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春風化雨潤桃李

春風化雨潤桃李

時間:2024-10-20 12:38:36

李青青與老師們分享基于項目流程的管理體系

洛陽市實驗小學“一校三區”辦學格局“建設一所新的學校,猶如種下一粒種子,這粒飽滿而富有生命力的種子來自于母體大樹的果實,看着嫩芽在土壤中破土而出,澆水施肥,精心呵護,等待着歲月讓她長成參天大樹。”這是2016年洛陽市實驗小學恒大分校建設初期,實小人的真實感受。“一校三區”的形成——科學的定位2013年春天,我和同事到洛陽山區支教。那是一所擁有200名學生的小學,三面房子一面大門的馬蹄形建築。和校長見面簡單聊過後,校長從抽屜裡拿出了一把哨子,走到校園中間的空地上,一聲哨響,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學生和老師整齊地站列在操場上。驚詫于發出簡單指令,而落實又是如此迅速和整齊劃一的同時,也讓我陷入了思考。我有這樣的哨子嗎?學校管理的價值是什麼?是哨子響起後的整齊劃一嗎?在一校三區的洛陽市實驗小學,什麼樣的管理與服務,才能夠擁有一把看不見的哨子?怎樣去引領學校的發展?

帶着這些思考,我們開始了基于項目流程的管理體系改革,立足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讓被動管理變成“我要管理”,讓人人都成為管理者。換言之,校長絕對不是“大客車司機”,一路載着教師去往目的地,而是“小客車”理論,即明确目标,人人都是司機,通過不同的方式,最終抵達目的地。通過交流的碰撞創造團隊智慧。

洛陽市實驗小學1954年成立,1992年擁有了第二個校區——洛浦校區。随着洛陽新區的建設及學校的發展,2004年,設立了第三個校區。而“一校三區”辦學格局的形成,使學校的管理也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2011年進入集團化辦學的探索時期,2017年托管分校——恒大分校開學,開始了一所新學校的建設曆程。

集團化辦學需要在實踐中形成一個科學完整的辦學體系,這個體系要始終基于人的全面發展;要始終圍繞目标科學統籌規劃學校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要圍繞核心,立足課堂改革構建課程體系,确立學校的環境建設、形态建設、生态建設的基本定位。

校園文化——種子的力量隻有規範化辦學,才能辦好一所學校。要樹立公平的教育觀,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強調“标準引領、管理規範、内涵發展、富有特色”理念指導下的一校一案的學校發展。辦學過程中強調更加專業化的規劃發展和辦學體系,強調更加實事求是的對标研判和内涵特色,強調基于學生成長的課程引領與評價實施。努力給孩子創造公平的入學機會、公平的分班機會、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目前,學校擁有凱東、洛浦、新區三個校區和一個恒大分校,跨西工、洛龍、瀍河三個城市區,總的來說,“在體驗中快樂成長”是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突出主體參與、品德培養、習慣養成,突出“快樂”的學習體驗。學校以“立足傳統文化、擁有國際視野”為主題文化,以構建人文校園、兒童校園、健康校園、綠色校園、藝術校園和雲端校園為主要特色,以建設基于圓心——人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外實踐三個同心圓的開放性課程體系為實踐内容。

不同的校區打造不同的校園文化。凱東校區的主題為“根植河洛”,主要打造“七彩同樂會”的傳統課程;洛浦校區的主題為“國際視野”,主要打造“洛浦歡樂節”的國際課程;新區校區主題為“立足傳統,面向世界”,主要打造“未來視窗”課程;恒大分校主題為“七彩體驗,快樂人生”,主要打造“七彩體驗課程”。每個校區在相同的校園文化體系架構下根據自己的定位,通過資源共享、信息交互、網絡連接、交流學習、個案呈現,促進了校區之間優質資源的均衡發展。

每五年一個發展規劃,教代會每年一次對綱要進行修訂,針對理念、原則、主要内容等做出準确的分析和定位。2018年年初,學校在新的五年發展規劃綱要裡,在文化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針對辦學實踐提出了八個重點領域,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項目負責人總體協調推進,并對不同校區的樣本實施比對,從而刺激集團引領下的良性競争機制。

課程體系——基因的傳承學校可以擁有無數個孩子的六年,而每一個孩子卻隻有唯一的六年,教育的不可複制性一直讓實小人心存敬畏。立足現實,着眼孩子未來,在行為認知的科學規律中,強化實踐感知、品味體悟、印證實現的“體驗”過程。如今,多數孩子表達能力優于傾聽能力,分享意識優于質疑意識,問題發現優于問題解決,學校根據年級特點在低中高不同的年級段,提出了“六會”,即會傾聽、會表達、會質疑、會探究、會發現、會實踐。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當中,把幼兒的發展分為健康、語言、科學、藝術和社會五大領域。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不以一把尺子量孩子,不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标準,隻有打造基于孩子全面發展的特色課程,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洛陽市實驗小學的快樂“6+”體驗課程體系中,在五大領域的發展體系中衍生出了生活課程,實施了健康、閱讀、科學、藝術、社會和生活課程六大體系統領下的課程研發。按照課程縱向分類,每一類課程,還分為基礎性、拓展性和探究性課程。

教師培育工程助力教師成長

洛陽市實驗小學體驗式課堂

行為習慣支持養成系統助力孩子習慣養成

快樂“6+”體驗課程體系是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立足于給孩子更豐富的學習體驗,構建科學完整的基本框架體系。“+”代表了課程的開放性與更多的可能性,該體系結合不同校區的不同主題文化定位,打造适合校區特色的課程模闆。凱東校區處在古城牆内的裡坊區,打造的是“七彩同樂會”課程,以及洛浦的“歡樂街”課程,新區校區的“未來視窗”課程,恒大分校的“七彩體驗數”課程,都是在立足地域和軟硬件建設的現實基礎上,定位實際,紮實落實的。

除了學科課程的研發實踐,學校還創新舉辦了迎接新學期的溫情“開學季”、四年級的孩子同過“十歲禮”等活動,開設畢業前夕的感恩“畢業季”等微課程,三月“書法節”、四月“貿易節”等一系列的節日課程,口号是“一二三,四五六,一起挽手向前走”的行為習慣養成系統課程,等等。而且對學生集會、課堂教室、上下樓梯、校園遊戲、進出校門等都有明确的聲音控制和行為引導。

體驗教育讓更多孩子走到課堂的中央,快樂“6+”體驗課程體系的實施,在關注孩子發展的同時,也更新了教師課堂教學的理念。課程的實施靠的是老師,理想的實現靠的是對現實的準确認識。《課堂文化手冊》《校級課題研究制度》《校本課程研發制度》等一些制度都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在不同校區間推動着實踐的落地。課程規劃和實施效果永遠不可能完全相同,課程就是一所學校強大的基因,流淌在學校發展的血液之中,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煥發生命力,通過不斷地印證和實踐,努力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實現更加公平的教育。

課堂改革——土壤的優化規劃和實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規劃是設計,實施是行動,就像“想”和“做”一樣,再完美的“想”,也需要通過“做”去實現。而改革就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行動落實,需要方法論去支撐,猶如種下的種子,需要不斷地澆水施肥翻耕,優化土壤。洛陽市實驗小學校本教研課展示

洛陽市實驗小學獲得“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号改革有兩個動力系統: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旦發動,力大無窮。而任何一項真正的改革,并不發生在領導者的口中,而是發生在實踐者的手上,因為學校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種基于證據的分析與驗證,教師和學生都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驗證自己,發展自己。

改革首先要從課堂實踐開始,立足孩子的認知,把握好孩子的成長規律,突出自主學習體驗,要讓孩子會學習,就要在每一節課堂教學中融入實踐教育。在教師的反複讨論和課堂印證中,學校逐漸形成了情境、質疑、探究、分享和拓展五個模塊的體驗式課堂模型,突出學生課前的問題引導,突出課堂的體驗分享,突出課後的學習反饋帶來的變化。課前導學單、課中體驗單和課後訪談單的出現,更加關注孩子的問題呈現,關注孩子的課堂感受,關注個性化課堂的研究性。不同的問題分享、不同的解決方式、不同的作業選擇,使老師們欣喜地看到了課堂變化對孩子們的影響。在不同的問卷調查和比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好感度、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都有一定的提高。

學校辦學的核心競争力是老師,老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洛陽市實驗小學的“2-5-8-10”教師培育工程中,通過目标驅動、标準打造、風格培養的方式,從教壇新秀到骨幹教師,再到校級名師和校學術技術帶頭人,全方面、多層次地塑造良好教師形象。建立學科資源教室、收集學科資料,呈現學科研究内容。年級組、學科組、校區間針對學科研究項目學習,基于問題的梳理分析和問題解決,讓教師進入到研究孩子、研究文本、研究課堂的全新工作狀态。隻有每一位老師都上好每一節課,才是教育最真實的公平均衡發展。

從一個班到一個年級,再到一個校區,随着課堂改革的全面深入,逐漸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課堂文化。課堂改革中,規範是基礎,而在規範實施基礎上的質疑和創新形成了學校獨特的課堂文化。學校規定,課堂上教師要規範設計教學方案,規範質疑、理答和評價方式,規範引導學生學習,包括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陪伴行為、教師的闆書和站位都有明确的建議和意見。

積極的制度建設主要體現在良性競争的保障機制,學校的《課堂文化手冊》《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計劃》《校本課題管理制度》《校本課程的研發制度》等等,針對的是不斷創新而完善的實踐内容。體驗式課堂、“五小”課堂,“一模三單”“258”模式的教師梯隊培養策略,是基于項目的真實性學習活動,一路走來,學生、教師、學校都有了新的呈現模樣。

标準引領——方法論落實教育部頒布的《校長專業标準》中要求,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内部管理,調适外部環境。每一項都包括若幹内容,都需要立足實踐解決若幹問題。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出台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标準》的六個方面88條,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義務教育學校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把辦學比喻成是一棵樹木的完整成長的體系,那麼,集團化辦學就像是養育一片森林。除了科學的核心體系以外,需要對陽光、水分、土壤的辨析與把握,還需要培育專業的園丁團隊,需要團隊裡的每一個成員都勇于探索,擁有科學精神,堅持不懈地去實踐創新。管理規範作為底線,激勵作為原則,創新是動力,臻于完善中提高團隊的執行力。基于項目流程的管理方式研究給了實小人強大的動力,在曆經确定項目、提出問題、尋求“根本解”的方案探讨、交流呈現、項目建模以後的标準流程的總結反思中,實小人摸索出了一條高效率的辦學之路。

管理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從目标到策略,再到行動和評價,而在行動和評價的層面最需要行為的自覺,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海面以上的部分是暴露出來的冰山,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問題症狀,海面以下的部分不易看到,也就是問題的根源,這是彼得·聖吉先生系統思維的冰山模型。任何一個症狀都出自問題的根源,不追根究底,會引起更嚴重的問題爆發,所以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既要遏制住症狀,也就是找到“症結”,又要深度思考,尋找問題的“根本解”。

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值得去研究的“項目”,“治理”所強調的意義在于,任何一個舉措都是來源于學校發展當中的問題思考,從中梳理确定基本理念和原則,建立行動指南,在行動中注重自我反思和評價,從而不斷地完善。目标規劃、理念規則、行動實踐和反思評價,這四個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就是現代學校的治理體系。

項目的産生來自于發展中的問題,項目的解決來自于團隊對問題的分析梳理和數據的再加工,這是一個項目建模。從問題思考入手,設計任務驅動,通過研究策略、研究分析,最後用結果評定是否可用,即可驗證模型的适合性。每一個項目都是對“根本解”的探索過程,都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按照分工确定項目,實施标準化的規則流程去推進工作,明确分管職能,由項目團隊按照基本要求,立足問題根本解決方法,建立項目體系,從而确定台賬、規則、流程,通過個案分析、總結和推廣,不斷地優化解決問題和針對項目研究的方案,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通過一定時段的行動和再加工的自我評價,按照項目建模的思想不斷定位改進行動,從而達到項目的最優化方案,學校考核部門強調的是對項目的考核和再次審定。

隻有通過标準化的項目管理,加上優秀的人才儲備,才能推動校區之間的均衡發展。不斷改進項目管理的方案,在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把項目建模,也就是流程作為行走的腳印記錄下來。2015年,學校出版《未來學校的治理體系》一書,清晰闡述了學校治理和學校形态的規劃與發展的理念和行動實踐。标準是集團化管理的手段,基于項目的流程管理,讓更多的工作項目有制度、有章程、有規劃,能實施、能反思、能總結。

集團化辦學的核心是價值文化統領,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作為基因傳承,在課堂改革實踐創新中提升師生素養。學校治理需要在标準引領中逐漸創造管理規範、内涵發展、富有特色的優質均衡發展的良好局面。從規範到制度,建設學校的良好環境;從标準到流程,打造學校的美麗新生态。

(作者系中共洛陽市實驗小學委員會書記、校長)書香校園書香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