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南京城垣 :在血與火中幾度沉浮

南京城垣 :在血與火中幾度沉浮

時間:2024-10-20 06:34:46

朱元璋将集慶路改為應天府,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著名建議,開始整修宋元舊城牆

1937年12月,日軍登上中山門(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提供)肇建于公元1366年的南京明城牆,已走過600多年的風雨滄桑。

目前,作為“中國明清城牆”申遺的牽頭城市,南京城牆正在與陝西西安城牆、浙江臨海台州府城牆、湖北荊州城牆、湖北襄陽城牆、安徽壽縣城牆、遼甯興城城牆、安徽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等一起向“世界文化遺産”發起沖擊。

明代最大的城市營建工程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在經過半年多的激戰後,朱元璋所率的紅巾軍終于攻占了元朝在江南的統治中心集慶路(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大緻相當于明清的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城。進城後,朱元璋躊躇滿志,帶着将領和謀士們巡視集慶城郭。

南京是六朝古都,早在公元前472年,越國打敗吳國,占領了此前屬于吳國統治轄區的南京地區,就在這裡建成了南京曆史上第一座城池——越城。六朝時期,南京城池為都城規模,擁有南北朝最大最長的城牆;到宋元時期,則為府城級别;南宋時為留都建康府,規模僅次于都城臨安。

因此,當占領南京,登上集慶路城牆視察時,來自濠州、滁州一帶,從未到過“一線城市”的朱元璋大開眼界,他對身邊将領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廪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

朱元璋将集慶路改為應天府,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著名建議,開始整修宋元舊城牆,同時在城外的長江沿岸建造了龍灣、虎口兩座城堡。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開始以國都的标準打造應天府,也就是後來的南京城。《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中明确記載,“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這被認為是城牆大規模拓建的開始。城牆研究專家依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編撰的《通用萬年曆》,将史料中的日期換算為公曆,“丙午八月庚戌”是公元1366年9月5日,也就是南京城牆的生日。

2016年9月5日,南京市在中華門為南京城牆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生日宴會,慶祝其650歲生日。

南京城牆的建造極其漫長,從元末開始,到1368年大明王朝建國,持續到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刻,堪稱明代最大的城市營建工程,數百萬民工、軍人、罪囚參與其中,無數人付出了生命。

《大明會典》将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為南京城牆最後完工的年份,但當代學者指出,這一年之後,朱元璋依然在不斷命令加高、增厚城牆牆體,甚至到1398年他壽終正寝,增建工程依然沒有結束。建文皇帝即位後,基本上沒有對南京城牆再有大的改造舉動。可以認為,南京城牆的最終完工,是在朱元璋去世之時。也就是說,南京的城池建造至少持續了33年之久。

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城牆在建造之時,南京城外的外郭城、南京城内的明皇宮(包括皇城和宮城)也在同步建造中,最終形成的大明京師南京城的格局,是從外向内,依次分布外郭、都城(即通常所說的“南京城牆”)、皇城、宮城四重城牆,這是中國古代極其崇高的都城布局規劃。

“内十三”和“外十八”

“南都城高堅甲于海内”,是明代《肇域志》對南京城牆的評價。建成後的南京城牆号稱周長96裡,實測為33.676公裡,造就了明清時期中國最大的城池,在同時期世界範圍内的大城中也首屈一指。城牆高14~21米,城基寬約14米,頂部寬4~9米,其高大雄峻,在各地古城牆中罕有其匹。

有趣的是,南京城牆的外形并沒有設計成較為常見的正方形或矩形,看上去極其“古怪”,無法用簡潔的詞語描述。一般認為,南京城牆為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形”,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在平面上呈現“北鬥星”和“南鬥星”的聚合。

提到城牆的城門時,老南京人習慣說“内十三,外十八”。

“内十三”是指南京城牆明代建成時開有13座城門,從被稱為“南門”的聚寶門開始,按照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聚寶門、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鐘阜門、儀鳳門、定淮門、清涼門、石城門、三山門。長期生活在南京的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曾将13個城門編入歌謠:“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并寫進了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中。

十三座南京明城牆的“内城門”,至少有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神策門建有甕城。通濟門、三山門、聚寶門的甕城極其氣派,前兩者旁分别是舊時南京的東水關和西水關,故設計成獨特的船形,後者則是矩形甕城。通濟門甕城的規模最為宏大,可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留存下來的聚寶門(中華門)甕城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宏大的甕城。神策門則是南京明初城門中唯一的外甕城。

明代以後,清代、中華民國、新中國時期,出于交通、城建、軍事等各種方面的考慮,城牆上又陸續開辟草場門、小北門、玄武門、挹江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新民門、雨花門、中華東門、中華西門、解放門、集慶門、長幹門、華嚴崗門、标營門等門,并于1928年将單孔明代城門朝陽門改為三孔的中山門。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城牆上先後開辟的大小城門,将近30座之多。

600多年的歲月中,城門的名稱也發生了變化,如三山門,後改名為水西門;聚寶門,後改名為中華門;正陽門,後改名為光華門;石城門,後改名為漢西門、旱西門;神策門,後改名為得勝門、和平門。

“内十三,外十八”中的“外十八”則是指南京外郭城的江東門、大馴象門、小馴象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甯門、上元門、外金川門、雙橋門。外郭城基本上都是用夯土築成,隻在城門處有城磚包牆,其長度超過60公裡。衆多遊客登上南京明城牆遊玩

見證血與火

600年來,城牆是古都南京最直接的守衛者,它的命運也與這座城市緊緊牽扯在一起,在血與火中幾度沉浮。

朱元璋去世後,繼承皇位的并不是他的兒子們,而是皇孫朱允炆,這激起了實力最為雄厚的皇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滿。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從北平發兵,起兵靖難。戰争持續了四年,雙方互有勝負。

建文四年(1402),朱棣率軍繞開一直打不下的濟南,長驅直下,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在高大的城牆下,燕軍被阻攔在外,一籌莫展,此時,鎮守南京城北金川門的李景隆卻打開了城門,迎燕軍入城。南京城牆建成後經曆的第一次戰火上演了如此戲劇性的一幕,失去城牆庇護的建文皇帝神秘失蹤,朱棣登基,成為對中國曆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明成祖。

1853年3月初,順江而下的太平軍殺到南京城下,城中清軍頑強死守,太平軍屢攻不下。3月19日,太平軍佯攻聚寶門,吸引清軍主力,同時派數百名在長沙招募的礦工在城外靜海寺内挖坑道填炸藥,炸塌儀鳳門附近的城牆,突入南京城,以“斬首”的方式殺掉兩江總督陸建瀛,從而完全攻克南京。

1864年,圍攻南京長達三年之久的清軍,使用了和太平軍一樣的戰術。7月19日,清軍在龍脖子段城牆開挖地道,“實火藥三萬斤于其中”,炸塌城牆20餘丈。清軍如蝗蟲一般,從這個缺口湧入城中,天京淪陷。戰後,曾國藩視察戰地,感慨不已,他命人修複了這段坍塌的城牆,并親自撰寫碑文,刻成石碑,鑲嵌在城牆之上。“窮天下力,複此金湯,苦哉将士,來者勿忘”,碑文生動反映了南京城牆的高大險峻和易守難攻。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古老的明城牆在熱兵器戰争中再次發揮作用。中國守軍依托城垣,在城牆内部構建機槍射孔等防禦工事,在雉堞和垛口間向來犯日軍猛烈開火,有效抵禦了日軍飛機大炮坦克的輪番轟擊。

據抗戰史學者研究,南京保衛戰中,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三座城門是激戰最為慘烈的三個地點。直到12月12日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下達撤退令,上述三座城門都沒有被日軍攻破。

據統計,南京城牆上的大型機槍防禦工事至少有19個,其他射孔更是不計其數。中華門正面,蔣介石親筆題寫的“中華門”橫額正上方就有一個正方形的射孔,裡面有一個簡易重機槍工事,至今保存完好。

然而,随着城市的發展,城牆越來越被一些人視為“無用之物”,欲拆毀而後快。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就爆發了城牆“拆”和“保”之争,當時的南京市政府甚至下達過拆除城牆的命令,遭到社會各界的反對。直到1934年,南京警備司令部提出将城牆列入城防計劃,這一拆城保城的争論才告一段落。

上世紀50年代,通濟門、定淮門、儀鳳門、金川門、光華門、漢中門、草場門等十餘座曆代開辟的城門相繼被拆毀,大量城磚、條石散落,被機關、院校、街道甚至私人拖回去建造房屋。

南京13座明代城門僅存中華門、漢西門、清涼門、神策門四座,牆體留存有25.091公裡。

盡管已經不再完整,但南京城牆依然是世界上現存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1988年,南京城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明城牆成為“民城牆”

2018年6月9日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這一天,南京城牆博物館工程建設啟動儀式在中華門城牆根下的邊營1号舉行。

據介紹,南京城牆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何鏡堂等設計,總建築面積達12696平方米。南京城牆博物館将于2020年上半年正式對外開放,将建成“展示城牆文化的傳世經典之作”,同時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

近年來,圍繞着南京城牆的申遺、保護、推廣等工作逐漸展開。以近期為例,5月28日,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第六次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聯合申遺城市南京、西安、荊州、興城、襄陽、臨海、壽縣、鳳陽,以及拟加入的開封、正定、張家口、長汀、肇慶、歙縣六城市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商文化遺産保護大計;6月6日,五集大型人文系列片《南京城牆》正式開機,将于2019年與觀衆見面;6月9日,南京城牆上舉辦了“三十六丈城牆跑”活動,近千名體育愛好者參與了這場穿越時空之旅,共享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成果。

“山水城林”是南京最為吸引人的自然、文化優勢,其中的“城”就是指城牆。自2014年8月實現全面開放以來,南京明城牆和普通市民的距離越來越近,真正成為百姓看得見、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牆”。

據媒體報道,2018年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關于請求将南京城牆(中國明清城牆)列入國家2020年正式申遺項目的請示》,明确表達了南京堅定不移、全力以赴推進和實施城牆申遺的決心和信心。國家文物局對南京牽頭聯合申遺工作高度肯定、表示支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