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毛澤東搞調研:和群衆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

毛澤東搞調研:和群衆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

時間:2024-10-20 01:31:12

調查研究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也是一項嚴肅的工作。真正做好,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對此,毛澤東有充分的發言權。他自己就是搞調研的行家裡手。

1961年5月,一份《關于“調查研究”的調查》送到了毛澤東的案頭。這份材料提出了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十多十少”問題:一般幹部挂帥的多,領導幹部挂帥的少;漫無邊際的多,充分準備的少;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下層的少;昂首望天的多,當小學生的少;晃晃悠悠的多,參加勞動的少;吃小食堂的多,吃大食堂的少;住招待所的多,住工人宿舍的少;幹幹淨淨的多,滿身油膩的少;帶走的東西多,留下的東西少;“十月懷胎”的多,“一朝分娩”的少。

對此,毛澤東批示:“此件印發工作會議各同志。同時印發中央及國家機關各部門各黨組。派調查組下去,無論城鄉,無論人多人少,都應先有訓練,講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調查達不到目的,引起基層同志反感,使調查這樣一件好事,反而成了災難。”

調查研究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也是一項嚴肅的工作。真正做好,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對此,毛澤東有充分的發言權。他自己就是搞調研的行家裡手。從湖南一師時期“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遊學,到革命歲月中在贛南、閩西的一系列社會調查,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準備八大而集中一個多月聽取的34個部委彙報,毛澤東留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論十大關系》等一系列經典著作,為探索适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打下了重要的認識基礎。

毛澤東搞調研,着重注意五個問題。

第一,調研題目怎麼來?不是拍腦袋拍出來,而是“問題導向”,是為解決問題找辦法。毛澤東曾說:“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為了解決黨内關于農民運動是否“過火”“幼稚”的争論而産生的。從1927年1月4日起,毛澤東曆時32天,行程70多公裡,調研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親眼看到許多“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奇事”,感到“許多農民運動的道理,和在漢口、長沙從紳士階級那裡聽得的道理,完全相反”,當前的農民運動“好得很”。他回到長沙後,向中共湖南區委作了幾次報告。中共湖南區委因此糾正了在農運工作中的右傾偏向,為幾個月後大規模的秋收起義和湘南暴動打下了很好的群衆基礎。第二,調研對象怎麼選?毛澤東認為,要有典型性。材料是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點或特點,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在一次指導調研的講話中說:“有同志要問:‘十樣事物,我調查了九樣,隻有一樣沒有調查,有沒有發言權?’我以為如果你調查的九樣都是一些次要的東西,把主要的東西都丢掉了,那麼,仍舊是沒有發言權。”找調研典型,要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劃分。比如,農業按地理分,“全國了解兩個鄉,南方一個,北方一個,這樣對中國的農村就有一個基本概念了”。工業按行業分,“比如煤礦、冶金、機械等,各了解一個廠礦就差不多了”。還可以按先進的、中間的、落後的進行劃分,每類調查兩三個,即可知一般的情形。毛澤東把這種通過個别典型而逐步深入的方法叫“解剖麻雀”。

第三,調研以什麼形式?毛澤東喜歡開調查會,作讨論式的調查。他認為,隻憑一個人講他的經驗的方法,是容易犯錯誤的;隻随便問一下子,不提出中心問題在會議席上經過辯論的方法,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結論的。開調查會之前,要預先作準備,确定調查綱目,綱目要細緻,比如“商業”是個大綱,“布匹”“糧食”“雜貨”“藥材”都是細目,布匹下再分“洋布”“土布”“綢緞”各項細目。毛澤東在尋烏開展的被他稱為“最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就是按照這個綱目進行的。在會上,調查人按照綱目發問,總結衆人意見。不明了的、有異議的,再提起辯論。會議人數要依調查人的情況決定。善于指揮的,可以多到十幾個人或者二十幾個人,人多能得到比較正确的回答。若是指揮能力欠缺,也至少需要三人,不然會囿于見聞,不符合真實情況。

第四,如何讓幹部群衆說真話?各個人特點不同,要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毛澤東認為,“主要的一點是要和群衆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使人家讨厭”。他看得很明白:“群衆不講真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你的來意究竟是否于他們有利。”所以,要“給他們一些時間摸索你的心,逐漸地讓他們能夠了解你的真意”。在興國調查中,毛澤東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請幾個農民來談話,一開始,他們很疑懼,臉上沒有一點笑容,也不多講。後來,毛澤東請他們吃了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溫暖的被子睡覺,這樣他們慢慢有了笑容,話也多了起來。到後來,他們毫無拘束,熱烈地讨論,無話不談,親切得像自家人一樣。

當然,面對調查中可能遇到的眼花缭亂的實際情況,也要做好準備。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派人去河南調查人民公社化運動時,特意囑咐,要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各級領導作陪,要找生産隊長就隻找生産隊長,不要公社書記、大隊長參加,要找群衆談話就不要找幹部參加,要找縣委書記也隻請他本人來談,因為人多了談話就有顧慮。所以,勤于動腦筋,就能更好地了解調研的真實情況。毛澤東有個精辟總結:“群衆不講真話,不怪群衆,隻怪自己。”

第五,誰來記錄調研情況?毛澤東反複強調:“自己當記錄,這是調查的一個要點。”調查不但要自己當主席,而且要自己做記錄。自己做記錄可以更深入地掌握第一手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自己動手和看别人總結好的書面報告是兩回事。毛澤東調研時的記錄、總結,大多是自己完成的。他在69歲高齡時還表示,雖然很多調研記錄是在他精力充沛的時候做的,但“現在調查時要我做詳細的記錄,也許還可以,我想試試看”。

毛澤東搞調研沒有排場。他以“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姿态,穿起藍布長衫,蹬起草鞋,拿起雨傘就走,穿街過巷,訪商店進農家,在田頭和農民一起勞動。調研是科學決策、防止失誤的工作方法,是傾聽群衆呼聲、感受群衆疾苦、總結群衆經驗、吸取群衆智慧的重要途徑。不能為了應付任務而走過場,更不能成為攀比政績的“秀場”。在這方面,毛澤東以實際行動作了表率。

(作者單位:中央文獻研究室)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