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湖風入閣,書香流芳

湖風入閣,書香流芳

時間:2024-10-20 11:40:00

據說皇帝坐在這裡看書時,是不能有人在他頭頂走動的,樓上的書都是仆人從藻井吊下來

2013年6月6日,修繕完畢的文瀾閣,正式恢複向公衆免費開放

文瀾閣還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過,此文瀾閣非彼文瀾閣——空了。當初文瀾閣為書而建,如今這座沒有書香的樓閣,連書蟲都沒有一隻,幹幹淨淨,隻是一座空樓而已。但即便是空的,它依然擺足了皇家威勢。

因《四庫全書》而修建

建于1784年的文瀾閣已老态龍鐘了。

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從官藏圖書中選取善本,并在全國各地的私人藏書中尋訪遺書,以此為藍本修《四庫全書》。這是一項宏大的工程,160餘編輯、3000餘謄錄人員,曆時10年,到1782年,皇皇36000冊的《四庫全書》大功告成,并抄寫了四部,分藏于“北四閣”,即朝廷在北方建的四個藏書館,也叫“内廷四閣”,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的文溯閣和承德的文津閣。

《四庫全書》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叢書,乾隆完成了這樣一樁大事猶未過瘾,想起江浙一帶人文淵薮,幾次下江南感受頗深,于是朱筆一揮,決定再抄三部《四庫全書》,在江南也建三個藏書館。這就是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與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西湖中間的孤山。這一帶早在南宋時就是皇家花園,元初被廢,到了清朝康熙南巡時,浙江總督李衛花巨資在孤山改建行宮。當時的建造費已無處可查,但修理費卻有些端倪,據史書記載,浙江地方官因不堪行宮年年巨額的修理費,請求皇帝“聖斷”,不得已,雍正将行宮改成聖因寺,讓和尚們去收拾。

文瀾閣,由聖因寺裡的藏經閣改建而成。它現在的位置在浙江博物館館區的西面,一個相對獨立的小院。2006年開始大修,那之前很少有人光顧。2013年重新開放,面對西湖的孤山路大門終于打開了,遊客可以随意出入,零距離接觸皇帝的圖書室。

乾隆在此寫《月台》

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樓閣,外面看是兩層,走進閣裡,站在屋子的中間,仰頭望去,卻隻有一層,正中間一個大大的藻井,據說皇帝坐在這裡看書時,是不能有人在他的頭頂走動的,樓上的書都是仆人從藻井吊下來。

閣前有一池靜水,池水引自西湖,既可供玩賞,又可蓄水防火備不時之需。池中疊有一峰名“靈芝峰”,池東有禦碑亭,刻錄了文瀾閣建閣的始末。

池南是一個前院,很小。幾乎被一座假山塞滿了,卻不擁擠,有百年老樹,有綠水環繞,玲珑剔透,婉轉騰挪。假山下面是中空的洞穴,上面就是賞月的平台。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這裡曾是他駐跸的行宮,身為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瞎逛,微服私訪那是電視劇裡的故事,皇帝看書看得累了,也就隻能在這方寸之地舒展一下身心。

乾隆喜歡月台,1784年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南巡時,坐在文瀾閣裡,就信筆寫下一首《月台》詩。

月台與西湖隻有一牆之隔,早些年每次去文瀾閣,都要在月台的亭子裡坐很久,牆隔的是現代的喧鬧,從牆上滑落的陽光,似乎是幾百年前的。

月台後的那排平房“禦座房”,當年大約是給随從歇息的,皇帝若是在閣中看書,随從們樂得在這裡喝喝茶、聊聊天。多年前,我曾偶爾走到這裡,門開着,就走了進去。屋裡堆放着許多空空的楠木書櫃,據說是以前用來放《四庫全書》的書櫃,不管真假與否,拉開書櫃的門,真的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文瀾閣裡有桂花樹,其中兩棵老桂樹,已經花開花落近三百回。今年去看,老桂的主幹似已枯死,可是樹幹上卻長滿了新枝綠葉,不知到了秋天,是否還能開花飄香。

有一個秋天,和博物館的朋友泡一杯茶,閑坐文瀾閣。那時女兒還小,拿着面包在水池前喂魚,她努力想把面包扔得遠一點,結果失去平衡,一個鹞子翻身落入水池,水比她深,驚走了一池的魚,自己也吓得不淺。

已是秋天,水有些涼,但那天太陽很好,桂花很香,把女兒撈上來後,我們就一直坐在桂花樹下曬小女,一邊看着桂花悄悄地落了滿杯。

命運多舛

文瀾閣默默不語,它的命運卻讓人心驚。

1861年,太平軍打到了浙江,與清兵作戰于杭州城。杭州一片混亂,不說巷戰,僅在湖中就有大小百餘戰,湖中小島湖心亭成了太平軍的水上據點,甚至翻越城南的慈雲嶺擡來了錢塘江上的舟船,西湖這個溫柔之鄉一時成了水軍激戰之地。湖中的文瀾閣成了軍營,閣中圖書散逸滿地,任人踐踏。又有人潛入閣内偷書,曾經是珍貴的皇家圖書,現在都落入了私人或書賈之手,更不堪的是流落街坊成了廢紙,或者被拆散了包東西。

據說有一日,杭州鄉紳丁申、丁丙兄弟避亂西郊,途中買了包吃食,打開那包裝紙不覺大驚,這明明是《四庫全書》的殘頁啊。丁氏兄弟目睹《四庫全書》的零落,痛心不已,他們連夜回杭進文瀾閣,把殘留的《四庫全書》捆紮了八百多捆,用船運到位于西溪的丁氏家祠風木庵。

現在已無法知道兄弟倆是如何在戰亂中冒險運書的,史書裡隻有“每天往返數十裡”一句,估計小船走的是西溪水道。西溪是一條通往西郊的河道,風景優美,為曆代文人所稱道,但這時的丁氏兄弟恐怕已經沒有吟詩的雅興,想象一下,戰亂中,有一條小船,漿聲欸乃中,居然運出了大量圖書。他們惟恐這些書再次散失,又輾轉運到上海,直到杭州的戰事平息後,才把這些圖書帶回杭州。

這丁氏兄弟也不是一般人物,丁家是商人,但更是讀書人、藏書人,是杭州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八千卷樓”的樓主。

“從我開始聚書”

杭州的藏書業堪稱源遠流長,北宋時杭州已是全國三大印書刻書中心之一,南宋時的印刷業更是蒸蒸日上,雕刻之精美為全國之冠。

且說丁氏家族在杭州繁衍幾代,到丁申、丁丙這一代,已是城裡的名流,倒不是因為他們熱心的文化事業,而是因辦企業而出名。1896年,丁丙與人合資的“通益公紗廠”(後來的杭州第一棉紡廠)在拱宸橋正式開張,這是杭州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工廠,是浙江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近代棉紡織工廠,在此之前,杭州的紡織工業基本是家庭式的手工作坊,還不能叫做工廠。

丁家藏書是從丁氏兄弟的祖父丁國典開始的。丁國典是做生意的,卻喜好讀書買書,書買得多了,就在田家園的自家院子裡蓋了一個藏書樓,因有感于北宋丁顗有書八千卷,名“八千卷樓”。他的願望是:“從我開始聚書,書聚多了,一定有讀書人做我的子孫。”

果然,到了丁丙兄弟這一代,藏書何止八千卷,樓裡藏書已多達20萬卷,成為清末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而丁丙也成了著名的藏書家。

中國古人是很敬惜字紙的,即便目不識丁的鄉下老婦,即便腰纏萬貫如丁家祖孫。1887年丁申去世,為繼承祖父、父親及兄長的遺願,丁丙在丁家園子的東面重修八千卷樓。

20萬卷書,要多大的一個地方啊。丁丙一口氣修了三座書樓,前面一樓五間稱“八千卷樓”,後面一樓五間稱“後八千卷樓”,又在舊屋西邊新蓋一樓三間,稱“小八千卷樓”。書樓建成,圖書入藏,一切安妥後,丁丙寫下《八千卷樓自記》一文告誡後輩:“吾祖吾父之志,吾兄未竟之事,吾勉成之,小子識之。”

上世紀初,丁家後人由于經營不善,生意上虧空巨大,隻得一點點地将家産抵押出去,其中就包括了八千卷樓的藏書。丁家藏書有很多古本,有宋本40種左右、元本約百種,有明刻精本、《四庫全書》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還有日本和朝鮮所刻的漢文古籍,這是八千卷樓藏書的特色。1908年,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江南圖書館(後為南京圖書館),用75000兩銀子将八千卷樓藏書全部收購,并辟專庫貯藏。

1937年12月,日寇占領杭州,丁家人和許多杭州人一樣倉促逃難,丁家宅院被日本軍隊占用。這年冬天,異常寒冷,住在這裡的日軍烤火取暖,那火燒得大了,竟然連房子都燒着了,園子裡大多是木結構房子,一時間火燒連營。可是駐紮在這裡的日本軍隊把周圍一帶全部封鎖,不讓救火,結果院子裡的大部分房子都被燒毀。

今天,田家園已經面目全非,這條小巷已經不存在了,大概不久,連這個地名也将消失。幸運的是,“小八千卷樓”躲過了那場劫難。那座清代小樓現在依然安坐在浙醫一院院内,被整修一新,現在做了院史陳列室。

2005年7月27日,參觀者在杭州曆史博物館欣賞部分文瀾閣《四庫全書》藏本。當日,文瀾閣《四庫全書》的部分藏本首次在杭州曆史博物館免費展出這部書已“三世為人”

說回文瀾閣,當年它在太平軍戰火中大半頹圮,光緒年間(1881年)在原址重建。

可是丁氏兄弟撿回的書還不到原書的四分之一,于是他們又開始着手補缺。幾萬冊的圖書,不是一個小工程,他們一邊出資求購散失的書,一邊又雇了一百多個讀書人補抄,除了八千卷樓的藏書,還到甯波天一閣等其他藏書樓借來古籍文獻作底本,每千字四十文,按照《四庫全書》的目錄整理校對補抄。

從1882年到1888年,前後七年,耗資五萬餘元,抄配891種,補抄2174種,大緻恢複了《四庫全書》的原貌。丁氏兄弟的義舉,是文瀾閣曆史上的一座豐碑。

丁氏補書前無古人後有來者。1915年,當時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發起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曆時八年。1923年,時任浙江教育廳長的張宗祥也組織了一次頗具規模的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曆時四年,共補抄缺書211種,4497卷,全部資金由浙江人捐資。

此後,這套傳奇的庫書還有一次劫難。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為避戰火,庫書西遷。浙江圖書館館長陳訓慈受命,帶着一幫書生,開始了《四庫全書》大遷徙。1937年8月4日,分裝140箱的庫書離開孤山(1912年文瀾閣藏書移至離文瀾閣不遠的浙江圖書館孤山館舍),經過白堤,去往錢塘江碼頭,誰也不知道,這些書什麼時候能回來。庫書從水路和陸路到富陽、建德、龍泉,随着戰火逼近再遷往貴陽、四川,經浙閩贛黔川五省,曆戰事、水火、道路種種艱險,直到9年後的1946年7月,《四庫全書》才回到杭州孤山。

這部書,從抄成到今天,已經是三世為人了。文瀾閣《四庫全書》是“南三閣”的唯一幸存者,這部書得以奇迹般地完整保留下來,曆代讀書人功不可沒。

文瀾閣原來的主角是書,湖風入窗,書香流芳。如今主角早已退場,隻留一座空閣,以建築與今人對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