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垃圾處理步入收費時代

垃圾處理步入收費時代

時間:2024-10-20 06:09:14

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對象才有動力考慮如何做好垃圾分類,減少混合垃圾,并付諸實施。

國家發改委7月2日公布了《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健全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提高對混合垃圾的收費。到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要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同時,探索建立農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從事多年環保工作的陳立雯表示,垃圾分類收費制度是形成垃圾分類治理社會的基礎,但僅僅是對産生者收費是不夠的,還需要配套更多相關的硬件和政策。

收費是大勢所趨

垃圾收費早已有之,《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2002年我國就已出台《關于實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産業化的通知》,當時國内就已經開始全面開征起垃圾處理費用。但十幾年來,國内城市的垃圾收費制度,基本還停留在費用固定、按戶計征的水平上。

因為收取方式比較“隐蔽”,很多人并沒有感知。現實中,生活垃圾處理費主要以兩種方式征收。其一,将垃圾處理費附征于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收費,按照居民消耗的水、電或燃氣數量征收生活垃圾處理費;其二,通過居民自治組織或物管直接向業主收取垃圾處理費。應該說,這兩種收費模式都存在着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收費的過程無法體現明确的公共導向和道德立場,這種買賣關系也無法有效促進生活垃圾的減量化。

一直以來,“收效甚微”“舉步維艱”,是行業内對垃圾分類貼得最多的标簽。面對此等難題,國家相關部門也在創新各類舉措,其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在這場垃圾分類持久戰中,市場的力量應該被放大,垃圾計量收費是大勢所趨。

在此背景下,以上意見應運而生,這份為促進綠色發展的價格改革也定下了任務書,并列出時間表。根據規定,針對具備條件的居民用戶,将實行計量收費和差别化收費;針對非居民用戶,則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費。

事實上,推行垃圾計量收費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便是來自居民的接受程度。尤其是不同的地區其收費标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最基本的農村與城市、商戶與居民、高端小區與普通老城區之間可能都需要不同的收費标準,而不僅僅隻是混合垃圾與分類垃圾這兩種區别标準。

意見提出,應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垃圾處理成本等因素。尤其是農村地區,要将農戶經濟承受能力納入考慮範圍,合理确定收費标準,促進鄉村環境改善。

有業内人士認為,污染治理的基本原則一貫是“誰污染誰治理”“産生者付費”,然而作為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一種,生活垃圾處理費用長期以來由政府财政支出。當然,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特别是面對日益精細的分工模式,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由垃圾産生者自行處理垃圾。因此對生活垃圾處理收費,以貨币支付的形式轉移責任,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環境政策工具,垃圾計量收費的重點并非在“收費”。雖然,國内外已有實施垃圾計量收費的先例,但這項政策不能繞開垃圾分類,因為收費不是目的,減量才是關鍵。

僅收費還遠不夠

在不久的将來,扔垃圾要收費了,這會對百姓生活有何影響?能改變“垃圾圍城”困境嗎?零廢棄聯盟政策研究員謝新源認為,生活垃圾計量收費和差别化收費制度,是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國垃圾分類工作面貌的措施。

謝新源認為,公衆需要厘清的是,政府負責組織建設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并不意味着應當由政府承擔成本。例如,供水供電也是人們離不開的公共服務,由政府組織建設,但也是按使用量收費、由居民自己承擔。假如水電費按月收,供水供電系統馬上會因為超負荷而崩潰。

謝新源坦言,以往垃圾之所以沒有計量收費,是因為計量存在困難。但在目前的條件下,對于單位、公共場所以及作為整體的居民小區,隻要接收這些來源的密閉式垃圾站加上稱重功能即可。因此意見提出,對非居民用戶推行垃圾計量收費制度;而對于居民,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

過去對單位垃圾産生者收費的方式往往是根據上一年的垃圾量,商議下一年的收費額度,而對于居民,則是按月收費。這種制度的後果是産生垃圾多少一個樣,分不分類一個樣。意見提出,要建立分類垃圾和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費制度,提高混合垃圾收費标準。“這樣,被收費對象才有動力考慮如何做好垃圾分類,減少混合垃圾,并付諸實施。一旦對物業實行差别化收費制度,也就有了發動居民做好垃圾分類的動力。”謝新源說。

新的垃圾收費制度會否加重百姓負擔呢?謝新源認為,一個人隻要做好垃圾分類,垃圾費基本不會增加,甚至有可能減少。“我國居民家庭垃圾有60%以上是廚餘垃圾,而紙和塑料分别占了10%左右。在很多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廚餘垃圾可以兌換積分,而低價值可回收物補貼未來很可能在更多地方推行,而且多種紙類和塑料本來就能變賣。因此,新的垃圾收費制度隻會大大加重不做垃圾分類的人的生活負擔。”謝新源說。

從事多年環保工作的陳立雯表示,垃圾分類收費制度是形成垃圾分類治理社會的基礎,但僅僅是對産生者收費是不夠的,還需要配套更多相關的硬件和政策。

陳立雯認為,垃圾分類收費标準,以及收費後的使用要公開和透明,不能重複之前混合垃圾收運和處理中的不公開狀态。分類收費要及時配套對産生者的細緻和耐心教育。同時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所需的硬件系統要跟上,打破當下混合收運和混合處理的系統。垃圾分類收費後,在垃圾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要創建一套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的硬件體系,和源頭分類實現無縫連接。

編輯:郭梁美編:陳荔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