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給力的合并 希望的田野

給力的合并 希望的田野

時間:2024-10-20 01:40:13

在懷遠縣,一批特色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迅速崛起,涵蓋種養殖業、加工業等多個領域,成為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和标準化的主力軍,貧瘠的土地裡發生了化學反應。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基礎。推動産業振興,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

當前,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日趨明顯,“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轉變農業生産方式,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呼喚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安徽懷遠縣農村探索“一塊田”改革,通過互換合并,小田變大田,實現了适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近日,記者就這項改革創新進行了深入調查。

“巴掌田”變成“一塊田”:互換并地節本增收,一畝地多長出300斤糧“分田到戶30多年,村裡有幾個是靠種地緻富的?”安徽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殷尚村村委會主任魏偉一直在糾結,“一家幾畝地,田分八九塊,小塊零碎田種着費力,投入還高,咋能有高效益?”

東邵村民小組的邵志好也有同樣體會:“以前在外面當農機手,開着大農機在田裡撒歡,100畝地不到一天就能種完,省力又省錢。可再看自家的巴掌田,大農機連彎都拐不過來。”

當年土地二輪承包,殷尚村同許多地方一樣,按土地肥力、田塊遠近公平分地。“當時看公平,現在卻遇到新問題,田塊零碎分割,大農機進不來,規模經營難實現。”魏偉說,在徐圩鄉,承包田“碎片化”現象普遍,村民守着一畝三分地,一年出力不少,卻富不起來。

窮則思變。“能不能讓村裡人承包地互換,每戶換成一塊大田?”2014年,邵志好和其他幾戶村民的想法,在村裡激起了千層浪。

說幹就幹,老邵和幾個發起人挨家上門算細賬:村裡改造了水利設施,一二三等地的差别不大;有些地塊産量低,給予适當補償;小田并大田,田埂、壟溝整平複墾,每戶面積還會增加。

可一聽說要調地,不少人不樂意。有人的田靠路邊、渠邊,不願換;有人開墾了荒地,不願調。邵志好先拿親戚“開刀”:“你多開的地是集體的,都是鄉裡鄉親,不能老想自己。再說,法律規定不能侵占集體财産……”苦口婆心,算賬評理,村民心裡的疙瘩慢慢解開了。

地怎麼調?東邵村民小組采取“二輪抽簽”:先抽順序簽,确定村民挑選地塊的順序,再抽地塊簽,抽取事先劃分好的地塊。為保障村民利益,村裡堅持了“五不變原則”: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變;村民小組為單位,互換範圍不變;二輪承包人口基數、面積不變;發展現代農業用途不變。“公開透明,穩定了一家一戶承包權,公道在人心。”邵志好說。

“巴掌田”變“一塊田”,效益高了。徐圩鄉永紅村李春先,原先18畝分了11塊,如今連成了一整塊,他說:“以前撒肥噴藥,邊上都撒不到,現在從種到收全是機器,不僅省了肥料、勞力,畝産還提高300多斤,一畝地多長出半畝效益。”

村民受益,邵志好也得利。去年,他成立了農機合作社,開始在周邊村子服務,“現在集中作業,幹100畝地光柴油就能省1/3。”

懷遠縣農委主任朱興濤說,互換并地實現了“一增一減”:用工投入大幅減少,化肥、農藥等用量也在降低,調查顯示,糧食生産畝均可降低生産成本約60元;耕地面積增了,墒溝、田埂、水渠複墾,有效增加耕地面積2%~5%,農民戶均年增收約1300元。僅徐圩鄉就新增耕地面積近5000畝。

“一塊田”改革在全縣推開。截至去年年底,懷遠縣累計完成“一塊田”互換并地面積14.1萬畝,涉及13個鄉鎮、66個村、297個村民組、1.26萬農戶。

“一塊田”連成大塊田:新型主體帶動小農戶,規模産生化學反應

“一塊田”改革,讓零碎地塊整合起來,可是誰來種地?50多歲的李春先坦言,村裡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種地的基本是留在家中的老人。成片整田流轉方便,讓李春先看到商機。他和村裡的6戶種地能手一合計,成立7個家庭農場,把村組閑置的1024畝地全部集中流轉,去年年底又成立了廟發專業種植合作社。

在永紅村,一家一戶的“一塊田”集中成七塊田。“大戶實現了規模經營,節本增效,小農戶從土地裡解放出來,還能拿分紅。”李春先說,一年每畝地給村民650斤小麥保底收入,多出的收益,再與村民按各自50%的比例平分。“等灌溉設施配套好,合作社還打算引入大棚西瓜,發展特色農業效益更高。”

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新型主體帶動是關鍵。徐圩鄉黨委書記蔡永說,築好“巢”,才能引來“鳳”。“一塊田”成方連片,基礎設施投入跟進,打通了适度規模經營的瓶頸,土地流轉、聯耕聯種等形式應運而生。

盛世興農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尚躍說:“以前我們隻接大戶的訂單,小農戶三五畝地,跑一趟還不夠油錢。現在一家一戶都把地塊連起來,統一耕種收,效率高了,成本就低了。”

老尚算的是大賬:大型克拉斯青儲收割機開出去,一天就能幹500多畝地,掙回2000多元。農戶需求多了,合作社來者不拒,各種大型農機也從30多台發展到150台套,服務面積超過10萬畝。

土地有了新“錢景”,越來越多的人返鄉創業。找郢鄉種田能手巨銀保,流轉土地2000多畝,成為當地的種糧大戶;荊山鎮石山村利用灘塗資源,成立黑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集體村民“雙赢”。到去年年底,全縣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658家、家庭農場738家,新增省級示範合作社2家,省級示範農場3家。目前,全縣流轉土地90萬畝,其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40萬畝,占流轉總量的44%。

緊密利益聯結,讓小農戶黏在産業鍊上。朱興濤說,縣裡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帶農戶一起幹,通過“小農戶+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主體”模式,把更多農民納入現代農業的軌道。

尚躍說,合作社托管土地,成了許多小農戶的“田保姆”。70戶村民以農機入股,按照作業量分紅,去年每台農機分紅4萬元左右。合作社吸引周邊村民以4000畝土地入股,去年每畝地分紅1260元。另外,還帶動18戶貧困戶就業,從事田間管理、倉儲看管等工作,每人每天至少能掙100元。

在懷遠縣,一批特色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迅速崛起,涵蓋種養殖業、加工等多個領域,成為農業專業化、規模化和标準化的主力軍,貧瘠的土地裡發生了化學反應。

大塊田“長出”新産業:破解生産要素瓶頸,促進産業融合發展

指着眼前的基地,尚躍勾勒出美好藍圖:“這裡路成網、田成方、渠相連、樹成行,跳出農業幹農業,我們準備打造大型田園綜合體,搞有機農業、景觀花園、休閑觀光,讓大夥兒吃上‘旅遊飯’,實現收入倍增。”

同樣的土地,“一塊田”改革催生新活力:短短兩年時間,徐圩鄉新增家庭農場73家,新增農民合作社25家,今年計劃“旱改水”2萬畝,“糧改飼”2萬畝,發展蔬菜大棚1萬畝……“現代農業+”不斷提升産業競争力。

新技術加快落地。在榴城鎮曹河村金圃園合作社大棚内,合作社負責人顧春地正和村民一起進行西紅柿分苗。“分苗之後,好的苗子出售,差的要淘汰掉。”顧春地說,實施工廠化育苗,帶動周邊2萬畝高架西紅柿種植,單西紅柿一項産值就能破億元。

通過規模化種養、區域化布局、标準化生産,大田裡“長出”新産業。目前懷遠縣已建成80萬畝糯稻、30萬畝蔬菜、2萬畝石榴等現代農業産業,22.7萬戶農戶參與農業産業化經營,占農戶總數的85%。

“新型經營主體不能一招了之,政府應該做好服務工作,扶上馬再送一程。”蔡永說,新型主體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自然、市場雙重風險,加之在信貸支持、基礎設施上制度供給不足,市場競争力一般。今後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纾解發展中的困難。

産業邁向高端,尚躍坦言困難不小。“前兩年就想上農旅項目,但一直在資金上卡脖子。合作社的農機和土地都不能貸款抵押,拖到現在,規劃遲遲不能落地。”

朱興濤說:“‘一塊田’改革隻是起點,背後牽扯了農業農村改革的方方面面。接下來我們将完善新型經營主體的服務體系,破解生産要素瓶頸,科學規劃産業布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為破解資金難題,縣裡已經全面推行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押貸款,并整合财政支農資金,優先扶持示範性新型主體。在人才引進和科技支撐方面,建立以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營造農業創業就業的良好環境。

朱興濤說,“一塊田”改革還要把好關,推進過程中不能過分追求速度、規模。懷遠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站),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實現适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蔡永說,無論怎麼改革,必須尊重農民意願,尤其不能損害農民利益,隻有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農村改革才會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