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出口創彙到讓國人吃上更多“外國魚”

從出口創彙到讓國人吃上更多“外國魚”

時間:2024-10-19 10:20:32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宋傑/攝“走出去”與“走回來”對接,一方面,通過跨國并購、合資等多種方式,以獲取漁業資源為重點,整合國際遠洋漁業價值鍊;另一方面,把通過遠洋捕撈或貿易而獲取的優質遠洋漁業原始産品或加工産品運回國内,借助冷鍊物流運輸和精深加工等環節,滿足國内市場需求,讓中國消費者的餐桌“更豐盛”。

這可以說是上海水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水産集團”)對自己40年來發展戰略的高度概括。

作為以獲取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為核心業務的國資企業集團,在“産業外擴,産品回國”戰略引領下,上海水産集團正在努力搭建資源型的跨國産業鍊,優化國内的水産品消費結構。

近日,上海水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濮韶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就集團對順應國家海洋戰略,在改革開放40年中經曆的不同發展階段做了介紹和回顧,并對行業未來做出展望。

國家遠洋漁業政策40年轉變:從傾向支持捕撈到鼓勵綜合投資

《中國經濟周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什麼提出發展遠洋漁業?上海水産集團采取了怎樣的經營模式?

濮韶華:改革開放從1978年起步,中國的遠洋漁業“走出去”始于1985年,我們最初的想法是“走出去”創彙。當時我們的船隊到國外捕撈,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全球的海洋資源為國家創彙,另一方面是把近海可捕撈的漁業資源留給集體經濟組織的漁民。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水産集團不僅購買了德國的大型漁船在北太平洋公海作業,還開辟了在非洲摩洛哥和毛裡塔尼亞等國家經濟專屬區的漁場,那時我們的漁獲産品主要銷往歐美、日本市場,主要關注出口創彙。

世紀之交時,上海水産集團開辟了鱿魚釣、金槍魚延繩釣和金槍魚圍網等作業項目。這些項目填補了當時我國漁業捕撈的空白,之前我國沒有這樣的裝備,也沒有這樣的技術,經過15年左右的積累,我們有了這樣的資金和技術的實力,這是一個轉折。與此同時,上海水産集團的海外項目發展到了中西太平洋的斐濟、馬紹爾等島國,并到南極試捕磷蝦。在大型拖網時代,我們捕撈的阿拉斯加鳕魚被加工成魚柳、魚餅,進入西方國家超市銷售,并在中國用作一些漢堡包的原料,但我們隻負責捕撈,沒有延伸到加工産品的開發,這是根據當時我們的經營業态和國内市場的消費情況決定的。

《中國經濟周刊》:改革開放40年來,您認為國家的遠洋漁業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濮韶華:國家對遠洋漁業的政策也經過了不斷的調整和優化,最初的目标是換彙和“獲取資源”,一方面是自然資源,另一方面是地域資源。我們去了很多之前沒有去過的地方,比如基裡巴斯、馬紹爾群島,這兩國都沒有跟我國建交,但是我們到那裡就代表了中國經濟的存在。

漁業政策已經從主要傾向支持捕撈,到現在慢慢調整為鼓勵建設綜合基地,如在海外基地建設碼頭,包括加油、修理等設施和配套的冷庫、加工廠等,今年上半年已經提出了一些項目,下一步還會繼續提供這方面的支持。

對此,我個人有兩方面的理解,從國家戰略角度講,在漁業政策上,希望把資金從原來偏向捕撈自然資源轉到綜合投資;從産業角度講,海洋資源再多也有窮盡的時候,所以遠洋漁業捕撈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國家層面也認為有必要進行調整。

通過并購繞過歐盟貿易壁壘

《中國經濟周刊》:上海水産集團“走出去”近年來發生了哪些改變?

濮韶華:上海水産集團是上海“走出去”20強國企之一,雖然我們“走出去”的絕對規模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從集團角度看,利用全球資源為國内、國際兩個市場服務,無論是營收、投資的比例,還是效益、從業人員的比例都超過50%,也超過了上海很多大的企業集團。

本世紀初,上海水産集團已開始走向陸上,獨資、合資開辦加工廠,“十二五”期間,昔日“出海型”的“走出去”模式向“上岸型”的發展得到提速。通過跨國并購的資産運作推進上海水産集團改革,如2013年,上海水産集團成功收購摩洛哥希斯内羅海産有限公司,除了4艘有證生産船,還有可持續發展的廠房、冷庫等配套設施,改變了早期采用的“入漁他國,在雙邊合作上,我方提供船隻,對方提供資源”的模式,進一步鞏固了在摩洛哥專屬經濟區獲取資源的基礎,提升了産品和資産價值。

當地人曾說,“美國、韓國、日本的船都是撈完魚就走了,上海水産集團在撈魚的同時給我們建立一家非常現代化的工廠,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之前他們隻是賣魚,現在則可以賣經過當地人加工的魚産品,這些地區過去幾乎沒有工業,現在有了食品加工業,順應了所在國的需求。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近幾年我們具體實施了一些并購,包括在阿根廷、西班牙等國,其實就是貫徹“一帶一路”倡議,利用當地資源,同時又在當地進行投資,為當地帶來經濟收入,取得共赢。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上海水産集團的國際并購發展很快,特别是在阿根廷和歐盟國家。這一重大突破是如何實現的?

濮韶華:“十二五”期間,在國資注資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植下,上海水産集團在船舶更新、捕撈裝備上快速壯大,為獲取更多資源奠定了基礎。在“産業外擴,産品回國”戰略引領下,2014年“上海水産”旗下的上海金優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全資收購了阿根廷馬德林的阿特瑪漁業公司,包括産品品牌、4艘有證生産船和一座标準加工廠,新增年産量10000噸、産值4000萬美元的紅蝦、鳕魚、鱿魚等産品。2015年該公司生産的約2800噸阿根廷(船凍)紅蝦回國銷售,成為國内市場消費的新亮點。

由于歐盟的貿易壁壘,長期以來我國海産品進入歐洲市場面臨較大阻力。2016年6月,上海水産集團旗下的上海開創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出資6100萬歐元(約合人民币4.6億元)全資收購了有100多年曆史的西班牙阿爾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ALBO公司”),獲得了終端産品進入歐洲的“入場券”。

ALBO公司是西班牙罐裝魚類産品和金槍魚快速食品的中高端品牌,有近百種高品質産品主要在西班牙銷售,分銷渠道遍布西班牙17個行政區,在歐洲其他國家、北美和非洲亦有銷售,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位居西班牙國内前列。本次全資收購,包含ALBO公司的品牌、市場渠道和現代化食品生産流水線,不僅有力提升了上海水産集團在境外的海産品精深加工能力,而且對開拓全球海産品終端市場,增加和優化回國産品的數量和品種結構有着非凡的意義。

2017年,上海水産集團又進一步拓展了阿根廷業務的延伸,引進了(陸凍)原條紅蝦、去頭紅蝦,通過國内的産品開發加工,形成了包括紅蝦蝦仁、鳳尾蝦等系列産品,由着眼于資源獲取,延伸到覆蓋捕撈生産、加工、占有市場和品牌塑造的完整産業鍊下的跨國經營模式。

中西太平洋大型金槍魚圍網捕撈場景年捕撈總量的一半回到國内——讓國人吃上更多的海産品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上海水産集團推行“産業外擴,産品回國”戰略的情況如何?

濮韶華:作為以獲取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為核心業務的國資企業集團,在“産業外擴,産品回國”戰略引領下,上海水産集團正在努力搭建資源的跨國産業鍊,優化國内的水産品消費結構。近年來,上海水産集團在船隊裝備上抓緊更新換代,夯實發展基礎,遠洋捕撈技術、水平、裝備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率先使用了直升機探捕等先進捕撈技術,“漁場、漁船、漁具、漁法”已位居中國遠洋漁業行業中的領先地位。作為中國大型金槍魚圍網和大型拖網作業的組長單位,捕撈作業已經走在中國遠洋漁業捕撈的前列。

目前,上海水産集團已在海外10餘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合資合作公司及辦事處,海外投資與經營規模居國内遠洋漁業企業前列。擁有80餘艘大型遠洋拖網加工船、金槍魚圍網船、金槍魚延繩釣船、大型鱿釣船、捕蝦漁船和過洋作業漁輪。常年在太平洋、大西洋等公海和資源國授權的專屬經濟區生産作業。2017年5月,在上海市政府的戰略布局下,上海水産集團與光明食品集團實施了聯合重組,上海水産集團融入到光明食品集團後,在轉型發展中,依托光明食品集團的戰略布局和在經濟上的支撐将會更有助于上海水産集團下一步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上海水産集團各種優質自捕海産品回國數量已由2011年的1.5萬噸,提升到2017年的7.03萬噸,占當年捕撈總量的54.92%,品種有增加、品質有提升。目前已開發形成了中西太平洋深冷金槍魚系列産品,西非章魚、墨魚等軟體魚系列産品,北太平洋牡丹蝦、鳕魚系列産品,大西洋紅蝦、鱿魚系列産品,進口三文魚、銀鳕魚、野生藍鳍等特種水産系列産品近百種,通過上海水産集團所屬的“龍門”“水錦洋”品牌的直營店、“良友”“愛森”便利店,以及電子商務平台和直供賓館、連鎖餐飲等渠道的線上線下互動,不斷增加優質海産品對國内市場的有效供給,讓市場和消費者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國家扶持遠洋漁業的政策紅利,造福百姓,回饋社會。

責編:陳惟杉

美編:孟凡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