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博山爐 :煙霧缭繞的仙界

博山爐 :煙霧缭繞的仙界

時間:2024-10-20 04:15:04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淩紫霞

錯金狩獵紋博山爐在我們古人的生活中,焚香熏香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近些年古裝劇的大加渲染下,調香弄香則成了一門高深莫測、能夠“殺人于無形”的絕技,讓熏香這件事帶上了神秘色彩。

隻可惜香料難以長久保存,更别說那些小說中虛構的奇香,所以我們很難親自體驗古人用香的神奇之處。好在,還有一些香爐完好地保存下來,其奇異的造型和華美的裝飾很能啟發今人的想象。

古人為什麼熏香

早在原始時代,我們的先民便已開始焚燒香草香木以清臭避穢、淨化空氣。

在商周時代,使用的是一種敞開的香爐,看起來像是一種巨大的高腳杯。香草被放在爐中直接焚燒,雖然香氣濃郁,但煙火氣也确實熏人,實在是簡單粗暴。

到了漢代,焚香就格外講究起來了。因為交通發達、外貿發展,域外香料大量傳入,我們有了龍腦香、蘇合香這些油脂類的原料,不再使用純天然未加工的香草。

漢代人又學會了進行香料的精加工,把它們制作成了香球和香餅。與天然草木不同,這種香不能燒出明火,隻能暗燒,煙氣就小了許多,熏爐此時也被加上了蓋子,這樣一來,熏香就顯得柔和雅緻得多了。

漢代的熏爐流行一種獨特的樣式,被稱為“博山爐”。

博山爐即蓋子塑成山形的熏香爐,有的下面還附有銅盤。北宋的考古學家說這種香爐像是海上仙山,下面的銅盤則用來裝熱水以潤濕煙氣,以此來表現海水環繞。

其實,銅盤用法很樸實,就是用來盛灰的。不過,仙山的說法倒沒有錯。

秦漢時代流行東海上有仙山的說法,它們名為蓬萊、方丈、瀛洲。山上雲氣升騰,芝草繁茂,其間還有靈禽瑞獸出沒,這是仙人的居所。秦始皇不是還派出了尋找不老仙方的隊伍,出海尋找仙山嗎?

到了漢代,人們對神仙的信仰有增無減,所以,連生活中實用的熏香爐,都被寄予了這種美好的期望。

話說回來,博山爐這個名字并非發明了它的漢代人所起。漢代人比較質樸,老老實實地叫它“熏爐”“香爐”,這個浪漫的名字最早見于東晉葛洪所撰的《西京雜記》。

名字究竟是誰起的,現在失于考證,不過葛洪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人稱小仙翁,這個通體靈氣的“博山”之名從這個一身仙氣的人的書中所出,倒是很相配。

華彩流動的珍品

越是地位高的貴族,所用的博山爐也就越精巧華美。其中,最出類拔萃、飽含“仙氣”的一件博山爐,是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世稱“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

中山靖王是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的兄弟,身份顯赫尊貴,他的陪葬品自然是不凡的。1968年劉勝墓被發掘時,出土的器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等級,都令世人震驚,他和妻子窦绾兩人雙雙裝椁着金縷玉衣。

錯金博山爐雖然體量不大,隻有26厘米高,但在這些陪葬品中卻極其搶眼。

博山爐通常由爐底、爐柄、爐身和爐蓋四部分組成,精巧的設計大多集中在爐蓋上,但這一件從上到下都透着靈異。

爐底是三條龍交纏出水的奇景,龍身蜿蜒盤曲,引起向上洶湧翻騰的水浪構成了爐身。爐身上錯金的雲氣交錯往複難辨首尾,又像波濤起伏疊宕,仙山于是在波濤和雲霧間時隐時現。

爐蓋上的仙山稱得上峰巒疊嶂,崔嵬多姿。山峰堆聚,越往中間越高,其間不乏嶙峋陡峭的怪石,細看,石頭上還伏着蓄勢待發的虎豹。

靈猴為山巒增添了别樣的生趣,它們有些出沒在山間,還有些更調皮的,則騎在神獸身上戲耍。

光有山還不行,必定還要有洞穴,煙氣才能從熏爐裡散發出來。這些孔洞藏在山谷間,一旦香料被點燃,煙霧便從山間袅袅升騰而起,整個博山爐就真的成為一個雲霧缭繞的微縮神仙世界了。

漢代留下來的博山爐數量并不少,這件博山爐之所以獨步千古,除了設計之精、構造之繁,特别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通體閃耀的金光,氣度卓絕。

這種銅體上嵌金絲的工藝被稱為錯金,就是在銅器表面預先鑄出或刻出圖案或文字的凹槽,然後在槽中嵌入金絲、金片,将其錘打牢固後再用蠟石打磨,使它們與銅底融為一體,平整光滑。

有些是金銀一起上陣,便是“錯金銀”。這樣,一件銅器上因為有了三種不同的金屬材質,便閃現出三種不同的光芒。

不過,由于三種金屬抗氧化的能力不同,千年時光拂過之後,大多數情況下銅會鏽蝕,銀會黯淡,唯有黃金能夠應對從容,顔色不改。

意外的是,這件錯金博山爐卻璨然如新。

詩文中的浪漫

博山爐是個巧妙的設計,不僅在漢代流行一時,一直到宋代都還被大量使用。自東漢瓷器燒造技術日漸成熟之後,還出現了許多瓷博山爐,模仿的都是銅制博山爐的樣式。

這确實是個讨人喜愛的浪漫物件。作為古人室内的重要擺設,博山爐也成為男女情感的見證物,所以它時常在詩詞中出現。

比如南北朝的大詩人鮑照的《拟行路難》: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複萬镂,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帏裡明燭前。外發龍鱗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歎終百年。

五代韋莊的詞《歸國遙•春欲晚》的下厥:睡覺綠鬟風亂,畫屏雲雨散。閑倚博山長歎,淚流沾皓腕。

溫庭筠的《苦楝花》:隻應春惜别,留與博山爐。

不過,這些詩詞裡的博山爐,關聯的多是哀婉悱恻的感傷調子,遠不如民間的情歌爽利歡快,比如北朝樂府《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爐。

要說起來,還是李白的表達最直接,最濃郁,他也用《楊叛兒》為題作了詩: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

烏啼隐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淩紫霞。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藝術推廣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