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鳥巢”到“冰絲帶”的接力

從“鳥巢”到“冰絲帶”的接力

時間:2024-10-20 03:52:29

2018年5月9日,國家速滑館施工現場

具有時代烙印的重大工程,對國家的技術體系與實力,是一種極大的推動力

2008年6月,奧森公園之南,第29屆北京夏奧會主場館國家體育場“鳥巢”竣工落成。十年之後的2018年,奧森公園之西,第24屆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破土而出。

2003年,35歲的李久林作為鳥巢施工總承包商的總工程師,踏入鳥巢建設工地。如今,50歲的李久林再度出山,擔任負責“冰絲帶”策劃、設計、施工全過程的總工程師。

從“鳥巢”到“冰絲帶”,這段長達15年的奧運接力,對李久林來說,是榮譽,更是責任。“和平時期的戰争”

在李久林看來,“鳥巢”這樣的工程,就像“和平時期的戰争”。

“鳥巢”設計理念新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用鋼量最多、技術含量最高、結構最複雜、施工難度空前的超大型鋼結構體育設施工程。要讓圖紙上極富創意的設計變成現實,施工建設者面臨着一系列技術挑戰。

因此,從2003年9月直到2008年12月,整個團隊幾乎一直在緊張工作,幾乎沒時間回家。回憶起那段歲月,李久林說:“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和團隊一道,在專家指導和各方面支持下,不斷攻克難關,就像爬山一樣。往往是一個問題解決了,下一個問題又在等着了,壓力無時不在。”

從設計上來說,“鳥巢”既非橫平豎直,又沒有标準的形狀,完全依從了美學構想。那建築師該如何實現這樣的設計?

李久林在設計單位僅提供150餘張鋼結構設計圖的基礎上,組織大量分析、計算與試驗研究,完成了13520張深化設計施工圖紙,自此,“鳥巢”邁出了從構想變為現實的第一步。

接踵而至的第二個問題,便是如何将鋼闆做成任意形狀?

“當時我們走了兩條路線,一個是壓制,采用數字化,智能機床;一個是卷制,靠工匠精神,靠經驗。最終這兩條路線的團隊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鳥巢彎扭構件技術基本得以解決。”李久林說,這一技術完全由中國自主創新,使得非線性鋼結構成為可能,填補了國内外空白。

“鳥巢”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鋼結構施工。長軸330米、4200噸的鋼結構在“鳥巢”跨度最大的南北方向的柱角和柱子上,産生了巨大壓力。為此,他們決定采用一種超強的厚鋼闆來解決結構的承重問題。然而,當時國内沒有生産過符合條件的鋼材,為了保證按期進行鋼結構施工,李久林進行多方協調,在國内頂尖鋼廠的大力支持下,最終創造出了新型鋼材Q460E-Z35。

“當時很多人懷疑我們,認為中國人建不起‘鳥巢’。”李久林說,“這的确是颠覆性的建築,但是參與其中設計團隊、分包商,包括鋼結構加工廠等力量齊心協力、窮盡智慧地去解決問題,這是中國人的志氣。”

“鳥巢”完工時,李久林的日本同行曾笑談:“這麼複雜的工程,你們都能建成,再沒有什麼工程能難倒你們。”

編織天幕

如今,在北五環國家網球中心鑽石球場南側,國家速滑館的建設施工正如火如荼。

8.1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全球體育場館中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亞洲最大的冰面、3360塊玻璃拼接營造出靈動飄逸的22條“冰絲帶”……巨大的體量、複雜的結構,工期隻有2年,對于50歲的李久林來說,又一個挑戰來了。

“冰絲帶”建築工程面臨的首要技術難點,便是其長210米、寬140米的大跨度屋頂。不同于一般建築,速滑館的屋頂呈不規則馬鞍形,更增加了建設難度。

“如果依照我們建設‘鳥巢’的經驗,采用重型鋼結構體系,是安全可靠的。但考慮到這種形式在材料利用上用鋼量比較大,為了體現節奏的高效性,我們在建設速滑館時,整個屋頂采用單層索網結構,通過79對鋼索,形成‘網球拍’屋頂,宛若在場館上方編織一塊天幕。”李久林說道。

這種大跨度索網結構,用鋼量隻有不到600噸,是同類體育場館的四分之一,可以由工廠定制、現場裝配,施工簡便、污染小,符合“綠色辦奧”的要求。不僅如此,“冰絲帶”還提升了屋頂的結構性能,極大地方便了冬奧會比賽使用。

除此之外,“冰絲帶”還着重打造“智慧場館”。

首先,建造期所有人員、材料、機械,都可進行智慧管理:人臉識别、車輛識别、材料二維碼、空氣PM2.5檢測等技術手段,保證了工程建造全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智能化管理。

同時,生命期全面推進BIM(建築信息化)模型的應用,實現參與方的信息共享:包括運動員、裁判、媒體、觀衆在内,場館均可按照其需求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實現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

面對即将到來的冬奧會,李久林不僅要攻克技術上的難關,更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事實上,由于測試賽需求,我們在明年底就要完工。時間緊迫,要高水平、高質量完成如此複雜的工程,我們必須基于平行施工的高效路線,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基于同一的模型、同一的分析、高水平的測算體系和偏差調整體系,外圍的鋼結構、索結構、膜結構同步進行。等到下一步場地看台施工,工程的預制構件運過來之後,鋼結構在場外同時進行拼裝,變串聯為并聯,實現高效、高精。”李久林說。

不一樣的“綠色”

從2008年鳥巢的施工總工程師,到2018年“冰絲帶”工程的總工程師,李久林的視角已然發生了改變,“今天,我可以站在一個工程生命期的角度,來講‘綠色’。這和十幾年前的‘綠色’是不同的。”

“鳥巢”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建築信息化模型,而“冰絲帶”打造智慧場館,則全過程推動了智慧建造的應用。

當年,“鳥巢”的鋼結構建造沒有技術準備,而今,無論是經驗、思想還是技術,都已有一定的準備,為“冰絲帶”的建造提供了一個更好的集成、展示平台,使得建築業的綠色與智慧化,都在“冰絲帶”建築工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契合。

“任何一個建築都是對其時代特征的反映,而奧運建築更是其時代技術的代表。‘鳥巢’是我們技術史上的新一頁和光輝篇章,這一頁過去後,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有了新起點。我們希望在‘冰絲帶’工程上,能夠實現綠色、智慧和環保的新目标。”李久林說。

具有時代烙印的重大工程,對國家的技術體系與實力,是一種極大的推動力。

李久林介紹道,“鳥巢”的鋼結構是夏奧會的一項重要遺産,而冬奧會的“冰絲帶”則希望能促進大跨度索網結構屋頂、材料的國産化。

“索網材料類似于‘鳥巢’的460鋼,當時460鋼沒有應用過的,這次倒不是完全沒有,高礬密閉索國外是有的,但是國外供貨期長、造價也高得多。這次我們的指導思想是立足于國産,國内有了一定技術儲備,國内廠家希望實現這種材料的國産化,我們也希望為奧運會留下新的遺産。”李久林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