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透視“最牛考研 XX”

透視“最牛考研 XX”

時間:2024-10-20 06:52:50

每到畢業季,一些高校就會主動宣傳本校出了“史上最牛考研宿舍/班級/學院”,似乎考研成功率能反映學校的辦學水平。

也有人認為,高調宣傳考研“成就”的背後,反映出部分高校辦學思路上的惰性——現代高等教育辦學中創新成本越來越高,辦學資源分配也非均衡,現行評價體系下,“出成績”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提高考研率。

某些地方高校主動把自己打造為“考研基地”,苦心創建“大規模考研生态體系”,甚至停上部分專業課為考研學生大開方便之門。一些名牌大學在研究生招錄中明确表示反對“本科應試化”,他們有何具體做法?對于大學生來說,以考研成功為本科階段的人生目标,真的好嗎?

出現“考研基地”并非好事

劉道同(大學教授)

某些地方院校成為“考研基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這些院校中相當一部分定位模糊。與名牌院校相比,學校品牌不硬,對考生吸引力不足;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比,它又是綜合性高校,就業方向不清晰。國内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已連續多年高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與重點名牌院校不錯的總體就業形勢相比,原先被定為二本、三本院校的就業形勢最為嚴峻。

其次,許多學生對于本科階段上了一所普通高校感到不甘心,他們自身的追求與學校的動員不謀而合。名校情結背後是高校在教育、就業中的地位不平等。高校被各類評審、評價貼上标簽,給予不同身份,學校辦學關注的不是自身特色、質量,而是想怎樣獲得更高的身份。

一些普通院校把每年的名校研究生錄取率作為重要辦學指标,這種辦學方式究竟會導緻什麼後果?普通高校變成考研培訓機構,不但使得學校失去對自身辦學質量、特色的追求,而且也對學生作出了錯誤引導,把學生引向考研的“華山一條路”。

來自“考研基地”的學生是否受名校歡迎?事實上,一些名校已經注意到這種現象。根據目前研究生入學“統一筆試+面試”的方式,學校很難直接拒招來自“考研基地”、筆試分數高的學生,于是有的高校就采取擴大推薦免試生的方式,給自己更多的選擇空間。由于推薦名額過多地給985高校、211高校,也招緻社會對于研究生招錄歧視的争議。結果,名校“歧視”普通院校本科生的現象又進一步加劇了高考生的名校情結。

如何改變部分普通院校自甘淪為“考研基地”的現象?教育部門要在資源分配上顧及普通院校的辦學需要,在辦學評價體系中推出更多鼓勵普通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政策,引導這些“考研基地”轉變辦學思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方向,辦出學校和專業特色。

“考研熱”回歸理性當有合理分流渠道

張茜(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考研熱”要回歸理性,需要讓考生有合理的分流渠道:一是出國留學分流,二是推免生分流,三是就業分流。

出國留學分流,能一定程度降低國内考研的競争,但無助于提高國内高校教育質量。

推免生分流,這是研招改革的結果。推免生全稱“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這一制度不再要求學生參加統一入學考試,給了學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權,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本科階段發展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大學招到合适的、具有學術潛力和學術興趣的研究生人才。

随着推免生改革的深入推進,統考考研人數會進一步下降,這是好事。要讓推免生制度發揮更好的作用,需要大學完善自主招生體系,建立研究生自由申請入學制,充分發揮導師在招生中的作用,并向社會公布學校的招生标準,讓整個招生過程公開透明。

第三種分流是就業,正是由于就業分流并不顯著,導緻考研“高燒”不斷。有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考生考研是為了增加就業競争力。要讓考研回歸理性,必須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本科院校應結合社會需求設置學科和專業,探索有本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嚴格控制人才培養質量。

歸根到底,本科院校下一階段的工作着力點應該是提高自身辦學質量,讓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有競争力。

勿盲目讀研期望提高身價

洪熠(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

過去十幾年來,我國研究生培養規模迅速擴大,但質量的提升卻似乎趕不上數量的增加。當前的研究生教育無論規模還是專業,還無法滿足産業結構升級對多層次、多種類高級人才的需要。研究生培養結構調整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首先,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應試傾向,不僅沖擊本科教學的正常開展,也難以保證選拔上來的研究生質量。例如,有的學校推出政策“學分績點≧3.0的同學可申請免上課”,方便他們集中精力複習考研;有的教師本科階段主要教授考研科目的知識,訓練學生提高考研應試技巧。結果就是,這樣選拔出的學生可能在考研筆試中獲得高分,但學術潛能有限,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發展極不均衡,也沒有真正掌握未來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如果他們考研不成功,因缺乏核心競争力,就業較困難。

其次,在研究生教育的社會評價機制問題上,亟需公認的可以科學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效益的指标體系。沒有客觀标準,導緻政府對研究生教育的指導存在滞後,社會輿論對研究生教育的監督不夠客觀,高校發展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盲目性。讀研能獲得怎樣的知識、能力、素質不被大家關注,隻有更高的學曆成為社會價值評判的标準。

總之,如果研究生培養難以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素養,隻不過是為本科生延緩兩到三年的就業時間,那麼在本科生就業難之後,随之而來的就是研究生就業難。那些指望通過讀研提高身價的學生,很可能很快會發現自己的願望落空。

不能用考研率這種功利指标評價大學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在當前的教育管理體制中,普通院校辦學資源匮乏,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确實有諸多困難,把考研作為學生的重要出路是很現實的舉動——如果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能考上研究生,既可以解決畢業生的就業難題,也可為學生提供一條提升的途徑。但從長遠發展看,必須給學生有質量保障的本科教育,這才是學校立足的基礎。

從大學的使命分析,大學的核心任務應隻有一個,即人才培養。要形成這樣的教育觀念,必須調整全社會對大學的評價,需要形成針對學校辦學特色與個性的社會評價體系。這樣,大學就不會在教學和科研兩條主線中迷失方向。

首先,應對大學教育實行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不能再用就業率、考研率這種功利的指标評價大學。

在發達國家,評價一所大學的教育質量,通常用的指标包括新生選拔率、學生畢業率、教育資源率、校友捐贈率。這些過程性指标,關注的是學校是否重視人才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評價以及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我國的高校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改變現在的教育管理方式,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賦予學生選擇大學的權利。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過數量時代,當前急需解決的是質量問題,不能再延續追求“高大全”的急功近利發展模式。

再次,以畢業學校、學曆高低來評價人才的方式是極為粗放的,這在社會上已經造成“學曆高消費”“人才浪費”等嚴重問題。隻有改變陳舊的評價體系,打破“學曆社會”,才能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新的人才評價體系。

萬宏蕾/采訪整理劉章豐/設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