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仍可觸摸的北京奧運

仍可觸摸的北京奧運

時間:2024-10-20 03:47:59

奧運的影響遠超多數人的想象,它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體育賽事,也深遠地影響了北京這座主辦城市的軟硬件發展

2008年8月8日拍攝的天安門廣場上空燃放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焰火《曆史足迹》上的“腳印”201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整整十周年。

十年回望,盡管開幕式當天北京夜空之上的大腳印早已散去,奧運會的十幾天賽事早已成為記憶,不過,北京奧運會的“遺迹”,早已不知不覺滲透進北京這座城市乃至城市之外的各個角落。

全民健身同步加速

“三億人上冰雪”“将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2015年中國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前的官方表述,透露出濃厚的群衆體育特色。

事實上,2001年申辦北京奧運會成功之後,社區便民體育設施與正規比賽場館同時開始興建。

2004年,北京“全民健身工程”總投資為1.173億元,總配件數1229個,總面積82.6萬平方米。與剛剛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的頭幾年相比,全市全民健身項目的投資金額增長近5倍。

截至2015年,北京全市已有體育場地20075個,配建全民健身路徑工程8261套、市級彩票公益金全民健身專項活動場地3126片,體育生活化社區實現了全市覆蓋。

國家體育總局相關負責人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全民健身目前面臨着“健身去哪兒”的難題,這也是下一步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根據2017年,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楊海濱的表述,社區體育和群衆體育投入,最終将要形成“15分鐘的健身圈”。目前距離目标還有一定差距。

事實上,通過舉辦奧運會提高全民健身參與率,是不少奧運會舉辦城市期待獲得的重要奧運遺産。

比如,英國國家衛生部曾在籌備2012年奧運會過程中,考慮如何通過奧運會的籌辦舉辦,遏制包括肥胖、性不健康和酒精濫用在内的健康問題。在北京市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之後,2003年北京市體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7%,到2004年已增至52.4%。

一個專業和一張網絡

在體育人口增加的同時,一些新職業和行業也開始迅速發展,其中之一就是專業運動康複。正是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後,這一行業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開始的客戶都是運動員,後來才有老百姓”,“大部分普通客戶上門也是由于受到運動員群體評價的影響”。這是運動康複師總結出的行業發展路徑。

就在北京舉辦奧運會那年,經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北京體育大學成立運動康複系。這是全國高校中開設的第一個運動康複專業。

宋健是運動康複系成立後的第二屆學生。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宋健回憶稱當時國内這一專業的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專業教材都沒有,有些老師會從國外帶來一些教材,我們看的有些教材甚至是打印版的。”

事實上,即便是在專業運動隊裡,運動康複的相關專業知識和人員也非常不足。畢業之前,宋健曾在國家花樣滑冰隊擔任一年體能康複訓練師,某次國際賽事中,就負責上場前給運動員做包紮防護。“這項工作之前基本都由教練代勞,教練很難說有多專業。”宋健說。

本科畢業後,宋健進入北京協和醫院工作。當時,即便是醫院的大夫們也對運動康複了解有限。“更不用說,一般大衆聽到運動康複,往往會問是不是就是按摩針灸?”宋健說。

截至2017年,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在40所左右。北京體育大學每年這一專業的畢業生最多,但仍超不過100個。

2017年年底,北京市衛計委透露,北京市三甲醫院将全部設立康複科。不久之後,康複器具行業的發展又得到國家民政部等多部門的支持。

一些變化已經在細節中産生。“以前跑步比賽沒人做運動防護,現在大型賽事的主辦方會聘請專業運動康複人員講賽前熱身,準備訓練。專業醫院的大夫們也開始意識到手術後康複的重要性。”宋健說。截至2014年底,我國醫院康複醫學科門急診人次已經達3100萬,2015年則超過了4000萬,增幅接近30%。

除了跟運動損傷相關的專業康複醫學從無到有,更鮮為人知的一點是,籌備2008年奧運會的7年時間中,北京市的院前急救服務能力成倍提升:反應時間從2001年的30分鐘,提高至10分鐘。

2001年7月,北京市申奧成功,9月,北京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俗稱999)成立。從此,北京市擁有了120與999兩套救援體系。在籌備奧運會的7年時間裡,北京市的急救站點從28個增長為233個,救護車從40輛增長為617輛,急救人員從370人增長為2105人,急救電話呼叫量從每年9萬人次增長為36萬人次。

如今,十年之後,2018年7月19日,北京市衛計委公布了《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指導意見》。北京市将再次加密急救網絡,全市将規劃設置急救工作站288個,每3萬人口配置1輛院前醫療急救救護車。

綠色奧運留下了什麼

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程過半時,奧組委8月20日曾舉行過一場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轉達了一些國際單項組織對北京市民和世界各地觀衆的贊美——要給他們“發一塊大大的金牌”。這些國際單項組織之所以主張頒給市民和觀衆金牌,是因為奧運場館内并沒有出現垃圾遍地的情況。這有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當時的新聞發言人把這種觀賽禮儀的提升,歸結為賽前數年就開始的塑造文明新風的努力。2006、2007年,北京一些小區及部分公交車上開始出現一條标語“深入開展‘迎講樹’活動,建設和諧社會首善之區”。所謂的“迎講樹”指的就是“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涵蓋了觀賽禮儀、不亂丢垃圾、不随地吐痰、養成排隊習慣等各個方面。時至今日,這些當初的“新風”已經成了北京市民們的日常習慣。

事實上,奧運會在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中發揮的作用遠不止于此。

“中國人注重文明禮貌,一說家裡要來客人,很多平時難提倡的事情也能很順利地推行下去。”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秘書長付曉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北京市就陸續有居民小區嘗試過短暫的垃圾分類。2000年,政府部門主導推行垃圾分類。申奧成功後,垃圾分類作為履行申辦奧運會承諾的一部分,成為“綠色奧運”涵蓋的内容之一。當時的分類标準主要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類。随着奧運會的舉辦,北京市第一座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産,也有了堆肥場。生活垃圾分類标準也越來越細化,增加了一項“廚餘垃圾”。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也借着奧運會傳播得越來越廣。

“北京藍”開啟的一個時代

另一項繞不開的社會文明遺産則是志願者體系的建立。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170萬名志願者,其中賽會志願者10萬名,城市志願者40萬名,社會志願者100萬名,拉拉隊志願者20萬名。

迄今,身着“北京藍”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都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志願服務活動。

當時,《紐約時報》網站還專門刊文贊揚了北京奧運志願者:我從新澤西啟程,在航班因雷雨延誤兩小時、并且又飛行了12個小時之後,我終于抵達了漂亮的北京新機場。當時,沒有什麼比那裡的數百名志願者更讓人心情舒暢了——他們年紀輕輕,準備充分,時刻都洋溢着笑容,英語也剛剛夠用。奧運會總是伴随着志願者,到處都能看見他們穿着光鮮的制服四處忙碌,沒有了他們,奧運會簡直無法運作。如果說我的第一印象沒有出錯的話,北京在招募志願者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

2008年,也被稱為中國志願服務元年。或者說,中國志願服務的時代,亦由此開啟。

賽後,我國的志願服務體系逐漸向法制化靠攏。2007年9月,北京市首先為志願服務提供法制保障,出台了《北京市志願服務促進條例》。截至2011年年底,18個省市自治區、7個副省級城市頒布實施了志願服務條例或辦法。2017年,全國性的志願服務也有了法律保障。2017年12月1日,國務院出台的《志願服務條例》正式實施。

與此同時,我國已經有了龐大的志願者隊伍。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國注冊志願者為4242萬名。志願者的職業分布廣泛,其中學生志願者人數最多;2017年以來,農民志願者增長率最高,達到72.05%。

近幾年,幾乎在每次重大自然災害現場,或者重大活動現場,以及日常社會公益活動中,都随處可見志願者的身影,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文明水平。

入門移動閱讀和人臉識别時代

如今,回頭看,或許很難體會到北京奧運會的科技水平。不過,在諸多技術領域,當年的奧運會是實實在在的“嘗鮮者”。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奧運會曆史上第一屆寬帶奧運會。在往屆奧運會中,電視節目主要以衛星傳送為主,帶寬較高的高清電視所占的比例也較低,即使在雅典奧運期間,高清電視也隻占約50%,但在北京奧運中,衛星、海纜、陸纜都成為賽事傳輸的重要方式,高清電視節目占到了70%至80%。如今,高清直播已經在體育賽事中普及。

如今,人們對5G時代的到來翹首以待,不過,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通過3G技術的使用,人們的觀賽和閱讀開始進入移動時代。

2008年4月1日,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秦皇島、沈陽、深圳和廣州8座奧運城市正式啟動國産3G的社會化業務測試和試商用。視頻通話、手機報、掌上手機電視等業務在3G技術的支持下逐一實現。

2008年8月9日0:27,由新華社和中國移動共同推出、新華社編輯的首張奧運開幕式手機報——号外《北京!北京!》誕生。在全球手機網民中,有相當一部分用戶選擇通過手機觀看奧運比賽,其中,近45%的美國手機電視用戶和近31%的英國手機電視用戶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移動觀衆。

值得一提的還有,十年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近10萬名觀衆在100多個觀衆通道經過人臉識别系統的快速身份驗證,有序入場。這還是奧運會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技術應用。如今,這一技術正在成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最重要應用之一。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北京鐘鼓樓

軌道交通帶北京“提速”

京津城際高鐵是北京奧運會配套工程,在奧運會開幕前一周通車。運營10年來,累計發送旅客2.5億人次,接待了65個國家的300餘名政要,各類國際組織200餘批次5000多人考察體驗,是中國高鐵運營10周年的縮影。

從2001年申奧成功至今,北京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2001年之前,北京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僅53.5km;2003年地鐵13号線、地鐵八通線相繼開通,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為114km;2007年10月,地鐵5号線通車,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達到了141km;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前,地鐵10号線一期、奧運支線、機場線正式通車運營。至此,北京市内軌道交通通車裡程達到200km。7年時間裡,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增加了近150km。

作為史上第一個舉辦“雙奧”的城市,如今的北京,正經曆着又一波奧運會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潮,城市進一步“提速”。

2022年冬奧會有3個比賽場地:北京市區、北京市延慶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連接三地的交通項目工程也就必不可少,比如全線長約174千米的京張高鐵。

事實上,京張高鐵早已列在國家鐵路網整體規劃中。不過,為配合保障冬奧會,設計時速有所提升,從原來的250公裡提高至350公裡。

另外一個冬奧會保障交通項目為興延高速,位于京藏高速公路以西,呈南北走向,南起西北六環路興隆口,北至延慶營城子立交收費站以北,路線全長約42.2km。興延高速預計2018年年底竣工。除了冬奧會賽事保障功能,修建興延高速本身也是緩解北京市西北方向京藏高速、京新高速交通壓力的需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