蘭州的列車,開始了16年的西北之旅。”李立浧說。

當時,他被分配到水利電力部西北電力建設局送變電工程公司。他回憶,白天與隊友們奔波在工地上;夜晚,他常常坐在煤油燈下看書,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

“從1968年起,我正式投入到中國電力事業之中,開始了電力工程建設與研究工作。到2018年,已經整整50年了。”李立浧感歎道。

中國電力科技人員的自力更生

李立浧參加工作後,就不斷開創電力工程建設的多個“第一”。但是在這過程中,他也面對過很多困難。特别是在一開始沒有國外技術資源支持下,中國的電力科技人員隻能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技術研究。

“剛參加工作不久,我就參與建設中國第一個330kV的交流輸電工程——當時中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送出工程。在那時的環境與技術條件下,我們集中了一個研究隊伍,經常坐在一起進行切磋研究。那時候環境非常艱苦,經常要到野外去勘查工程線路。農村沒有電,我那個時候的近視度數是500多度。但因為常年在煤油燈下看書,離開甘肅的時候已經到了将近2000度了。”李立浧說。

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個電網設備引進項目——平頂山至武昌500kV的交流輸電工程開始建設,這也是中國第一個500kV的交流輸電工程建設。李立浧帶領隊伍參與和組織了工程建設。

“當時國内從日本引進了一種鋼闆軋機,是中國汽車工業所急需的設備,這是為武漢鋼鐵引進日本的一米七軋機服務的;軋機啟動的沖擊電力負荷很大,當時的電網容量沒法支撐,所以就要進行這個500kV輸電工程的建設。當時國内與國外的技術水平差距很大,我們引進了一部分設備,另外自己制造了一部分設備,終于建成了中國第一個500kV交流輸電工程。”李立浧回想道。

李立浧院士被譽為“中國直流輸電第一人”。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第一個成套引進的電網設備項目——±500kV葛洲壩到上海直流輸電工程,也是我國第一條±500kV直流輸電工程開始建設。李立浧擔任了技術和工程負責人以及對外談判總代表,主持項目的技術攻關、組織工程建設,負責引進技術談判。

作為我國第一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工程的設計、安裝、調試都需要全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然而,國外企業也十分注重對核心技術的壟斷和保密。李立浧說,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他們不自己消化,永遠也學不到别人的技術。于是在工程建設中,李立浧力主“引進技術為我所用,消化吸收中創新”。雖然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他們都一一克服了。

到了2005年,李立浧開始科技攻關,研發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技術。從理論研究、設備研發、标準和規範制定、實驗驗證等系統地進行技術研究和突破。

“由于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做這方面研究探索的,所以承受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而在取得成果後的歡欣更是激情澎湃。進入工程建設階段,每一步都在頭腦裡反複思慮。工程系統調試結束,投入運行,運行穩定,心中的石頭才落地。”李立浧說。

據了解,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是解決我國能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核心技術。國内外均無可借鑒經驗,創新性極強、難度極大。

中國電力事業發展潛力巨大

對于現今的中國電力事業發展水平,李立浧又是怎麼看的?他認為,我國的電力事業在改革開放後發展很快,在很多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領域甚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不過,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全社會消費的電量是63000億千瓦時,平均每個人消費電量4500多千瓦時。而美國的人均消費電量是13000多千瓦時,西歐國家和日本的人均水平是7000至8000多千瓦時。李立浧說:“從這個數據上看,中國的電力事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大有可為。”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李立浧認為,電力發展為上述我國發展目标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

“但是,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轉變發展模式,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要走創新的道路。”李立浧說。

他表示,現在正在進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研發,這也是領先世界的技術。他還提出了“透明電網”的理論和技術研究,研發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平台和數據庫,研發小微智能傳感器,把現代信息技術與電網融合,讓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展示出來,成為“透明電網”。

年輕人從事電力事業應大膽創新

“我現在不僅在南方電網公司帶隊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而且還和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一起,創辦了電力創新班,把我的工作經驗、工程知識和理論相結合,為電力專業的學生提供各種實習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說起如今的工作,李立浧認為自己經常要和年輕人打交道。

他表示,年輕人是我國電力事業的未來和希望,年輕人要想成長一定要腳踏實地,大膽創新。既要培養自己腳踏實地工作、科研的精神,也要有創新思維和魄力,不能滿足于現狀,要始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和我的團隊開展多項電力科研項目,和年輕人一起工作,優勢互補,工作經驗和開放思維互補。我們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是非常開心的事情。”李立浧說。

作為前輩,李立浧對如今從事電力事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他回想到,剛參加工作時,他是從一線電力工地的工人、技術員做起的。他向一線工人學習,學到了很多實踐經驗,這些對他日後的工作都有很大幫助。

“後來,不管我是負責某一項技術工作,還是擔任總工程師,或者組織特高壓建設這樣的大項目,我都非常仔細的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認為,把分内的事做好,進而做到極緻就能成為專家。這是我的心得,也是對青年的期望和勉勵。”李立浧說。

編輯/餘弘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