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一棵樹到 19 萬畝林

從一棵樹到 19 萬畝林

時間:2024-10-20 01:49:11

“我們家成了村裡的第一個萬元戶,消息一傳開,左鄰右舍就‘炸鍋’了,他們也紛紛開始包地治沙”

高二雲在為沙柳砍去雜枝

藍天白雲下,一棵棵挺拔的楊樹拱衛着房舍農田,嫩綠的沙柳林與遠處起伏的金色沙海輝映成景……盛夏時節,庫布其沙漠南緣的官井村郁郁蔥蔥,一派田園風光。

“沒有這些樹,庫布其沙漠早就把村子埋了,哪能有今天的日子。”曾任官井村支部書記的周玉小說。

官井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南部,20世紀80年代,這裡風沙肆虐,全村33萬畝土地嚴重沙化,到處是明晃晃的沙丘。

“當時連蒿草都很少,隻有村子西北角一處叫‘一苗樹壕’的地方,孤零零地長着一棵柳樹。一刮大風天昏地暗,沙子從房檐上撲撲地往下掉,就像下雨一樣。”30多年前的景象,周玉小記憶猶新。

一些村民說,為了減少沙子堆積,當年家家戶戶都故意不建院牆。全村沒有一畝水澆地,人們進出走沙窩子,晚上點煤油燈照明,喝水得牽着牲口到十多裡外去馱……昔日的官井村猶如沙海中的孤島,村民生活貧苦。

那時候,高二雲一家5口人種着幾十畝靠天吃飯的旱地,春天風吹沙埋,反複補種幾次也剩不下多少棵苗,秋天全部的收成還不到100斤的糜子。“為了填飽肚子,年年去野地裡耙草籽,拿回家後磨成面蒸窩頭吃。”55歲的高二雲回憶說。

官井村35歲以上的村民,幾乎都有吃草籽面窩頭的經曆。為了生計,當時許多村民被迫背井離鄉。周玉小告訴本刊記者,20世紀80年代,官井村有近900戶人家,十多年後走得隻剩下300多戶。

眼看房屋和土地有被流沙掩埋的風險,1986年,高二雲的父親高林樹決定承包800畝荒沙種樹。沒人想到,他的這個決定竟然改變了官井村的命運。

春天,高林樹從幾裡路外扛苗進沙,背水澆樹;為了早點見到綠色,他采草籽挖蘆根種在地裡;為買幾捆沙柳和楊樹苗,他趕着驢車走兩三天;他從不氣餒,一次栽不活,就接着再栽……一家人冒着嚴寒酷暑治沙,承包的荒沙面積也越來越大,終于在茫茫沙海裡播下5000畝綠洲。

林間套種糜子,養羊有了草料,高林樹一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1990年,他試着在林間套種麻子(一種農作物,果實如綠豆大小,炒後可食用或榨油),當年收入近1.5萬元。“我們家成了村裡的第一個萬元戶,消息一傳開,左鄰右舍就‘炸鍋’了,他們也紛紛開始包地治沙。”高二雲笑着說。

如今,官井村的林地面積已經增加到19萬多畝,重現綠林萦繞、莊稼成行的美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沙柳耐幹旱、易成活,内蒙古和甘肅、新疆等地沙漠、沙地面積廣闊,每年治沙需要大量的沙柳苗條。官井村有沙柳林12萬多畝,過去十多年裡村民們抓住商機,收入頗豐。

“沙柳成了大夥的‘鐵杆莊稼’。”村民李世軍種了2400多畝沙柳,今年春天,僅賣苗條一項就收入2萬多元。他和妻子還為其他村民割苗條,40天淨掙8000多元。

10年前,高林樹把林地交給高二雲打理,今年賣苗條的收入接近3萬元。他家還種着130多畝水澆地,養了100多隻羊,再加上公益林補貼等收入,一年總收入近20萬元。

修路、架電、打井、蓋房……收入提高帶動了官井村生産生活條件全面改善。2013年,周玉小等5人還牽頭組建綠森源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65戶村民統一生産、銷售沙柳苗條。今年底,生産人造闆原料的沙柳切片項目也将投産。

生态好,百業興。官井村現有水澆地1.5萬畝,加上遠離城鎮、環境幹燥,非常适合發展養殖業。去年以來,兩家奶牛養殖企業相繼落戶官井村,目前投資額已達到2億多元,養殖奶牛近5000頭。

“村裡的地全種青貯玉米,還不夠兩家企業奶牛吃的,以後村民再也不必為銷路發愁了。”周玉小說。

去年,官井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成為綠富同興的模範村。聞聽故鄉變了模樣,許多遷走的村民又陸續遷了回來,僅過去兩年就有20多戶村民搬回村裡居住,全村的常住居民已經增長到400多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