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觀前街:姑蘇繁華不落幕

觀前街:姑蘇繁華不落幕

時間:2024-10-20 03:28:27

那些盛放的桃花,越過圍牆,開在了觀前街上,春風一吹,灑落一地花瓣,就像打翻了一地碎錦,于是,人們就稱觀前街為碎錦街

1931年,拓寬後的觀前街(劉建春供圖)

觀前街,姑蘇第一商業街,因地處玄妙觀前而得名。街道不長,僅770米,但很古老,西晉時就有了。15個世紀中,這裡宮殿巍峨、香火繁盛,桃花灼灼、士女雲集。那時觀前街的繁華,是宗教和民俗的繁華,還不是工商業的繁華。

直到17世紀後,老字号陸續入駐,商業氛圍漸濃,這條老街,被喧鬧的市聲喚醒,開始了延續數百年的商業繁華。

如今,觀前街依然是到蘇州遊覽的人們必去的一條街,盡管時尚的元素、現代化的景觀遮蓋住了幾許姑蘇風味,但是,玄妙觀還在,松鶴樓、采芝齋、乾泰祥等中華老字号還在,老蘇州的底子仍在。

一樹繁花,一地碎錦

伍子胥建造的蘇州城,周長達24公裡,堪稱當時的世界級大都市。那時候城裡居民不多,城内一派田園風光,滄浪亭一帶的南園曾經油菜花遍地,北園一帶則稻花飄香。觀前街所在地位于市中心,據說曾經建有吳國宮城,漢武帝時建有祭祀的天台。西晉是一個道教昌盛的時代,玄妙觀的前身上真道院在這片空地上建成。

此後,道觀曆經改名,曆經兵火,但香火頑強不滅。宋朝的時候,道觀首遇大發展,宣和年間,宋徽宗賜香火田五十頃。古代一頃相當于現在的100畝地,如果是這樣的話,小半個蘇州城都是道觀的田産了。沿着正山門中軸線,兩側一個院落接着一個院落,就像一張張棋盤,大小、高低不同的宮殿錯落有緻地鋪展,飛檐翹角,巍峨壯麗。紹興年間,蘇州郡守召集擅長畫山水、人物、樓宇、畫船、花木的畫家,各司其職,用精緻的工筆畫,記錄下了玄妙繁華圖的點點滴滴。

春天來臨,陽光透過晨霧灑向這片華麗的建築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個院落遍栽桃樹,在黃牆黛瓦的映襯下,盛開的桃花燦若雲霞,在早晨的陽光映照下,顯得剔透又明豔。當時的地方官員趙伯骕,又是一位有着皇家血統的名畫家,他揮筆畫下一幅《桃源圖》,記載了當時的勝景。

玄妙觀的名稱,是元朝時定下的,一直流傳至今。“玄”字因為和康熙皇帝的字相沖突,道觀曾被改為圓妙觀,到了民國年間,又改回了玄妙觀的名号。

那時候,玄妙觀不像現在這樣主要供人遊賞,道觀與世俗生活如水乳交融。規模宏大的玄妙觀裡香煙缭繞,數百名道士為官府和市民提供宗教服務。地方上遇有旱澇、瘟疫等災情,民間逢到疾病、死亡等事,都要請道士設壇打醮,祈禱超度。在觀前街旁邊的富仁坊口,每天早晨也會聚集很多身穿道袍的道士,等待人們請去做法事。

那時的觀前街,東段三分之二叫觀前大街,大約兩三米寬,青石闆一塊塊鋪成,底下是下水道,西段從施相公弄到人民路那段叫察院場,比東段還要窄。

自古以來,蘇州人好宴遊,是出了名的。除了前來辦事,顯然不會錯過城裡的這一處美景。尤其是春天,萬物複蘇,桃紅柳綠,人們會劃船、乘轎子或步行前來,逛上個大半天。那些賣糖粥的、挑馄饨擔的、做海棠糕的、唱小熱昏的、說評話的也紛紛設攤招攬顧客,宗教的莊嚴和世俗的喧鬧在這裡彙聚激蕩。

走累了,有“出租車”伺候。黃包車從上海傳入蘇州之前,在觀前街西頭的察院場、玄妙觀東腳門和觀前街南側蘭花街,會有人牽着驢馬車等待出租。遊人招雇,馬夫就會執鞭随驢馬之後一邊奔跑,一邊吆喝開道,驢馬的頸項挂着鈴铛,跑起來的時候,發出脆生生的叮當聲。

明朝時的蘇州人,可能随便抓一個,都是詩人。話說觀裡的桃花,種了有上千年了,也沒見誰給觀前街起别名,到了明朝,那些盛放的桃花,一枝又一枝越過道觀的圍牆,開在了觀前街上,春風一吹,灑落一地花瓣,就像打翻了一地碎錦,于是,人們就稱觀前街為碎錦街。

小熱昏

流行于江浙滬一帶的傳統吳語曲藝諧谑形式,又名“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的”,是一種馬路說唱藝術。表演形式一般為一人自敲小鑼說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而今,杭州小熱昏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幾家商鋪,幾點溫情

“蕩觀前”這句蘇州話,意思是說去觀前街逛逛,近代以來慢慢流行,觀前街仿佛有一股魔力,是城裡的“詩與遠方”。去道觀辦事,順便看看風景,嘗嘗小吃,聽聽說書,慢慢地,沒事也去逛逛,聽家長裡短,看如花笑靥。時間一長,一碗糖粥、一塊蟹殼黃吃了一輩子,蕩觀前就成了一種儀式,一種蘇式生活方式了。

觀前街的繁華,是從17世紀起,慢慢孕育起來的,不疾不徐,但也是暗藏着韌勁,朝着姑蘇繁華第一街挺進。

自從京杭大運河開通,蘇州作為運河大碼頭,最繁華的地段曆來就在城西北的阊門,就是曹雪芹所說的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從北方來的船隻,過了浒墅關,經楓橋,就來到了阊門外;從南邊來的船隻,到了城東南的覓渡橋,沿寬闊的護城河,經過西南角的盤門,目标也是阊門。阊門的運河碼頭,直接叫萬人碼頭。18世紀中葉一幅《姑蘇繁華圖》,細膩描繪了阊門一帶的市肆繁盛的圖景。

與此同時,觀前街也在以自己的節奏發展着。碎錦街上擺攤的生意雖然不錯,畢竟不穩定,還要經受風吹雨淋,慢慢地,店鋪出現了。

最早的店鋪在觀東醋坊橋畔,叫做陸稿薦肉鋪,最初生肉熟肉均賣,後來專門做熟肉,350多年後的今天,這家老字号還在老地方。春天的時候,到陸稿薦買幾塊醬汁肉,依然是今天蘇州城裡的一樁美事。

到18世紀早期,一批老字号紛紛入駐,包括雷允上藥鋪、稻香村茶食糖果号、松鶴樓菜館、春蕾茶莊、恒孚銀樓等。19世紀,又增加了黃天源糕團鋪、三萬昌茶莊、乾泰祥綢緞顧繡局、采芝齋糖果店、葉受和糕點鋪、王四酒家、元大昌酒樓等。蘇幫菜館翹楚松鶴樓,起初隻是一間隻有十幾平方米的小面館,小小的面澆頭,也當作大菜來做,鹵鴨面、壯雞面當時都做到了蘇州城第一。

這些名店,産品頂尖,服務也是蘇州城裡的标杆。送外賣,是最起碼的服務,精緻的竹制或木制提籃,盛放着飯菜酒,送到客人府上或者旅店時還熱騰騰的,沒有配送費一說,也沒有點菜金額多少一說,願意給堂倌跑腿費就給,不給也照樣送。到乾泰祥買綢緞,不必帶錢,先量體裁衣,做好了會有夥計送上門,等到了中秋節或者過年時,再通知夥計上門收款。

如果說觀前街是一條船,那麼,這些鱗次栉比的商号,就是這條船的壓艙石。這些老字号把顧客當成鄰居或親眷,誠心誠意待客,慢慢沉澱成一種帶着濃濃溫情的姑蘇商業文化。隻要老字号在,觀前街民俗淳厚、土風清嘉的靈魂就不會丢。遊客在蘇州觀前街遊覽一條街道,一片商區

兩次因緣際會,讓觀前街邁向繁華。一次是19世紀60年代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火,将阊門外的繁華毀于一旦,從阊門到楓橋20裡連綿不絕的店鋪,在兵災中化為灰燼,戰後,店鋪紛紛複業,地點卻慢慢轉到了市中心的觀前街。還有一次是20世紀初的滬甯鐵路開通,城北平門外矗立起了一座火車站,特别是後來重開平門,火車站到觀前街變得非常便捷了。蒸汽時代的觀前街,正在重演水運時代阊門的繁盛故事。

觀前街能成為姑蘇第一街,還有着自己獨特的禀賦。假如把觀前街比作一條河,這條河的背後,有一片寬闊的湖泊在支撐它。這樣,觀前街就從一根線變成了一個面。這個湖泊是由北局、太監弄、宮巷、邵磨針巷、碧鳳坊、大成坊等觀前街周邊的商業輻射區組成的。人們來蕩觀前,幾乎都會連帶着去北局逛逛國貨公司,看看電影,去青年會吃一頓西餐,去太監弄品嘗蘇幫菜,去大成坊看看花鳥古玩,單單逛一條街,從醋坊橋一條線走到察院場,那還稱不上蕩觀前。

唐朝時玄妙觀叫紫極宮,因此,正對着玄妙觀正山門的那條南北向的街就叫宮巷。那時候宮巷菜館林立,大廚們切磋技藝,便經常在此聚會,建造了庖人會所。

北局位于觀前街中段南側,宮巷西邊,這不是一條街,而是個小廣場。明朝蘇州織造局就設在這裡,清朝把織造局搬到了城南孔付司巷,人們就将這裡稱為北局。

自從1934年秋國貨公司大樓開業,北局就成了顧客雲集之處。在8000多平方米的新式的鋼筋混凝土大樓内,布匹、糖果、化妝品、絨線、玩具、服裝、鞋帽、藥品、京廣雜貨、玻璃器皿、銅錫器、瓷器、皮毛貨等應有盡有。頂樓上開設了數家民營電台,蘇州評彈通過電波,飛入千家萬戶。一些評彈迷,不滿足于聽覺,還組團到國貨公司頂樓,透過隔音玻璃,看說書先生是如何對着麥克風表演的。

太監弄是觀前街中段南側一條東西向巷子,如今,這裡是美食的淵薮,蘇州人稱為“吃煞太監弄”,意思是說,在這裡,蘇幫美食可以嘗個夠。20世紀30年代,這裡就有正興館、璇宮、三吳、大新央、覺林蔬食林等菜館。改革開放後,太監弄成了名菜館的齊聚地,松鶴樓、得月樓、王四酒家、上海老正興、元大昌、功德林等酒樓菜館在此比肩而立。華燈初上,各色霓虹燈把太監弄映照得五彩缤紛。

幾朵煙雲,幾許繁華

聽蘇州評彈,是蘇州人生活中的大事,七八歲的小男孩從小就拉着爺爺的手進書場,聽着聽着,自己也成了爺爺,不知不覺就聽了一輩子。

19世紀的觀前街,不僅老字号店鋪紛紛入駐,周邊茶樓書場也很多。碧鳳坊有桂舫閣,太監弄有老義和,蘭花街有清風明月樓。這些茶館都附帶書場,台前,說書先生坐在椅子上,手拿三弦和琵琶,說噱逗唱,抑揚頓挫的聲音,完全出自天然的好嗓子,沒有麥克風。落地長窗打開着,買不起書籌的人,就擠在窗外蹭聽。有的人還坐在院子裡大水缸邊沿,聽到精彩處,一驚,跌入水缸成了落湯雞。

夜場散場的時候,茶館夥計手腳麻利,将挂在廊檐下的、寫有不同姓氏的燈籠一盞盞取下,點上,分别交到主人的手裡,幾百盞燈籠聚了又散,流向周邊小巷,就像流光溢彩的小河。

1923年秋,郁達夫從上海來到蘇州,他感歎,蘇州真像18世紀浪漫的古都。27歲的郁達夫在觀前街逛着,先是看到幾位身着長裙的女青年在一家樂器鋪裡買箫,他在一旁呆看了許久,那些女孩子也忍不住回望了他好幾眼。然後,郁達夫又在玄妙觀門口的一家書店裡看到一位年輕學生在那裡買雜志,而這雜志正是郁達夫和朋友共編的。

20世紀20年代末,北局幾乎一天一個樣,新蘇飯店、東吳乾坤大劇場、蘇州電影院、大光明電影院、國貨公司先後建成。1929年,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蘇赈災義演。梅蘭芳下榻在觀前街西的鶴園,每餐菜肴點心皆由松鶴樓名廚烹饪。演出結束,乾泰祥綢布莊老闆在鶴園為梅蘭芳餞行,仍由松鶴樓名廚料理。興盡席散,梅蘭芳非常高興,賞松鶴樓大洋80元以表謝意,在當時,80元大洋可以購買1000斤大米。

20世紀30年代初,鄭振铎來到觀前街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飯館生意火爆,走了兩三家,才找到一張空桌。而黃昏的觀前街,也别有一番魅力。街上燈火璀璨,霓虹閃耀,銅的、布的、黑漆金字的招牌,密密匝匝排列在頭頂,一舉手便可觸到幾塊。茶食店裡的玻璃匣,亮晶晶的,裡面精緻的蘇式糖果點心,好像在向人們招手。

觀前街的繁華,藏在這斑駁陸離的街燈霓虹裡、琳琅滿目的茶食糖果裡、甜糯溫婉的吳侬軟語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