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火炬”30 年——科技創新服務于經濟發展

中國“火炬”30 年——科技創新服務于經濟發展

時間:2024-10-21 03:02:35

2018年是火炬計劃實施30周年。多年來,中國國家高新區數量和質量取得了雙提升,高新技術産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甚至走出海外。火炬計劃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由創業反向拉動科技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高新技術的道路。

1978年,中國打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10年後的1988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旨在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的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火炬計劃是由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組織實施的一項旨在利用市場機制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産業化及其環境建設的指導性計劃,是國家科技計劃體系中政策引導類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康》記者從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獲悉,火炬計劃的宗旨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結合中國實際,充分調動和發揮中國社會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的優勢和潛力,以市場為導向,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中國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産業化和高新技術産業國際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2018年是火炬計劃實施30周年。多年來,在火炬計劃的引領下,中國國家高新區數量和質量取得了雙提升,高新技術産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甚至走出海外,衆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與高新區、自創區形成了創業孵化生态鍊,培育出大量的創新創業團隊和高新技術明星企業,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浪潮湧動……

科技成果向經濟轉變促火炬計劃

20世紀80年代,在世界範圍内興起了一場以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為中心的科技革命浪潮,為搶占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的制高點,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調整本國發展戰略,制定帶動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的計劃。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把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當作一件興國立足的要事,列為國家發展戰略之首。

而火炬計劃的推出,和國家重視科學和科技在經濟中的推動作用緊密相關。當時,我國已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不僅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隊伍,還取得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成果。如舉世聞名的“兩彈一星”,運用遺傳學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等。

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表示,當時國家科委的宋健和李緒鄂等人親自參加了中國兩彈一星計劃,受錢學森影響比較大,他們對大科學有深刻的認識。美國原子彈研制成功以後,科學家從軍事走向經濟,對矽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健和李緒鄂等人受到啟發,也推動了中關村的建設和中國火炬計劃的實施。

“這充分說明,在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的發展和高新區的建設上,我國都蘊藏着極大的潛在競争力。”原國家科委火炬中心副主任葉吉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科研與生産結合不夠緊密,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因而大力推動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輻射改造傳統産業,增強綜合國力,是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的大事。

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對大科學有深刻的認識,30年前中國“火炬計劃”的籌備與實施,被視為增強綜合國力且迫在眉睫的大事。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科委在京召開第一次火炬計劃工作會議,宋健主任及阮崇武、李緒鄂、朱麗蘭副主任出席會議。李緒鄂副主任宣布火炬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當時,火炬計劃就是為全國的創新型小企業謀求貸款額度而制定的。因為那個時候全國的銀行貸款額度沒有面向創新型小企業、科技企業的。慢慢的,火炬計劃隻有貸款額度不夠了,然後就成立了創新基金。火炬計劃逐漸涵蓋了創新基金、孵化器,科技園等,并涉及一些地區的産業集群。2008年以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也被納入火炬計劃。”王德祿說,火炬計劃的出台最開始是一個破冰,并不是一套完美的計劃,随着高新區技術的發展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火炬計劃能及時發現新生力量的需求,不斷的調整、豐富。現在高新區成為火炬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此,火炬計劃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組織千百萬科技大軍,肩負起開創中國高新技術及其産業、奪取戰略制高點的曆史重任,揭開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序幕。

高新區成創新發展的“領頭雁”

在火炬計劃的引導下,經過30年的時間,國家高新區發展情況如何?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透露,2017年中國17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1家國家高新區,研發投入占全國44.3%以上,新産品收入占全國31.5%,勞動生産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倍。其中,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廣東深圳等國家自創區對所在地區GDP增長貢獻超過20%,成為創新發展的“領頭雁”。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高新區168+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69家、衆創空間5067家、加速器500餘家,開展科技創新孵化鍊條試點41個,2017年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9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2017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萬億元。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3.6萬家,研發投入占比超過全國的50%,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比全國40%。

同時,中國在智能終端、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等領域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有376家,居全球第三;2017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

廣東省産業發展研究院科研部部長鐘衛國在接受《小康》雜志采訪時說,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高新區科技發展含金量正不斷提高,特别是在高端科學技術方面。而中西部地區如湖南、湖北等地的高新區也很有發展勢頭,一方面某些傳統産業轉移到這些地區,另一方面它們也在發展自己的優勢産業。

而在王德祿看來,在火炬計劃的引導下,經過30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推動“雙創”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最主要戰略力量。他總結火炬計劃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20年,高技術産業處在跟跑、學習階段,我們與别人共同創新。最近的10年則逐步轉向原始創新引領發展,走的是創業引領創新的道路。

美國矽谷仍是目前全球科技創新創業的高地。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中國出現了原創的産業和引領世界發展的一流企業。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創新創業高地中,除了美國矽谷,其他都是中國的國家高新區。比如,中關村、深圳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等。這些國家高新區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态。

作為科技企業孵化器、衆創空間、加速器建設的主要陣地,國家高新區不斷營造創新創業生态,持續引領新時代的創業活動,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生動局面。據了解,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衆創空間有一半左右在國家高新區,逐漸形成了創業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大衆創新創業的規模優勢。2/3的中央“千人計劃”創業人才落戶國家高新區,25家高新區(或園區)成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基地”。

創中國特色發展高新技術的道路

火炬計劃30年的實施中,對高新區、對科技發展産生了什麼影響?原國家科委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中心(火炬計劃辦公室)主任王瑞明認為,火炬計劃解決了我國高新技術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難題。同時也解決了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兩張皮’的現象,讓科技創新成果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

而王德祿則認為,火炬計劃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由創業反向拉動科技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高新技術的道路。火炬計劃的實施,推動了中國科技創新從模仿式創新、跟随式創新逐步過渡到原創式創新。這一過程還在進行中。

火炬計劃30年大事記

1988年8月6—8日,國家科委在京召開第一次火炬計劃工作會議,宋健主任及阮崇武、李緒鄂、朱麗蘭副主任出席會議。李緒鄂副主任宣布火炬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1991年3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家科委審定的26個高技術産業開發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批準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1991】國發12号文件)和附件:《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若幹政策的暫行規定》、《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稅收政策的規定》。

1991年4月26—29日,全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為火炬計劃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

1999年8月11日,科學技術部印發《關于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發展的若幹意見》。8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決定》。

2007年9月27日,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聯合召開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啟動大會。通過實施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12月5日,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實施方案》,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正式啟動。

2008年4月16日,科技部頒布了《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标體系》,按分類指導的原則,全面啟動新時期國家高新區評價工作。(國科發火【2008】191号)。

2008年7月30日,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成立。8月5日,“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視頻會議”召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網開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正式啟動。

2015年2月4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在京啟動“創業中國中關村引領工程”,開啟“創業中國行動”。

2016年3月,組織召開了“發展衆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全國電視電話會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衆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的精神。“火炬計劃”實施30年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2017年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現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新技術産業在其中可以用上勁了。”王瑞明表示,現階段,我國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通過火炬計劃的實施,高新區發展起來了,高新技術産業的創新能力提升了。

除此之外,火炬計劃的影響力還走出了中國,向着世界進發。王德祿說,如今火炬計劃前20年的經驗正在“一帶一路”沿線進行推廣。2016年4月,科技部火炬中心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簽署了《關于在澳共建火炬創新園的諒解備忘錄》。這是火炬計劃首次引導多家企業與一家海外高校進行合作。

目前,火炬園一期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新南威爾士大學已與22家公司簽署價值超過7000萬澳元的研究合同,并啟動了5個聯合實驗室。科技園一期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屆時,位于悉尼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将擁有一座全新的零二氧化碳排放示範科技園(企業孵化器)。在未來10年,火炬創新園區将創造110億澳元的經濟效益,該效益将從新企業、新的工作崗位,以及從向世界各地輸出知識産權中獲得。

“經過了30年的發展,從體制機制上來講,從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上來講,我們都有成套的經驗和組織實施方案,中國火炬計劃出海有優勢,而且我們也有這樣的隊伍,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幫助任何一個國家創建創新園區。”王瑞明說。

離掌握全球一流資源還有差距

盡管火炬計劃30年來對中國高新區、科技技術等方面帶來蓬勃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依然遇到困難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道出高新區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他認為,現在創新項目面向眼前多,面向長遠少;創業多,實質創新比較少;模仿多,獨創少。

為此,張景安表示,我國科技園區需要加強自主創新和源頭創新,加大國際交流力度。目前我們離掌握全球一流資源還有差距。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寂寞的,要幾代才能成功,需要做好長期奮鬥的準備;同時,高新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雙創”生命周期服務,推動創業孵化載體向專業化、生态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此外,高新區要加大新興産業培育力度,扶持新經濟,壯大新動能。

王瑞明也有類似看法,他指出,我國高新技術産業在持續創新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而要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就必須認真地培養和用好高新技術人才,同時還要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在這其中,就必然地要涉及到資金利用的問題。目前,通過市場化運作,大量民營資本積極參與到高新技術産業建設當中,已經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國家還應該在資金支持方面繼續加大力度,因為資金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現階段發展最主要的問題。”王瑞明說。

鐘衛國則在高新區的建設方面,看到其需要改進的地方。他表示,如今高新區硬件打造已經越來越好,但是軟環境的打造上仍有不足。例如,在知識産權保護、營商環境建設等方面,不少高新開發區打造得還不夠。而這些軟環境的打造卻是高新區内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高新區除了政府在區域内的産業引進以外,還需要把發展趨勢交給市場。多用市場化的規律來調節高新區發展,而不隻是政府本身的産業布局。”鐘衛國說。

推動産業發展邁向高端

30年隻是火炬計劃實施的中途站點,未來發展之路還在繼續。王德祿認為,火炬計劃和國家高新區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抓增長點、尋新領域、找爆發點上。要做好新動能培育,營造創新創業生态,發現和支持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推動産業發展邁向高端,促進園區開展高端鍊接,做出更多創造性的産業嘗試、業态嘗試、政策嘗試。

“此外,我特别希望火炬計劃和高新區加強未來研究的比重。各國科技戰略的布局均依賴于國家關于未來的研究與預測,随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在很多領域逐步進入‘無人之境’,迫切需要面向未來開展研究,誰能把握未來,誰就能在全球競争中把握更大的主動權。”王德祿說。

對于未來,王瑞明說,國家高新區不僅要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産業的創新中心,還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要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要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強有力的支撐。

如今的“火炬計劃”正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科技部火炬中心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圖為校園一角)合作就是其中的範例。編輯/餘弘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