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鄉愁記憶活化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發展途徑探析

鄉愁記憶活化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發展途徑探析

時間:2024-10-19 06:13:52

加快小城鎮發展,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内容。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必須堅持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有曆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必須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一種對家園故土的特殊情感,其中滲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蘊與情感氣息。鄉愁記憶是一種亟待開發的文化資源,特色小城鎮建設需要文化發展助力。在城市快速變遷和人口大量遷移的今天,如何把這種由鄉愁凝聚的記憶活化、融合到特色小城鎮的發展之中,加快河南構築全國重要文化高地、建設好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是需要學界關注、思索和着力挖掘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特色小城鎮建設中鄉愁記憶活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所呈現的發展模式及類型多元化的地域特色

截至2017年,我國共有二十多個省份提出了特色小鎮創建計劃,計劃總數量達1500多個。住建部于2017年7月27日,公布了第二批特色小鎮名錄,共計276個,加上2016年第一批公布的127個特色小鎮,全國共計有特色小鎮403個,結合剩餘未公布建設計劃的省份測算,在全國範圍内至少将出現省級特色小鎮2000多個,這些特色小鎮将成為我國千鎮計劃的重要部分。河南省也計劃到2020年重點培育100個左右特色示範小鎮,其中30個以上達到國家特色小鎮示範标準。随着我國特色小鎮建設進程不斷加深,逐漸呈現出發展模式及類型多元化的特點,如曆史文化型、城郊休閑型、新興産業型、特色産業型、交通區位型、資源禀賦型、生态旅遊型、高端制造型、金融創新型、時尚創意型,每一類型都有對應的代表小鎮。

(二)依托傳統的“一鎮一品”産業基礎着力培育壯大的産業特色

特色小城鎮,關鍵在“特”。多數發展态勢良好的小城鎮都是堅持特色發展,有突出的産業集群和産業品牌支撐,同時堅持以産業為主導,以就業為基礎規劃人口和用地,力求項目空間落地,避免盲目造鎮。如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的濮陽市華龍區嶽村鎮,其轄區内的東北莊雜技于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該鎮以雜技觀演、文化展示為主要内容,全力建設一個複合型的高品位文化小鎮。2017年國慶黃金周,7天時間共接待遊客76.6萬人次,直接帶動收入2.3億元。

(三)充分發掘和運用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傳承創新的文化特色

真正留得住“鄉愁鄉情”的是人文文化與曆史傳統。對于如何改造傳統村落和建設小城鎮,河南信陽的郝堂、焦作的莫溝、禹州的神垕、開封的朱仙鎮等都在積極探索,其規律和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總體來說,各地在發展中都堅持突出文化與内涵,注重挖掘展現本地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文化遺産,讓文化成為特色小鎮發展之源、重要發展力和發展目的。如河南濮陽市清豐縣單拐小鎮,以紅色文化、紅色背景、紅色元素為基礎,建設“特而強”“小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鎮。當年這裡曾是冀魯豫軍區的首腦要地,是中共中央華北局的機關辦公處,是曾經承擔過重大曆史使命的革命重地。政府以紅色元素協同地方民俗基因,以特色産業嫁接旅遊項目,以革命教育貫通文化産業,融合了産業、文化、旅遊、紅色教育等特色。依托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托起了一座特色小鎮。

二、特色小城鎮建設中鄉愁記憶活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

(一)定位不清的同質化現象導緻功能聯動性弱化

對特色小鎮的規劃不合理。特色小鎮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講是新興事物,在實踐中存在認識偏差和定位不準确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把特色小鎮等同于園區或者産業集聚區,過度追求産業發展和經濟效益,丢掉小鎮生态環境好、甯靜宜人的人文和空間特色,甚至有的地方打着小鎮的旗号,目的卻是為了賣地,搞房地産開發賣房子,完全複制了過去的城市建設模式,破壞了小鎮本來的空間與面貌特色,忽視小鎮特色培育,難以體現特色小鎮的産業功能、文化功能、旅遊功能和社區功能;把特色小鎮建設等同于美麗鄉村建設,忽視了特色産業的培育與高新技術及高端人才的融入問題;更多強調小鎮的旅遊功能,忽視了特色産業的發展,或者不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市場需求等,盲目追求高大上,對資源及生态環境過度開發利用,破壞生态環境等。

同質化競争壓力較大。雖然許多特色小鎮在建設發展中都有自己比較明确的定位和主題,但是若将其放在全省甚至全國的大環境中,相同或相似主題和定位的特色小鎮十分常見,如何在這些同質化的小鎮中脫穎而出,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需要深思。

(二)鄉愁記憶的文化内涵不足,欠缺有美感的文化标識

随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原有的村落文化也在發生改變。大量的名村、名鎮、名街散落各地,不少好的建築文化和民俗文化,正面臨着逐漸消失的危險。古村落、古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經過時間的侵蝕,再加上一些自然災害以及缺乏合理規劃,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不少古村落、古民居的曆史遺存正在加速蛻變、消解。承載着千百年民間文化的村落,正在逐漸走向衰敗,甚至變成“空心村”。因此,要将傳統村落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對傳統村落做好普查、搶救、保護工作。改變傳統的城鎮化建設思路,避免“千城一面、萬巷同工”和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模式,增加形态或視覺上的“特色”或美感。

(三)特色産業基礎不紮實,引發後續發展動力不足等系列難題

産業是特色小鎮的造血功能,是其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但目前我國特色小鎮産業基礎薄弱,有些小鎮沒有産業作支撐。雖然近年來這種“空有其表”的現象改進了不少,也越來越重視特色産業的發展,但總體來看,這些産業因主要吸納的是當地的傳統産業,規模不大,且處于産業鍊的底端并沒有進行現代意義的改造升級,缺乏知名度、競争力和創新性,難以煥發活力,吸引持續消費。此外,還存在融資渠道不完善、發展後續動力不足等問題。

三、新時代空間方位下鄉愁記憶活化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在認真梳理鄉愁記憶符号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打造詩意田園特色小城鎮

将鄉愁記憶中潛在的價值充分發掘,積極尋找面向未來的城鎮化發展方向與路徑,是充分彰顯文化自信、展示特色小城鎮魅力的現實需要和應有之義。為此,首先,要充分調研,加強規劃,政府引導,多方主體參與。認真梳理理清本地區、本地域具有特點的鄉愁記憶密碼與符号,突出特色、以特興城,發揮比較優勢;其次,對那些傳統手藝、匠人技藝、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要在整理的基礎上研究怎樣傳承下去;最後,政府部門應在充分調研、加強規劃引導中積極協調促進社會多方主體參與規劃論證,要科學規劃、務實推進,特别要注重研究如何發現發掘鄉愁記憶中那些潛在的文化、社會以及體驗經濟的價值因素,注重研究如何通過運用鄉愁記憶科學引領小城鎮建設發展來煥發起社會的凝聚力,從而塑造和構建符合本地小城鎮特有文化精神的形象标識。

(二)在深入發掘鄉愁記憶價值的探索融合實踐中做好活化保護發展大文章

特色小城鎮建設需要文化助力,活化鄉愁記憶是文化助力的重要内容。要将鄉愁記憶落實到特色小城鎮建設中來,就要紮紮實實地做好“活化”這篇大格局中的“小”文章,切切實實地凸顯特色小城鎮建設中的文化意蘊,要記得住鄉愁、喚得出情感,一要體現小城鎮大多數居民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大衆主體共同的興趣點、共同的鄉愁、共同的情感。二要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對特色小城鎮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情感需要,要深入發掘鄉愁記憶的活性因子,創新活化的方式方法與表現形式,如依托文化底蘊、古建遺存,打造人文小城鎮;依托旅遊生态資源,打造特色風光小城鎮;依托非物質傳統技藝和傳統手工藝等,調整産業結構,打造工藝小城鎮。三要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鮮明标識。比如,創新鄉愁記憶如何活化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的方式方法、載體表現、機制建設;鄉愁記憶活化如何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如何突出文化特色,強調産業支撐,注重人文培育(凝神聚氣、強基固本)、發掘記憶(潛在的文化、社會及體驗經濟)價值。四要注重協調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處理中,要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小城鎮,切忌“一窩蜂”和“兩張皮”,要注意互為表裡,相得益彰,切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無中生有,要“活化”得自然、“活化”得有味、“活化”得有美感。其中,數字化保護是“留住鄉愁”的新方法,通過識别提取鄉愁要素、管理數據、搭建雲服務平台,構建一種虛拟旅遊中體現鄉愁記憶的新形态,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三)在強化産業支撐、着力加強和改善民生福祉下創新融合發展的方式方法

産業是特色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保持“特色”存在和發展的支撐。從強化産業支撐創新鄉愁記憶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來看,一要突出文化特色,強調産業支撐,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産業支撐、生态保護,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隻有有明确的産業項目集聚,有吸納一定規模人口的能力,有曆史人文或特色風光的先天優勢,特色小城鎮發展起來才能夠有底氣、有實力、有未來。二要注重差異性、融入性,把握整體性、吸附力,着力發掘鄉愁記憶活化的文化、社會、體驗經濟的資源價值,做好傳承創新大文章。三要依托鄉愁記憶因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在産業開發中妥善處理好小城鎮建設發展和曆史文化遺産保護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斷提高自我生活品質,同時在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要着眼長遠,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考慮其建設周期長、過程複雜的不确定因素,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特别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指導鄉愁記憶活化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發展的各項産業配套與銜接、保護與開發、資金與運作、風險與防控等相關事宜,用特色産業激活經濟發展,用特色文化凝聚情感歸宿,将這一事關民生幸福的工作切實落到實處,讓人民群衆切實增加小城鎮宜居、宜業的獲得感。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标課題“鄉愁記憶活化與特色小城鎮融合發展路徑研究”(2017B15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